中林集團: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建設 將亮麗業績寫在美麗中國大地上

2020-12-14 中國發展網

53.9%、65.1%,這兩個數字分別是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林集團)上半年利潤總額、淨利潤同比增長的幅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同國家的不同企業,都經受著衝擊。在經歷一季度的明顯下滑後,中林集團卻交出了一份遠超預期的成績單,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誰能將這樣的成績跟一個曾經的困難企業聯繫到一起。受制於中國林業產業長期的粗放式發展,直到2012年,中林集團始終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低端徘徊,資產規模小,主營業務實力不強,一度陷入了改革發展困局。通過幾年的發展,如今中林集團資產規模超過1260億元,營業收入超過1600億元,影響力、控制力均穩居林業行業之首。

破繭成蝶,非一夕之功。近年來,面對中國林業產業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作為中國林業行業中唯一的中央企業,中林集團調整發展戰略,主動適應國資國企改革新形勢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新要求,將企業定位於全球森林資源的經營者和為我國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服務的綜合性平臺,統籌推進三大戰略:即為中小企業向產業生態化經營轉型升級提供服務的「園區+」戰略、為人民生活提供優質生態環境的「森林+」戰略、為我國大水面環境提供健康保障的「湖泊+」戰略,探索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戰略問題是影響和決定企業發展的長期性、整體性的根本問題。集團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經濟指標成倍增長,最根本的是佔領了戰略這個制高點,抓住了戰略這個牛鼻子。」中林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宋權禮一席話點出了企業的成功之道。

深入推進「森林+」戰略,夯實國內森林資源基礎

湛江雷州半島,自古颱風多發,是史上有名的流放之地。過去,觸目所及,儘是荒山禿嶺,方圓千裡難見綠色,海風海浪年年侵襲,埋沒耕地,侵蝕村莊。災難一年接一年,何時才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雷州半島人世世代代做著「綠色的夢」。

如今,走進湛江,這裡是全國聞名的濱海城市,桉濤林海,林木蔥蘢,綠色已成主色調。讓赤土長出「秀髮」,讓荒山披上「綠衣」,從千裡赤土,到數十萬畝森林,人們眼前的綠色,就是中林集團雷州林業局用66載堅守,在紅土地上交出的最好答卷。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木材則是與石油、糧食等同等重要、不可缺少的戰略物資。作為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國和第一大木材進口國,我國用佔全球5%的森林面積和3%的森林蓄積支撐佔全球20%人口之日益增長的木材消費需求,木材安全形勢十分嚴峻。

保障木材安全,首先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多年來,中林集團自力更生加大國內森林資源基地的建設力度,通過儲備林、天然林、速生林的資源併購和項目建設,牢牢掌握主動權,增強優質木材的儲備和供給能力,最終實現藏木於林、藏富於林。近年來,中林集團積極發揮營林造林國家隊的作用,在廣東、廣西建設了100多萬畝人工速生林基地,通過科學種植精準提升林木質量,讓曾經荒涼的土地變成林海綠洲。

2018年,中林集團深入落實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戰略思想,與重慶市政府聯手打造首個央企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省級林業綜合平臺,開創了國家儲備林建設的新模式。項目總投資190億元,將營造500萬畝國家儲備林,加大力度構建長江上遊的綠色生態屏障,同時可以儲備大口徑優質木材8000萬立方米,推動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實現、有機統一。

同時,在成都、南寧,中林集團計劃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大型野生珍稀動物園和城市森林公園,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助力森林城市建設。

宋權禮表示,「森林+」要重點在提升森林資源控制力、管理水平上下功夫。要加快制定專項戰略規劃,設計出儲備林、速生林、天然林多點突破的工作方案;要抓住後疫情時代的併購窗口期,加快推進重點項目重組併購,並積極尋求境內外優質投資併購機會,逐步推動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來破解「資金難題」;要提升林業產業整體附加值,在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上豐富「森林+」內涵。

深入推進「園區+」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市場

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內全面禁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我國木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大。「在我國實施天然林全面禁伐以後,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將超過60%,木材安全形勢遠比石油和糧食嚴峻。」中林集團總經理林展表示,面對這一困難局面,中林集團主動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致力於實現國際與國內森林資源相協調,通過經營全球森林資源來保護國家木材安全。

數據顯示,中林集團目前已在新加坡、紐西蘭、俄羅斯、澳大利亞、加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木材生產基地和經營網點,境內外可控森林資源面積達1200萬畝,有力夯實了我國木材保障的資源基礎。

與此同時,中林集團還通過擴大自身經營規模,增強我國木材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話語權,在對內穩定市場和對外貿易談判方面都做出了積極貢獻。作為全球最大的木材經營商,中林集團2019年經營木材量近7000萬立方米,佔全國消費總量的30%;作為中國最大的木材進口商,2019年進口木材2000萬立方米,佔全國進口總量20%。

值得一提的是,中林集團抓住天然林禁伐後的國有林區改革和全國林業產能轉移的機會,按照在沿江沿邊沿海地區建設10個重點港口和木材產業園區規劃。為了承接東北國有林區產業的轉移,中林集團在綏芬河投資建設了國林木業城,園區創新了木材產業運營模式,通過發揮中央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行業帶動力,將原來分散各地、技術含量低、對環境汙染嚴重的「小散亂髒汙」企業集中到園區,打造集產供銷平臺、上下遊銜接、境內外聯動、金融服務於一體的全要素綜合性服務平臺,實現了產業鏈、供應鏈和資金鍊的「三鏈融合」,有效降低了中小企業的運營成本,這種新的產業模式被譽為「國林模式」。

一家入駐企業的總經理說:「在進駐國林木業城之前,安保、消防、環保,各方面我們都要自己操心,消防車警笛一響,就擔心自己的廠子出事了,覺都睡不踏實。現在這些都由園區統一管理,我們專心抓生產,在園區裡坐等客戶和訂單上門就行了,別提多省心了。」

「國林模式」的成功,為東北林區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供了引領示範作用。中林集團將該模式複製推廣到江蘇鎮江、河北曹妃甸、江西九江,並將單一的園區模式優化升級為「以港興城、以產興城」互融互促的「港產城模式」,這一新型模式已帶動全國近千家中小企業駛入綠色發展的快車道,培育了一大批木材產業精深加工為重點的產業集群,引領林業產業發展模式實現由資源主導型向自主創新型、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產業升級由分散擴張向龍頭引領轉變。

林展表示,「園區+」方面,重點要在應對疫情衝擊中,發揮好產業龍頭帶動作用,穩定好上下遊產業鏈供應鏈。要有序推動園區產業升級,逐步提高產業結構層次,用技術創新和產業鏈質量打造新的競爭優勢;要提升園區增值服務水平,在配套研發、品牌管理、數據共享、智慧財產權、專業化培訓等方面挖掘潛能,服務功能要向智能化、數位化方向轉型。

深入推進「湖泊+」戰略,複製推廣「千島湖模式」

曾經,各地政府為了解決湖泊周邊百姓就業,出臺政策鼓勵庫區群眾大力發展網箱養魚,片面追求漁業高產高效,水環境遭受汙染和破壞。近年來,在中央環保督查的高壓態勢下,全國各地政府為保護當地湖泊的生態環境,大力推進網箱上岸。但面對大量的庫區群眾就業和百姓致富,如何通過產業轉型找到一條「人、水、魚」和諧發展之路,成為湖泊治理的難題。

1999年,中林集團收購了千島湖80萬畝水面經營權,正逢千島湖大面積藍藻爆發,公司通過對生態系統的長期研究,提出了千島湖以水養魚、以魚淨水的「保水漁業」模式,在浙江、安徽兩省的支持下,多措並舉,將千島湖水體淨化為國家一級水質。

20年間,中林集團將千島湖從普通水庫打造成為名滿天下的勝景,創造了「千島湖魚頭」、「千島湖旅遊」巨大的品牌價值,將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既富了百姓,又美了家園,取得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以「保水漁業」為核心的「千島湖模式」,為全國湖泊、水庫生態資源開發提供了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成為踐行「兩山」理論的成功典範。

目前,中林集團正大力複製和推廣「千島湖模式」,實施「一湖推十湖、十湖帶百湖」 戰略,通過股權合作、技術轉讓、產業加盟等方式,在全國範圍內開發10個大型湖泊,輻射和帶動100個湖泊的綠色發展。已與湖北丹江口水庫、富水湖、赤壁陸水湖、新疆賽裡木湖、江西鄱陽湖、陽明湖、吉林月亮湖等多個著名湖泊水庫達成了合作協議,開發水域面積超過1800多平方公裡。

宋權禮指出,「湖泊+」重點在創新中發揮好「千島湖模式」在湖泊生態治理中的獨一性,解決好資本和資源的矛盾問題。要未雨綢繆著眼全國做好區域布局,防止在大規模複製後出現資源擠兌和內部無序競爭的問題,要打好「兩山轉化」的生態牌,「千島湖模式」的產業牌,和大水面生態治理的技術牌,用足用好綠色產業扶貧投資基金等「綠色金融」,加快資源布局速度。

得益於國家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中林集團近幾年生態產業的大力發展得到了各界的廣泛支持,尤其是政府和金融機構,今年,大公評級將中林集團主體評級提升至AAA。在今年疫情的大背景下,諸多政策性銀行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紛紛增加了對中林的授信額度,以支持生態產業的發展。國資委正式設立央企信用保障基金,將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抗風險能力,增強資本市場對中央企業群體的信心,實現中央企業同舟共濟、共同應對風險的保障作用。

未來,中林集團將充分發揮生態央企在全國生態產業建設中的凝聚和輻射作用,更好地守護和利用生態資源,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高水平轉化、高質量融合。

相關焦點

  •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加快生態林業建設 扮靚美麗平涼大地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加快生態林業建設 扮靚美麗平涼大地 2020-12-14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林集團:做生態產業領袖 創世界一流企業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關係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作為我國林業行業的唯一一家中央企業,「十三五」以來,中林集團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準則,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始終聚焦「生態產業」主戰場,走出了一條以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高度統一為追求,以保障國家木材安全、生態安全、種子安全為目標的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 重慶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重慶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2020年11月26日 10:30 重慶日報  閱讀量:
  • 加快推進梁平生態文明建設,區生態環境局有這些舉措!
    加快推進梁平生態文明建設 ——專訪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伍元中 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區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 「繁榮生態文學 共建美麗中國」座談會暨「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
    11月9日,「繁榮生態文學 共建美麗中國」座談會暨「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四川行啟動儀式在京舉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倡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讓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為弘揚生態文化
  • ...草頭條丨三湘四水添綠韻 芙蓉國裡繪丹青——寫在湖南林業建設...
    70年來,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一代代務林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積極投身生態建設,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唯美動人的綠色旋律,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美麗畫卷,把綠水青山打造成湖南的一張亮麗名片,為建設生態強省、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回首過去,我們豪情滿懷,心潮澎湃。 70年披荊斬棘,我們繪就了綠染瀟湘的錦繡畫卷。
  • 河北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紀實
    原標題:生態之路 生態之路 ——河北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紀實 (本報資料圖)河北日報通訊員 張曉峰攝 讓天空湛藍清新,讓山川林木蔥鬱,讓河湖魚翔淺底,讓草原牧歌歡唱…… 這是建設美麗河北的美好藍圖,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在治理汙染、修復生態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習近平總書記來河北視察時,多次對我省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為美麗河北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 智行中國 當科技生態遇上草原生態,新華三攜手夥伴加快新型"智慧...
    9月24日,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智行中國2020·生態峰會"走進美麗的塞外草原名城呼和浩特,演繹出新基建背景下科技生態與草原生態交相輝映的篇章,展現了一幅別樣的草原發展藍圖。新華三集團內蒙古代表處總經理於英瑞表示,數位化與智能化正成為新基建的主要抓手,在加快構建草原科技生態體系過程中,新華三將通過六大創新構建數位化與智能化,讓自身產品與解決方案更智能,讓客戶業務與運營更智能,融合生態之力共同推動內蒙古百行百業數位化轉型,為建設大美塞外草原添磚加瓦。
  •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 |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堅持生態優先 加快...
    ,讓祖國大地不斷綠起來、美起來。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率先在全省縣級層面編制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將26.5%的國土面積劃為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建立項目準入制度。出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對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和水源地發展規劃的項目堅決不引不批不建,堅決否決了超過30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
  • 福建浦城:做好綠色發展文章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馮學松攝中國經濟網福州7月29日訊 (辜英 通訊員 黃書榮)福建浦城生態好,發展空間大,但依然是傳統農業縣,經濟總量小、基礎薄弱,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立縣、產業興縣,發揮生態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轉變發展方式,做好綠色發展文章,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構建閩浙贛邊界南接北連的產業窪地、現代農業的示範基地、山清水秀的宜居福地、底蘊深厚的文化高地。
  • 加快推進,東莞橋頭將這樣建設兩大門戶
    東莞橋頭鎮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九次會議6月19日舉行,橋頭鎮委書記翟耀東參會並講話,鎮委副書記、鎮長葉冠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去年橋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4.5億元,正穩步向鎮街200億元俱樂部邁進,今年該鎮將加快推進東太湖科技產業園升級改造,並加快荷花產業園開發建設,同時通過「擴投資」「強產業」等四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以蓮湖為中心劃定 1.17 平方公裡區域,拓寬優質生活空間,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 廈門減少低端產業空間 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記者 唐光峰 攝廈門減少低端產業空間,去除過剩產能,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晨報記者 劉宇瀚 通訊員 李春妮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麼,廈門經濟該如何轉型升級?廈門供給側改革進展情況如何?記者昨日從廈門市發改委獲悉,廈門正圍繞打造產業升級版,加減乘除並舉,從供給側發力,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成效。
  • 馳而不息建設美麗中國
    「大壩建成後,阻斷洋流,漩門灣與樂清灣水體不再流通,再加上圍墾工程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導致海灣生態惡化。」玉環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可為表示,拆除大壩,恢復水系的自然連通,可以有效改善海灣生態環境。  以前填海築壩,現在拆壩還海;以前圍湖造田,現在退田還湖;以前毀林開荒,現在退耕還林。
  • 三湘四水添綠韻 芙蓉國裡繪丹青 ——寫在湖南林業建設70周年之際
    70年來,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一代代務林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積極投身生態建設,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唯美動人的綠色旋律,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美麗畫卷,把綠水青山打造成湖南的一張亮麗名片,為建設生態強省、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 江蘇省印發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意見
    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協同推進經濟綠色轉型發展、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堅持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政府、社會和公眾協同推進機制,增強價值認同,凝聚整體合力。  (三)目標任務。到2025年,美麗江蘇建設的空間布局、發展路徑、動力機制基本形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城鄉人居品質顯著提升,文明和諧程度進一步提高,爭創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示範省份。
  • 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重慶生態環境,強調「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上中下遊協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示範」二字,既是信任,也是鞭策。
  • 美麗中國先鋒榜4|福建莆田市木蘭溪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引言】  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 誠邦股份:生態環境綜合服務全產業發展,三季度業績增長近27%
    、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並將保護生態環境和建設美麗中國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近日表示:「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要在鞏固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成果的基礎上,持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美麗中國建設起好步、開好局。  在國家戰略層面和一系列的政策引導下,生態環境領域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 接續奮鬥寫華章——莆田市秀嶼區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全方位推動高...
    今年以來,莆田市秀嶼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突出開放招商、強化項目帶動等工作重點,在抓緊抓實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在接續奮鬥中譜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新華章。立足港口優勢,莆頭作業區等建成投產。
  • 林武:健全體系機制 強化責任落實 建設山清水秀天藍地淨的美麗山西
    他強調,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三篇光輝文獻」精神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認真落實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健全林長制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強化責任落實,建設山清水秀、天藍地淨的美麗山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胡玉亭主持。副省長王一新、張復明、劉新雲、王成、吳偉、盧東亮出席。副省長賀天才通報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