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自建充電樁 報批後三天裝好
武漢後湖大道同鑫花園充電站。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閱讀提要
買了新能源車,自然想自建充電樁。只要符合條件,報裝後3天即可搞定自用充電樁。
然而,隨著充電樁逐步走進社區,加上充電技術的提升,自建充電樁並非必需。
新能源汽車充電,可去大型公共充電站,可去路邊公共充電樁,一些單位停車場、公共停車場也配建有充電樁,現在越來越方便。但也有車主仍希望,自己的停車位有專用充電樁就更方便了。
自建充電樁是否必須?門檻高不高?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進行了探訪。
能否自建樁
要看小區條件
湖北有公共充電站的歷史已10年。2010年8月,我省首座電動汽車充電站在襄陽鄧城建成投運。
湖北居民自建充電樁的歷史更短。2014年11月,沌口一別墅小區的居民楊先生,為自己的進口新能源車自建了充電樁,這是第一個湖北居民自建新能源車充電樁。供電部門確認,該充電樁至今仍在使用。
自建充電樁的需求,源於早期新能源車主的一種焦慮,那時公共充電樁少,生怕車子突然沒電且無處充電。「夏天不敢開空調,冬天不敢開暖氣,腳下油門總要悠著點踩。」車主陳先生開了10年新能源車,感受頗深。
目前自建充電樁,手續不複雜。
記者從電力部門了解到,車主有自有產權或可長期使用的停車位,小區用電負荷要過關,車主就可以去小區物業或社區開一份可設立充電樁的證明,再向電力部門報裝。電力部門接到申請後,會現場勘察,如符合用電規範要求,即可接線、免費安裝分表,一切順利的話,3天即可裝好。
充電樁則是車主自購,由充電樁廠家負責安裝。記者在電商平臺上發現,充電樁品牌、種類繁多,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上萬元的,都有。
但自建充電樁有些不溫不火。2015年7月曾有統計,當時武漢個人純電動車保有量1341輛,個人到供電公司報裝充電樁僅136臺。記者了解到,雖然目前我省居民個人自建充電樁數量沒有準確統計,但比例依然較低。
居民想不想自建充電樁,因人而異。記者採訪時,部分新能源車車主表示,可用原車自帶的慢充充電器給車慢速充電,需要快速補充電量時會去公共快充樁,一個多小時就可充滿,因此即便小區條件允許,他們對自建樁需求也不強烈。「我們小區允許自建充電樁,但僅有四五個業主安裝。」漢陽某大型小區物業經理楊勇說。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能源車普及及充電樁價格下跌,自用充電樁仍有較大市場空間。記者了解到,不少新樓盤的停車位特別是地下停車場,已配建一定比例的帶充電樁停車位,這些車位的售價比普通停車位高出2萬元至5萬元,成為搶手貨。
技術進步
消除用車焦慮
事實上,新能源車眼下的續航能力大幅提升,也使得充電難開始緩解。
東風公司技術中心新能源汽車研究部副部長周坤說,目前街頭較常見的網約車車型是東風風神E70,標稱續航裡程400公裡,考慮到用車情況,實際續航裡程300公裡—350公裡。目前,東風有的車型標稱續航裡程已達500公裡。
周坤介紹,新能源車電池電量20%到80%之間是充電最佳區間,在這一區間充電速度快且不傷電池,還可提升車輛的續航和電池使用壽命。
其次,目前新型充電樁多為直流快速充電樁,幾十分鐘充電即可滿足200公裡續航。對於日常代步的新能源私家車主而言,充電一小時300多公裡的續航裡程,足以使用好幾天。充電頻次減少,身邊的充電樁增多,此消彼長之下,用車焦慮進一步緩解。
然而,追求更便利的生活也很正常,不少市民仍在嘗試自建充電樁。去年7月,國家電網與恆大合資成立了國網恆大智慧能源服務公司,同時這家公司還與恆大、碧桂園、萬科、融創等龍頭房企籤訂服務合作協議,專攻新能源汽車社區充電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國網恆大研發的智慧能源服務系統,可在不增加社區用電容量、保證居民生活用電的情況下,利用用電低谷有序充電,這種技術有利於充電樁進入更多小區。
政策方面,政府也在加快推進居民區充電設施建設。2019年底,武漢市印發《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除完善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政策外,還明確已建居民小區電網增容責任主體——具備電力增容條件的已建居民小區,產權分界點以外的充電基礎設施配建電網增容工程,由小區所在地供電企業負責建設;產權分界點以內的充電基礎設施配建電網增容工程,由小區所在地區人民政府負責建設。
今年9月徵求意見的《武漢市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暫行辦法》則提出,在全市範圍內逐步形成以用戶居住地停車位、單位停車場、公交及計程車、物流停車場(站)等配建的自用和專用充電基礎設施為主體的充電服務網絡。
來源:鳳凰網湖北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