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嘆息!過度付出與理所當然,最終只剩下一地雞毛

2020-12-19 裡外雅堂

坐在眼前的是一位剛離異不久的女士,她低著頭,輕輕的說,"我不明白我一直在付出,為什麼到最後他還是選擇離婚?"

很多女士都有同樣的困惑,為什麼婚後自己全力付出,甚至為了這個家幾乎忽視了自己,最後被卻被對方踢了出去。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位明星——

李小璐被曝出軌的時候,很多人希望李小璐出來道歉,但出乎意料的是,出來道歉的不是李小璐,而是賈乃亮。不少女性於是驚呼,"嫁人要嫁賈乃亮"。可是,李小璐卻不是這麼看,似乎賈乃亮的付出在她而言已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理所當然。實際上,即使真的讓你嫁給了"賈乃亮",你也可能成為"李小璐"。

心碎

迷失自我,在婚姻中退步

你的付出為什麼會被視為理所當然?因為你忘記了自己是誰。

當一個人忘記自己是誰,很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因為過度關注對方的需求,而沉浸於不斷的付出

一個人為什麼會在親密關係中迷失了自我,在與伴侶的互動中,忽略了自己的需求而完全去滿足對方的需要,沒有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成了處處犧牲奉獻的"好伴侶"?

很大程度上,源於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母充足的無條件的愛,自我價值感建立在自己成為"好孩子"的基礎上,因此他們的潛意識裡會不斷地去討好內心的"父母",在內心會形成"只有我如何如何好,才會有人愛我"的思維模式。

當這種想法被固化,進入了潛意識,即使到了成年之後,戀愛、結婚、生子……在與伴侶、孩子及其他人際關係中,他們也會不自覺的不斷壓抑自己的需要,犧牲自己去討好對方。

女性在這方面尤其明顯。雖然現代社會鼓勵女性追求自我發展,但很多人心中還是有著傳統妻子原型——相夫教子——為愛、為家庭隱忍和犧牲。同時,外人還給他們冠以各種傳統美德的名號,無形中又強化了這種"犧牲"。

情侶

很多時候,在戀愛的初始階段,我們確實願意為了讓對方高興而暫時放下自己,因為"為愛付出"很容易讓人體驗到神聖與偉大。而如果有些人一直盲目的愛,失去自我,就會把這種互動模式固化了。這種犧牲會給伴侶帶來了巨大的情感壓力,讓其內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

難道婚姻裡,付出多的那一方註定要受傷嗎?

想像一下,假如你的伴侶像一個24小時在線的高級客服,對你百依百順,而當你想要回饋他的時候,他卻告訴你"只要你開心,我就開心"。似乎他看起來不需要你對他的回饋,於是你覺得這筆感情債永遠都還不了,以致每次你見到他就會有種負罪感,覺得他付出了那麼多,自己卻無以為報。

這種互動模式持續下去,心懷負罪感的人就會很痛苦,在關係中感覺壓力很大而想逃離這種關係。要麼從情感和空間上遠離;要麼沉迷其他事物;要麼因工作分居來遠離;要麼經常出差;要麼找一個索取型的情人來補償……在兩性關係中,一方的過度付出,實際上是剝奪了另一方表達愛的機會和權利,降低了對方在互動中的參與度,反而會讓雙方關係越走越遠。

當你一味付出的時候也意味著你忽視了自己,甚至放棄了充實自己的機會,以至於在婚姻中不能喝對方並駕齊驅,導致被踢出局

傷心

過度付出,讓對方覺得理所當然

為什麼你付出那麼了多,卻很受傷?因為你所有的一切付出都被對方視為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就是我們將周圍發生的一切,別人所採取的行動,他人為我們的付出,都看成是應該的,是對方本來就該做的,並且內心深處沒有絲毫的感恩。如果哪一天,對方突然不再為我們做什麼了,我們心裡反而會覺得不舒服,甚至產生決裂的想法。

有一個流傳了很久的故事:A有兩顆糖,每天會分給B一顆,時間久了,B享受著這種饋贈,覺得理所當然。有一天,A突然把糖給了C,於是B開始憤怒,認為那顆糖應該給自己,他忘記了那顆糖原來是A的,A想給誰就給誰。後來,B再也沒有得到A的糖,從此失去了朋友A。

很多時候,謀殺感情的首要元兇就是"認為別人對你好是理所當然"

專一的黑天鵝

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個12歲的小姑娘,有一天和自己的母親吵了一架,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的明星海報被母親不小心弄壞了,而母親只是說了自己不小心,卻並沒有要給她重新買一份的意思。於是小姑娘一氣之下,離家出走,走到離家比較遠了的一條路上,突然肚子餓了,身上又沒帶錢,可是又不想回家和母親和解,於是就在一個買餛飩的攤子邊坐了下來,暗自抹眼淚。這時候,攤主看見了,成了一碗混沌,遞給她,「餓了吧,先吃。」小姑娘一邊吃,一邊連連道謝。攤主笑了笑,「怎麼不回家?」小姑娘說了自己和母親吵架的前因後果,這時攤主突然認真地看著小姑娘說,「我不過是給了你一碗餛飩,你就千恩萬謝的,你母親養育了你那麼久,你從來沒謝過她也就罷了,還一點小事就跑出來,不知道她很擔心嗎?」小姑娘這才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吃完向老闆表示感謝,說以後還錢,然後就回家了。

故事中的小姑娘,是不是身上有些許你我的影子?覺得父母的付出都是應該的,也漸漸習慣了父母的付出,甚至有點小任性,認為他們任何時候都該滿足自己,卻對自己的行為卻從不反思。這就是情感狀態中的「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不僅是社會交往中的大忌,也是愛情中最可怕的事

電影《十二夜》中張栢芝和陳奕迅分手時的爭吵讓無數妹子看哭,那句"是不是我越緊張你,越對你好,你越是囂張啊"真的扎心了。

感情中,當一個人把另一個人的付出看作理所當然,往往是親情、友情、愛情出現危機的前兆,婚姻亦是如此。很多夫妻結婚後,感情變得越來越淡,很大的原因就是不再把對方的付出當回事。

過度付出

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同時扮演幾個角色,同學、朋友、丈夫、妻子、兒媳、子女等等。但是,沒有一個角色可以替代我們自己本身,平衡地發展每一個角色的同時,先要照顧好"我"這個主角。只有當我們學會"自愛",肯定自己,不活在別人眼中的標準裡,才有能力讓"我"與他人的關係不斷被滋養,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

真正成熟的感情都是雙方的共同付出和經營,不把對方的善意當成理所當然。

#情感#

作者:裡外雅堂,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師,解析生活,分析情感,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相關焦點

  • 小黃車翻車:被吹上天的「豬」,最終只剩下一地雞毛
    ofo的債問題由來已久,自2018年至今始終都沒能得到靈驗處理,從大批用戶跑去ofo總部登門追債,到線上排隊等待退款,被拖欠押金的用戶數目多達1500萬人,如果依照每人99元的標準推算的話,ofo總共需要付出的用戶押金近
  • 一"生"嘆息——並非《一聲嘆息》的影評
    一"生"嘆息——並非《一聲嘆息》的影評2001年1月20日18:49:35 南方都市報 莊慎之  我們的編輯蔣明交來的版樣上出了個差錯———將「一聲嘆息」誤作「一生嘆息」。  這是個讓人不禁莞爾的、「殘忍」的差錯,會心一笑之後便是,一聲嘆息。  餘少鐳說《一聲嘆息》是中年男人婚外戀的樣板戲(《像呼吸一樣自然》),有幾分道理,但只能說是中國男人婚外戀的樣板戲,而且是樣板戲而不是樣板。
  • 上海影評界評說《一聲嘆息》現象
    影片《一聲嘆息》是一部現代題材的影片,反映的是當代中國人的情感生活,所涉及的內容又是現今最敏感的中年男子面對美麗的婚外情的抉擇問題,最終選擇的還是回歸家庭。照理說這樣一部有關社會熱點思考的影片應當引起全社會的共鳴,然而事實卻非如此,該影片在國內播映時似乎悄無聲息,未取得預想中的火爆場面。
  • 從經典語言看《一聲嘆息》
    馮小剛把《一聲嘆息》獻給了「風雨飄搖」的中年男人。影片講述了編劇梁亞洲在妻子宋曉英與情人李小丹之間處理著微妙關係的故事。主人公的語言設計豐富,為該片增色不少。  妻子發現丈夫與情人的戀情後,說:「咱們離婚吧!」同時問丈夫:「你愛她嗎?你還愛我嗎?」
  • 戴威和他的ofo小黃車帝國興衰史,資本退場後,只剩下一地雞毛
    資本退場後,ofo小黃車剩下一地雞毛,留下1600萬用戶在排隊等著退押金。筆者對自己的ofo小黃車押金也已經不抱希望了,畢竟人不可能像神話電影裡一樣活上幾百歲啊!尤其是在戴威將資本得罪之後,大家都只想看著他「去死」。2019年,連工資都幾個月沒發的ofo實在是撐不下去了,戴威跑去見了滴滴的老闆,主動請求收購。這一次,滴滴的回覆是:「滴滴不會收購ofo,將堅決支持ofo的獨立運營」。這正是當年戴威拒絕資本大佬合併時的原話。
  • 《一聲嘆息》在開羅電影節獲五項大獎
    中新網北京11月20日消息:在北京時間昨天早晨(開羅時間11月18日晚上)舉行的第24屆開羅國際電影節閉幕式上,中國影片《一聲嘆息》一舉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和表演特別表彰獎五個重要獎項。
  • 想當年丨《一聲嘆息》:把婚外情這點事掰開了說
    早在20年前,馮小剛就把婚外情的故事搬上大銀幕,《一聲嘆息》拍出了一個相當典型的中國式婚外情故事。 在家裡他一如既往地扮演好丈夫、好爸爸的角色,在情人李小丹那裡,他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紙包不住火,東窗事發,夫妻倆分居,一耗就是兩年。兩年後的一天,宋曉英意外摔傷,梁亞洲回到家裡照顧妻子。宋曉英終於把李小丹給耗走了。一家三口恢復「平常幸福」的生活……批評圈一直有這麼一個說法,《一聲嘆息》是馮小剛最好的電影作品。
  • 當愛情只剩下一根琴弦,也許那是純潔的思念
    清晰地,遙記著那輪喚不回的背影,漸行漸遠,於花落間,紛紛錯亂了年華。可是誰的夢還在幽幽綻放?凝視長空的雙眸,細數著點滴,在平仄步履中輕聲默讀每一句你給予的話,於歲月中掛念,在遠方中思念。8.當愛情只剩下一根琴弦,也許那是純潔的思念!當眼淚落在我的情弦,也許寂寞是心碎的終點9.如果一個人給了你諸多痛苦,不要忍。很多人把退讓當寬容,但寬容的前提是互相體諒。只因太能忍,所以才永遠不能翻身。脾氣這東西,多不得,但一點沒有也不行。
  • 人到中年,不是只有一地雞毛
    如果說事業上的忙碌能快速地帶來一種成就感,那麼家庭的忙碌有時卻會讓人懷疑是陷入了一地雞毛,永遠也掃不乾淨,總會有幾根在空氣的波動中旋轉上升,輕輕地落到某個不起眼或者夠不到的角落裡。  美國作家大衛·塞達裡斯在生活隨筆集《卡利普索》裡,便寫了家庭生活裡這些除不盡的「雞毛」,但他不是簡單粗暴地訴苦和抱怨,而是在一種密集的幽默自嘲中,讓我們感受到藏在其中的那些溫情。
  • 20年後再看馮小剛電影《一聲嘆息》:多少人的婚姻,毀於一聲嘆息
    在我看來,馮小剛電影生涯有這麼三部電影是可以歸到「值得一看」的範疇的,一部是2000年拍的《一聲嘆息》,一部是2007年拍的《集結號》,另外一部就是2012年拍的《一九四二》了。《集結號》和《一九四二》我已經寫過不少影評,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馮小剛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部電影《一聲嘆息》吧。
  • 周二早安正能量心語圖片:生活雖然一地雞毛,但是依然要歡歌高進
    生活雖然一地雞毛,但是依然要歡歌高進,成長之路雖然有玫瑰有荊棘,但什麼都不能阻擋堅強的心。早安,周二!不努力的人生或許安穩,但努力的人生一定精彩。努力不能改變生死,也不一定能調節貧富,但它可以讓人體面地安頓當下的生活和人生。
  • 靜聽雨夜的一聲聲嘆息
    靜聽雨夜的一聲聲嘆息作者 布建忠(小布丁)幽長的小巷,從淅淅瀝瀝地,雨季如期而至,一把雨傘,容納著我揮之不去的情感。暖暖的纏綿,讓我無法安撫自已的心。
  • 當婚姻沒有參與感和責任感時,只剩下一根雞毛
    當婚姻沒有參與感和責任感時,只剩下一根雞毛。-01在家21天,我丈夫的婚姻,一根雞毛在疫情下,許多人原有的計劃被打亂,原來的工作計劃一再推遲。但是每天我呆在家裡,我都不可避免地和我的伴侶發生衝突。一位女讀者給我發了一封私信,告訴我,她在家呆了21天,想馬上和丈夫離婚。
  • 一聲嘆息!昔日步行街人聲鼎沸,今成「幽靈街」三三兩兩!
    就是只老鼠也餓死了,何況是那麼大的綜合體!六年間西安市相關部門完全沒有想過去幫扶一下,眼睜睜看著萬達熄火,民生倒閉,哎,到西安,請安息!上海也一樣,九亭金地廣場,外街一天人流量幾個,月租2萬多,真是月月虧。
  • 一地雞毛的預言成真?
    不禁想起,此前俞敏洪老師的一個觀點:「培訓教育被過度開發,在線教育各種燒錢,資本退潮後,將會出現一地雞毛的情況。」  寫篇文章。主要跟大家探討三點:  1、學霸君真的破產倒閉了?  2、在線1對1的日子不好過?  3、在線教育最終會「一地雞毛」麼?  01  學霸君真的破產倒閉了?
  • 【光明V影評】《幸福,觸手可及》:劇情一地雞毛 人設一聲嘆息
    近期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幸福,觸手可及》講述了年輕有為的集團總裁,愛上獨立、上進的服裝設計師,從互相較勁到共同成長,最終事業愛情雙圓滿的勵志故事
  • 淺析馮小剛《一聲嘆息》:婚外情中,沒有贏家
    很多電影,值得一看再看,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感悟。高評分電影《一聲嘆息》就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好劇。《一聲嘆息》改編自王朔的《狼狽不堪》。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徐帆、劉蓓等實力演員出演。該劇講述了張國立飾演的梁亞洲,在妻子和情人之間徘徊不定,最終造成兩敗俱傷的故事。《一聲嘆息》雖然是一部電影,卻有著它的現實意義。劇中每一個人物的選擇,心理刻畫和表演都讓人過目難忘。真實的就像發生在身邊一樣!整部劇是由梁亞洲的出軌來段。
  • 好的丈夫,不會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的女人當成是「女人」
    其實看到這個故事以後,我的心裡也泛起了一絲對於女人待遇的不滿,憑什麼一個女人每天都兢兢業業的幹活,負責家庭的家務,還要照顧孩子,而且這樣的事情一幹就是幾十年,卻被人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男人只是需要簡單的抽點時間去送一下孩子上學,偶爾動手做一點十分簡單的家務,卻是會別周圍的人呢誇獎為好男人呢?
  • 電信業一聲嘆息
    電信業一聲嘆息http://business.sohu.com/> 我們用「革命」一詞來形容中國電信行業在去年的經歷是最恰當不過了,這場革命在中國電信業是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它是內因(涉嫌壟斷)與外因(WTO的即將到來)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但是革命的結果卻並不令人樂觀。
  • 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卻依舊要歡歌高進?
    生活不易,我們其實都一樣,生活在我們面前給我們擺的那道坎兒,我們必須勇敢地踏過去,你只管前行,直到你不再被生活掌控,而是你能決定你的生活。「之所以努力,只是為了過一種特別平凡的生活。」當我們都站到了與生活對抗的年紀,突然就有那麼一天,深刻地明白了曾經父母所處的位置是多麼難,必須要強大,還必須要微笑。走過的路越來越多,我們給自己罩上了一層透明的保護殼,觸角藏在裡面,不輕易與人觸碰。所有的好奇、單純、善良和張揚,也都一併縮在軀殼內,對外的就是一個無堅不摧的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