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眼前的是一位剛離異不久的女士,她低著頭,輕輕的說,"我不明白我一直在付出,為什麼到最後他還是選擇離婚?"
很多女士都有同樣的困惑,為什麼婚後自己全力付出,甚至為了這個家幾乎忽視了自己,最後被卻被對方踢了出去。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位明星——
李小璐被曝出軌的時候,很多人希望李小璐出來道歉,但出乎意料的是,出來道歉的不是李小璐,而是賈乃亮。不少女性於是驚呼,"嫁人要嫁賈乃亮"。可是,李小璐卻不是這麼看,似乎賈乃亮的付出在她而言已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理所當然。實際上,即使真的讓你嫁給了"賈乃亮",你也可能成為"李小璐"。
迷失自我,在婚姻中退步
你的付出為什麼會被視為理所當然?因為你忘記了自己是誰。
當一個人忘記自己是誰,很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因為過度關注對方的需求,而沉浸於不斷的付出。
一個人為什麼會在親密關係中迷失了自我,在與伴侶的互動中,忽略了自己的需求而完全去滿足對方的需要,沒有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成了處處犧牲奉獻的"好伴侶"?
很大程度上,源於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母充足的無條件的愛,自我價值感建立在自己成為"好孩子"的基礎上,因此他們的潛意識裡會不斷地去討好內心的"父母",在內心會形成"只有我如何如何好,才會有人愛我"的思維模式。
當這種想法被固化,進入了潛意識,即使到了成年之後,戀愛、結婚、生子……在與伴侶、孩子及其他人際關係中,他們也會不自覺的不斷壓抑自己的需要,犧牲自己去討好對方。
女性在這方面尤其明顯。雖然現代社會鼓勵女性追求自我發展,但很多人心中還是有著傳統妻子原型——相夫教子——為愛、為家庭隱忍和犧牲。同時,外人還給他們冠以各種傳統美德的名號,無形中又強化了這種"犧牲"。
很多時候,在戀愛的初始階段,我們確實願意為了讓對方高興而暫時放下自己,因為"為愛付出"很容易讓人體驗到神聖與偉大。而如果有些人一直盲目的愛,失去自我,就會把這種互動模式固化了。這種犧牲會給伴侶帶來了巨大的情感壓力,讓其內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
難道婚姻裡,付出多的那一方註定要受傷嗎?
想像一下,假如你的伴侶像一個24小時在線的高級客服,對你百依百順,而當你想要回饋他的時候,他卻告訴你"只要你開心,我就開心"。似乎他看起來不需要你對他的回饋,於是你覺得這筆感情債永遠都還不了,以致每次你見到他就會有種負罪感,覺得他付出了那麼多,自己卻無以為報。
這種互動模式持續下去,心懷負罪感的人就會很痛苦,在關係中感覺壓力很大而想逃離這種關係。要麼從情感和空間上遠離;要麼沉迷其他事物;要麼因工作分居來遠離;要麼經常出差;要麼找一個索取型的情人來補償……在兩性關係中,一方的過度付出,實際上是剝奪了另一方表達愛的機會和權利,降低了對方在互動中的參與度,反而會讓雙方關係越走越遠。
當你一味付出的時候也意味著你忽視了自己,甚至放棄了充實自己的機會,以至於在婚姻中不能喝對方並駕齊驅,導致被踢出局。
過度付出,讓對方覺得理所當然
為什麼你付出那麼了多,卻很受傷?因為你所有的一切付出都被對方視為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就是我們將周圍發生的一切,別人所採取的行動,他人為我們的付出,都看成是應該的,是對方本來就該做的,並且內心深處沒有絲毫的感恩。如果哪一天,對方突然不再為我們做什麼了,我們心裡反而會覺得不舒服,甚至產生決裂的想法。
有一個流傳了很久的故事:A有兩顆糖,每天會分給B一顆,時間久了,B享受著這種饋贈,覺得理所當然。有一天,A突然把糖給了C,於是B開始憤怒,認為那顆糖應該給自己,他忘記了那顆糖原來是A的,A想給誰就給誰。後來,B再也沒有得到A的糖,從此失去了朋友A。
很多時候,謀殺感情的首要元兇就是"認為別人對你好是理所當然"。
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個12歲的小姑娘,有一天和自己的母親吵了一架,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的明星海報被母親不小心弄壞了,而母親只是說了自己不小心,卻並沒有要給她重新買一份的意思。於是小姑娘一氣之下,離家出走,走到離家比較遠了的一條路上,突然肚子餓了,身上又沒帶錢,可是又不想回家和母親和解,於是就在一個買餛飩的攤子邊坐了下來,暗自抹眼淚。這時候,攤主看見了,成了一碗混沌,遞給她,「餓了吧,先吃。」小姑娘一邊吃,一邊連連道謝。攤主笑了笑,「怎麼不回家?」小姑娘說了自己和母親吵架的前因後果,這時攤主突然認真地看著小姑娘說,「我不過是給了你一碗餛飩,你就千恩萬謝的,你母親養育了你那麼久,你從來沒謝過她也就罷了,還一點小事就跑出來,不知道她很擔心嗎?」小姑娘這才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吃完向老闆表示感謝,說以後還錢,然後就回家了。
故事中的小姑娘,是不是身上有些許你我的影子?覺得父母的付出都是應該的,也漸漸習慣了父母的付出,甚至有點小任性,認為他們任何時候都該滿足自己,卻對自己的行為卻從不反思。這就是情感狀態中的「理所當然」。
"理所當然"不僅是社會交往中的大忌,也是愛情中最可怕的事。
電影《十二夜》中張栢芝和陳奕迅分手時的爭吵讓無數妹子看哭,那句"是不是我越緊張你,越對你好,你越是囂張啊"真的扎心了。
感情中,當一個人把另一個人的付出看作理所當然,往往是親情、友情、愛情出現危機的前兆,婚姻亦是如此。很多夫妻結婚後,感情變得越來越淡,很大的原因就是不再把對方的付出當回事。
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同時扮演幾個角色,同學、朋友、丈夫、妻子、兒媳、子女等等。但是,沒有一個角色可以替代我們自己本身,平衡地發展每一個角色的同時,先要照顧好"我"這個主角。只有當我們學會"自愛",肯定自己,不活在別人眼中的標準裡,才有能力讓"我"與他人的關係不斷被滋養,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
真正成熟的感情都是雙方的共同付出和經營,不把對方的善意當成理所當然。
#情感#
作者:裡外雅堂,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師,解析生活,分析情感,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