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一個月時間不到,連續兩次針對華為,不僅讓華為麒麟晶片成為絕唱,更有可能讓華為手機晶片無法製造,完全斷供。
在這一系列的打壓下,我國科技公司的繁榮猶如海市蜃樓、鏡花水月,在關鍵時刻卻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沒有夯實的基礎,一切都是空中樓閣,說散就散。如今除了自怨自艾,埋怨當初為何不獨立研發外,能做的就是重頭再來,從零開始。
為何我國就造不出晶片呢?難道晶片是外星科技?一切只是因為對國外太過依賴,又放鬆了警惕罷了。
國內打響獨立研發槍聲的除了華為總裁任正非之外,還有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
晶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
對於華為晶片被卡脖子這件事情,我國很多科技公司都是沉默以對,因為他們害怕替華為發聲,下一個就輪到自己。
唯有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站起來,說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晶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沒有什麼突破不了的地方!」
比亞迪,大家都知道,我國著名的國產汽車品牌,但比亞迪造晶片,可能很多人就聞所未聞了。
比亞迪旗下有一個全資子公司叫做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而且已經進入晶片領域,比如比亞迪已經發布了三款手機指紋識別晶片,申請了90多件相關領域的專利。
截止2020年5月8日,比亞迪公開了231條IGBT專利,其中75%的專利布局於中國大陸。同時這一次的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42天兩輪融資,估值超過了100億。中芯國際、小米等科技大咖也是紛紛入股。
不忘昔日戰友,共克時艱
比亞迪和華為之間有著深厚的合作關係,華為耳機的電池就是比亞迪製造的,華為做無人駕駛汽車也找到比亞迪,共同合作。比亞迪也採用了華為的ICI技術,打造出了性價比更高的汽車零部件。
現在的比亞迪和海思已經合作,拿到麒麟的晶片資料,不光成就麒麟晶片的突破,也將是比亞迪晶片的突破。
兩家企業共克時艱,共同奮進,一定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實現雙贏。
但比亞迪能否成為華為的救命稻草呢?
雖然王傳福能夠意氣風發的說出「晶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造什麼」的話。但要實現晶片的國產化,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
我國一直在致力於晶片的突破,在晶片設計上有了海思,然後是代工領域,現在有了第二集團的中芯國際,這時又發現設備環節需要突破,於是中微公司、上海微電子在刻蝕機和光刻機設備有所收穫時,這時又發現設備核心零部件受制於人;當零部件也有所進展時,最終發現晶片材料還是被卡脖子。
任正非也認識到,晶片製造靠砸錢是不行的,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現在,華為目前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以及六千多名基礎研究專家,六萬多名工程師。基礎研究的人,都算起來15000多人,把金錢變成知識,應用型人才,6萬多,開發產品,把知識變成金錢。
無論比亞迪是否能夠成為華為的救命稻草,在這個關鍵時刻,能夠站出來發聲,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看到華為的布局,我們有理由相信華為能夠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但晶片產業僅靠一個華為是無法解決的,需要更多的科技公司加入,需要大家團結一致,共同改變如今窘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