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1日晚間,拼多多發布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該財報市場最關心的是,拼多多的補貼和補貼取得的效果。
2019年拼多多推出了百億補貼,據財報顯示2019年拼多多全年市場費用高達271.75億元,而營收只有301.42億元。
燒錢補貼帶來了漂亮的數據增長。2019年全年拼多多的年化GMV首次突破萬億人民幣,達10066億元,同比增長113%。
全年實現營收301.42億元,同比增長129.74%,但不及市場預期。
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69.68億元,去年虧損103億元,虧損有所收窄。
在非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為42.7億元,去年虧損34.6億元,虧損收窄主要因為營收有所增長。
在用戶數方面,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年活躍買家數達5.852億。相比其他電商京東是3.62億,阿里是7.11億,拼多多超越京東成為第二大電商平臺。
2019年,拼多多新增1.7億活躍買家,比阿里和京東新增活躍買家數加起來還多3500萬。
拼多多以「補貼換增長」的方式是否可以持續?背後有哪些憂慮、風險和短板?
1拼多多的低價,靠補貼
對於2019年 Q4財報,市場上談論最多的是拼多多的燒錢值不值得?這是一個的主觀問題,很難得出結論,在此不做深入探討。相比之下,拼多多的底層邏輯是否創造價值,能否留存用戶更值得投資者關心。
拼多多的「拼團」並沒有降低降低商品成本,本質上天貓、京東也在做用同樣的事,聚合用戶的零散訂單進行「拼團」。
並且從用戶數和訂單量來看,天貓比拼多多更具有優勢,天貓能拿到更低價格的商品。
其實電商是商品的流通渠道,電商想要降低商品成本只能通過壓縮中間商利潤的方式獲得。
壓縮中間商賺走的差價,最極致的做法是「去中間商」,直接籤約大量生產廠商和企業入駐平臺。
對此天貓早已有所布局,天貓上大量的直營店、旗艦店就是最好的例證。
對於後進入電商的拼多多來說,「去中間商」的過程幾乎完成。對於拼多多而言,已經沒「中間商」可去,自然也就很難再降低降商品成本。
之前拼多多曾想學習Costco的商業模式,依靠反向定製(C2M)降低商品成本,但目前還停留在概念層面。
首先,反向定製需要強大的供應鏈支撐,涉及到上遊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檢測等一系列環節,這是一個複雜和嚴謹的過程。不是一家電商平臺,就能完全掌控的事。
其次,Costco能降低商品價格,依靠的是精選少量SKU,保證規模優勢,減少經營成本獲得。而拼多多提供的是海量商品,要做C2M模式可能性極小。
顯而易見,拼多多最初設想的C2M模式並沒有跑通,更沒有向外界呈現,原因可能是C2M模式對商品的成本影響非常有限。
總之,拼多多最終的模式沒有提供新的商業價值,也沒有降低商品成本。
而拼多多商品比天貓便宜,拼多多的 「便宜」並不是「商品成本便宜」,只是依靠大量補貼換來的。
據了解,」去年6月拼多多開始「百億補貼」計劃,參與的國內外品牌超過2800家,補貼熱門商品超過23000款。
以iPhone11為例,拼多多對每部iPhone的補貼高達500元,僅僅去年雙十一一天,拼多多銷售出去40萬件蘋果手機,其補貼就超過兩億元人民幣。
除此之外,拼多多主要的補貼對象還包括能帶來大量用戶的爆款SKU,比如包括紙巾,日常百貨,堅果零食等商品。
據財報顯示2019年拼多多,全年市場費用高達271.75億元,主要用作商品補貼。
阿里有更加豐富的品類,京東有更好的物流體驗,而拼多多的優勢是「便宜」,便宜主要靠補貼,但補貼總是要停止的,停止後拼多多依靠什麼留住用戶?是拼多多最大的問題。
2物流是硬傷
在Q4財報電話會議中,黃崢談到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公司的影響,他表示:「疫情引發的幹擾,將對公司2020年一季度的業績產生負面影響,但我們對長期的預期保持不變。目前,拼多多的商家運營和物流已經運轉了起來,並逐漸恢復正常。」
在拼多多平臺上,生長著一大批中小商家,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商家與商家之間,商家與用戶之間,彼此交易往來、合作生產、提供原材料等,都是建立在物流基礎上的,當物流受到影響時,整個電商都會受到影響,包括拼多多電商平臺。
在疫情期間,暴露出了拼多多在物流上的短板。一位拼多多店主曾表示,「想儘快發貨,但快遞遲遲未恢復,恢復了又面臨著全面漲價,「做拼多多本就是薄利多銷,這樣一來我們都是虧本在發貨。此外,快遞是慢慢在恢復,但不少地方的快遞都發不了,訂單一直顯示攬收中,很多客戶等得不耐煩了,直接申請退款,但快遞費還要給物流公司,我們真的是有苦說不出。」
在特殊時間點,物流優先選擇跟哪一家電商平臺合作,服務報價,配速速度取捨等方面的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拼多多剛成立五年,並沒有來得及布局物流產業鏈,在物流上下遊領域拼多多涉足十分有限,這也對拼多多的商品流通價格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據國盛證券的報告,拼多多的商品流通全鏈路的成本為 23.8%,阿里為12.8%,京東為15.2%,拼多多要高出10%左右,甚至接近或略高於 20%-25%的線下零售。
當然,也不能排除拼多多主要以紙巾、塑料製品等大體積商品為主,這可能是物流成本偏高的一部分因素。
目前拼多多的包裹全部由第三方快遞公司寄送,主要合作對象是跟阿里有股權關係的三通一達。
物流對於電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京東甚至為此自建物流。自建物流投入的資金規模是難以想像的,京東物流連虧12年才實現盈利;跟三通一達合作則涉及到股權以及競業限制等關係。
如果綜合考慮深度綁定和實力狀況的話,拼多多無論是自建物流,還是找一家物流公司合作,都不是上策。
留給拼多多的選擇只有跟順豐、EMS建立合作。但順豐、EMS主打高端,運輸成本較高,與拼多多的商品調性顯然不符。
拼多多要麼忍受競爭對手的限制和影響,要麼付出高額物流成本。
3拼多多的未來想像,阿里、京東殺不死拼多多。
如果說天貓是一個品類豐富的電商平臺,那麼京東更像是一個品質有保證的商超,而拼多多更像是一個批發市場。
具體來說,阿里則有很強的平臺屬性,平臺上幾乎涵蓋一切商品,能滿足用戶所有的需求。
但阿里的大而全帶來的問題是,其在特定品類運營上缺乏縱深。拼多多的策略正好與阿里相反,聚焦縱深,主打(補貼)特定品類。
據華盛證券研究顯示,在拼多多銷量排名前二十的三級類目中,日用百貨佔據13個SKU,其中抽紙類有4個SKU上榜;食品類佔據5個SKU。其中,拼多多銷售居前的抽紙、堅果炒貨、四件套,商品平均客單價不高於30元,其中約4成商品售價低於20元。
電商平臺的產品設計、主打品類和運營策略等最終都會影響用戶認知,而最後用戶對平臺的認知往往只有一個。如果天貓是超級平臺,天貓就不可能成為批發市場。
而京東銷售的是有品牌的標品,自建物流再加上自營電商,保證了商品品質,也提供了良好的物流體驗,但這些服務,都會增加商品成本,導致京東的商品價格高於拼多多,甚至天貓。
如果京東是有質量,有服務的商超,那麼它就不可能成為價格低廉的批發市場。
就目前而言,無論阿里京東怎麼遏制,拼多多的燎原之勢已成,阿里和京東殺不死拼多多。
對於拼多多「進城」與天貓展開競爭的說法並不恰當。準確的說應該是一二線的用戶在購買低價普通商品時,也會選擇拼多多這個平臺。
在電話會議裡,黃崢多次強調與用戶建立「信任」,但是商品價格與「用戶信任」之間存在天然的矛盾,低價的同時不可能高品質,二者不可兼得。
生意還是需要圍繞著人轉,拼多多的用戶群體決定著拼多多的商品還是以低價高頻的消費品為主。這也是拼多多假貨這麼多,而黃崢卻只能說「如果拼多多不能模仿阿里建立一個天貓,不然拼多多就死了」。
目前來看,國內電商將處於阿里、拼多多、京東三足鼎立的局面,因為電商市場很大,三家電商並非替代的關係。
未來三家電商的爭並非是絕對的零和博弈遊戲,可能會出現的局面是,京東主打電器家電等標準品、物流服務和品質有保證是最大的優勢,而天貓品主打高品質大品牌的商品,商品種類豐富選擇多,是最大的優勢;拼多多則主打常見的生活消費品,價格低是最大的優勢。
【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投資界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得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