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古鎮坐落在安徽省休寧縣城以東3公裡處,建於隋朝末年,距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明清徽商鼎盛時期,萬安依畔橫江,上通省城安慶、下通徽州府和杭州,一直是古徽州重要水陸交通要道。這裡商賈雲集、人文薈萃,是古徽州「四大古鎮」之一,享有「小小休寧城,大大萬安街」之美譽。
陶行知啟蒙館
閒暇之日,走進萬安老街,迎面撲來的是一股古樸而又清新的氣息,街道兩旁一面面鮮紅的國旗迎風獵獵,青磚黛瓦裡不時傳出琅琅書聲,給這清靜靈秀的老街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街道狹長,兩側店鋪林立,當地的朋友告訴我清末民初,這裡有50多種行業的100多家店鋪,老字號、老作坊、一家挨著一家,南北雜貨、日用百貨等,幾乎羅列了徽州大地上所有物產。這裡古橋、古宅、古碼頭等許多明清建築古韻猶存,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我沿著那條陶行知先生少年時代經常行走的街道,在細細地尋覓著近代人民教育家成長的足跡。陶行知啟蒙館位於萬安中街的皂莢巷,是幢二層結構的徽式深宅,兩側的耳房仍在。陶行知少年時期17年中,有近一半時間寄養在萬安的外祖父家中,由於陶行知父親經商不當倒閉,家境中落,當時只有7歲的陶行知,好學不倦,外祖父母不忍讓他幼年輟學,於是便送他到萬安鎮私熟吳爾寬先生門下求學。從1898年到1905年,陶行知在啟蒙老師門下度過了7年的寒窗生活,在吳先生教授下,陶行知孜孜不倦,熟讀「四書五經",並奠定了他古文的基礎。之後,陶先生前往杭州投考「廣濟醫學堂」,從此,便離開家鄉,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大千世界…萬安故土一直關注著這位平民教育的先驅。
後來,陶先生離家23年返鄉,在回憶當年從萬安碼頭登船遠行他鄉情景之時,曾作過這樣一首懷舊詩:「古城巖下,水藍橋邊…」這不僅僅是一首懷念當年父親送子,兩相依依難捨的小詩啊,從字裡行間,不是也隱隱地寄託了他對故鄉萬安私塾啟蒙館的腔情思麼?這裡曾經伴隨著陶先生成長,凝聚著陶先生的深情和摯愛啊!
我想陶先生學識淵博,熱愛祖國和人民,追求真理,以「愛滿天下」之懷,終身致力於人民教育事業,他的名字便伴隨著陶先生的業績,永恆地載入了豐厚的史冊。
休寧萬安羅盤
繁華的街道很多地方都有,萬安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她與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萬安古鎮是目前手工製作木質羅盤的唯一產地。萬安羅盤聞名天下,曾榮獲1915年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
在古徽州,風水活動更為常見,村落、祠堂、墓穴、房屋等建築物的選址,內容包括朝向、形式、布局及周邊環境,須請風水師堪輿風水。再加上徽州重鎮萬安附近崇山峻岭、森然聳立,在連綿群山中,生長著許多製作羅盤所需要的銀杏樹和虎骨樹,是製作萬安羅盤必不可少的優質木材。
羅盤的原理脫胎於指南針,由於只有徽州的休寧萬安出產,元末明初時人們索性將羅盤叫做「徽盤」。萬安羅盤製作工藝,鼎盛於清代中葉,那時候街道兩旁,前店後坊,能工巧匠們施展著自己的才華,許多製作羅盤的老字號甚至沿襲700多年。羅盤運用於天文、地理、軍事航海等領域,北宋科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裡記載了四種羅盤的式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用於指示航海方向的就是萬安羅盤。
用於製作羅盤的是一種特殊的硬木,先把原木開坯、車圓、磨光,羅盤的初步式樣就出來了,大的直徑有一市尺左右,小的能放在手掌心。盤面中心鑿一圓孔,圓孔外盤刻畫有縱橫刻度,圓孔內有一枚能靈活轉動的指南針。盤面塗以油漆,既透明似鏡,又光如玉。如今萬安羅盤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在萬安老街的安徽萬安羅經文化博物館內,見到了第八代傳人吳兆光,他詳細講述了萬安羅盤、吳魯衡羅經店的發展歷史。值得一提的是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期間,萬安羅盤曾贈送給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黃山市榮譽市民薩馬蘭奇先生。
民俗「得勝鼓」
我和朋友一道來到休寧萬安古城巖下,親眼目睹了徽州民俗得勝鼓表演的全過程,深感徽州民俗文化獨特的魅力。該民俗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萬安古城巖下人頭攢動、川流不息。正在表演頗具地方特色的傳統節目得勝鼓,表演精彩紛呈,鼓聲震天動地,令遊人大飽眼福。據當地文廣新局老師介紹,休寧得勝鼓是為了隆重祭祀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勳卓越,壯烈殉國的英雄張巡、許遠兩位將軍,記錄了當時將土班師回朝的場面,氣勢壯闊、催人奮進。
得勝鼓表演一般為40餘人,擊鼓生一身武士打扮,個個頭戴鬥笠,精神煥發,上身穿黑布衣,十字披紅,下身著淺色褲子,頸挎伏鼓(扁圓形皮鼓),左手持健鈴,右手緊握短而粗的鼓槌,伴隨著行進步伐擊鼓。另有十數人手持檀木夾板,邊行進邊擊拍,「咚、咚、咚」,鼓聲震天動地,令人熱血沸騰,「嚓、嚓、嚓」、「切、切、切」夾板擊節,健鈴竄動,發出清脆、神韻無窮的響聲。這支威風凜凜的隊伍,在「得勝鼓「巨幅旗幡的引領下,高擎戰旗,步伐整齊,節奏明快,動作豪放,得勝鼓場面威武雄壯,令人振奮,展示了濃鬱的地方文化特點,令人讚嘆不已。同時也表達了徽州百姓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
徽州民俗得勝鼓表演歷經數百年,現成為古徽州民俗文化的重要劇目,且代代相傳,人們敲響它,是對歷史的回憶和珍愛,更是對不朽民族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