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文|寧宇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移動通信的演進主要是無線技術的不斷發展。
其實這是錯覺,至少是不完整的概念。
移動通信從1G演進到5G,每一次的升級都是核心網的大變革,只不過這種升級改造是內部的、封閉的,不像直接與用戶有關的終端和無線產業,所以核心網的變革往往被忽略。
但是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網絡的變遷和運營的調整,主要緣於核心網。核心網的一次次全面升級,從結構上大幅降低了通信業務的實現成本,不僅讓移動通信走進了千家萬戶,還能讓運營商有利可圖。
要窮舉核心網創造的價值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個系列裡,我僅談一個行動電話的業務--漫遊,藉助這個業務的誕生、成長和演進,揭示移動通信網絡的演進軌跡。
第一篇回憶了第一代移動通信的人工漫遊;
第二篇回憶了第一代移動通信的發展歷程以及聯網漫遊工程;
第三篇回憶了第一代行動電話漫遊的計費結算歷史;
第四篇回憶了GSM的核心網如何體系化地解決漫遊問題;
第五篇回憶了GSM的國內漫遊結算以及結算槓桿的價值;
第六篇介紹國際漫遊的技術實現、結算規則,以及反欺詐的問題;
第七篇談談流量業務的漫遊原理和國內業務的實施情況。
今天這是最後一篇,聊一聊流量業務的國際漫遊以及漫遊業務的終結。
漫遊使用場景驅動解決方案的演化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國際間的交往越來越便利;而出國旅遊也越來越普及,看起來國際漫遊業務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從2G到4G,從話音到數據,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用戶在海外的通信行為發生了變化。以前也就是打電話,而現在主要消耗的是流量,用的都是承載在移動數據通信業務之上的各種APP。
敲黑板,看重點:這些APP都是在用戶自己的手機上,只要接入網際網路就可以使用。那麼在境外如何拿著自己的手機使用移動數據通信呢?
第一種方式:使用移動數據通信的國際漫遊。在前一篇裡,我簡要介紹過流量業務國際漫遊的基本原理:用戶到海外後開機,海外的漫遊合作夥伴將通信鏈路接回國內,進行用戶的鑑權認證,然後從國內接入網際網路。
第二種方式:在海外接入當地的WiFi。不用回國進行用戶的身份認證,通過WiFi直接進入當地固定通信網絡,然後從當地接入網際網路。
第三種方式:成為當地的移動用戶。在手機裡插上當地的SIM卡,或者使用"天際通"等業務,直接接入到當地的移動通信網絡。
早年間出國,經常看到國內遊客都拿著手機去酒店和飯館要WiFi密碼。但這樣使用終究不太方便,不可能隨時隨地接入,所以漸漸的,本地卡成為出國用戶的首選。
最初買本地卡只能在市區裡,後來不少運營商把銷售點設在國際機場的出口位置,方便用戶下飛機就可以買到。而隨著客戶規模的擴大,出現了一些人員和組織,把這門生意做得非常專業。
我最早是在淘寶上買國外流量卡的,服務非常到位。下單前先確認好使用的手機,以便配備不同規格的SIM卡;然後確認使用的起止時間、可用的流量等;再就是填寫好地址,商家就會把SIM郵寄過來,甚至還附帶著卡套、插針等小工具。我習慣於在飛機上換卡,這樣下飛機的時候一開機,就可以直接使用了。因為是預付費的方式,所以用完之後把卡扔掉就完成了業務閉環,非常省事。
再後來出現了類似於"漫遊寶"這樣的產品,可以把當地運營商的網絡轉換為WiFi,還能同時為幾個終端提供服務;再後來出現了"天際通"這樣的產品,手機廠商和各家運營商直接籤約,不用更換SIM卡就可以在全球各地使用當地運營商網絡。
這些產品的不斷創新,表面看是這些業務開發者的技術創新,背後則體現出兩個現象:一是各國的移動通信競爭激烈,電信運營商為了擴大自身客戶規模寧肯犧牲一定的經濟效益,用低價的本地卡和第三方合作,來取代與運營商合作帶來高收益的漫遊業務。
二是運營的範疇擴展了,除了擁有牌照的電信運營商之外,這些第三方"漫遊"業務的提供者們也在做運營,憑藉低成本的優勢對傳統漫遊業務進行降維打擊。
運營商如何應對降維打擊?
國際出訪和來訪的通信業務市場空間不斷上升,但越來越多的業務卻被第三方分流走,漫遊業務的收入未能同比增長。面對這種困局,運營商如何應對呢?
開始的時候,試圖通過調整價格來引導用戶使用國際漫遊業務。
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國際漫遊業務首先是一項通信技術形成的業務,所以在技術能力不變的情況下,只能在業務的資費、流程等領域進行優化。
比如國際漫遊出訪時各個國家的資費不一樣,這是以前的定價模式(詳見第六篇裡的介紹),後來中國移動對資費進行了簡化,將境外區域劃分為幾個檔次,通話有"123元區",流量是"369元區",在降價的同時也能讓用戶更方便地記住。
除此之外,中國移動還藉助規模優勢和專業化特點,向境外合作夥伴施壓,通過降低漫遊結算價來降低漫遊資費。中國移動是全球客戶數最多的行動電話運營商,又成立了專門經營國際業務的國際公司,在漫遊結算價格談判的時候有一定的優勢地位,所以這些年漫遊結算標準一路下滑,成本的降低也為降價提供了空間。
降價可以提升客戶的使用量,總理談的"提速降費"就是這個邏輯,套用到國際漫遊業務會不會也管用?
後來運營商意識到,如果無法阻止第三方對國際漫遊業務的侵蝕,那就加入戰團。
從前面的技術分析可以看出,WiFi接入和本地卡接入都無須通過國際鏈路回國進行鑑權認證,更不需要進行跨國之間的結算,所以成本方面比運營商提供的國際漫遊低很多,無論運營商怎麼降價,都不可能達到本地卡的程度。
另一方面,由於各種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都是獨立於電信運營商的,不一定非要用電話號碼來進行身份識別,所以運營商不再是入口了,不可能為用戶的訪問行為設置障礙。即便是通過政府等渠道向第三方的業務提供者施壓,堵住一個口子,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國際漫遊在技術、成本、體驗等方面的劣勢,於是就可能會出現其他的通道。
所以到了最後,電信運營商也成為了國外本地卡業務的提供者,和那些第三方公司一樣,選擇成本低、體驗好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海外上網業務。即便這樣做對傳統國際漫遊業務有衝擊,也比顆粒無收要好吧。
【結語】
行動電話在中國的誕生到現在,不過三十年的時間。回顧過去這些年的發展,有些是必然,也有更多的是偶然;有些事情貌似有因果其實只是孤立事件,而有些看似毫無關聯的內容,背後卻有邏輯關聯。
移動通信從1G到4G,核心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技術演進越來越好地滿足客戶體驗,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同時本質上也是業務實現成本不斷降低的過程。
以漫遊業務為例,從最初的模擬行動電話話音漫遊開始,走到4G時代的流量業務國際漫遊,技術的發展讓通信網絡和運營商不再需要為漫遊這個特性付出額外的代價的時候,這條漫漫漫遊路也就接近了終點。老舊的業務會慢慢淘汰,但是看看周圍,這些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不是正在另一個領域重現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