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科技,一個有態度、有觀點的自媒體人!
導語:近期,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一則新聞,華為將計劃在上海建晶片廠,計劃從45nm晶片開始生產,爭取明年年底前生產28nm晶片,預計在2022年下半年生產20nm晶片。看到這裡,不少網友著急,「手機晶片都到5nm製程,45nm、28nm乃至20nm晶片能打嗎?」如果真如報導所說,用上28nm晶片的華為手機,大家還會支持嗎?
有些人可能覺得,就算是28nm晶片,我們也會依然支持華為手機,支持國產晶片。但是,我認為消費者大可不用擔心還會用到國產28nm晶片手機。目前市面上的老年機普遍採用的都已經是麒麟710及以上、麒麟710及以上,晶片製程都已經達到12nm。
因此,28nm晶片放在手機上,產品競爭力先不說,估計很多老人機基礎應用都帶不動。那麼,可能有人要問,現在再從45nm晶片開始研究還有意義嗎?
雖然,中低端晶片(28nm及以上)在手機領域基本是沒有活路,但是我們生活中可不光只有手機、電腦CPU這些,還有物聯網晶片(安防攝像頭)、智慧電視屏、智能汽車,乃至我們的北鬥晶片等,依然存在28nm的身影。
資料來源:IBS、國海證券研究所
比如,華為的電視機、相機以及機頂盒等產品依然還是採用28nm及以上製程。據國際商業戰略IBS數據顯示,28nm及以上製程依然佔據2019年全球半導體60%左右的營收。據IBS研究報告顯示,28nm工藝在單位邏輯閘成本、頻率調節、功耗控制、散熱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預計大多數產品在轉向更先進位程的過程中,因性價比等原因將會在28nm製程停留較長時間。
因此,28nm及以上節點的市場需求依然旺盛,未來幾年將是二線半導體廠商的主流製程。
這樣一說,大家就應該明白,從「45nm開始做、力爭明年實現28nm」是穩妥且具有市場價值的半導體投資方向。因此,那些說從45nm開始做是垃圾的吃瓜選手,還是可以消停一下。
儘管目前我們的起點是45nm,技術提升也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堅持下去,一定有用,畢竟還有前景廣闊的運用市場。
為此,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11月7日「2020鳳凰網科技創新趨勢論壇」上直言到,「面對美國窮兇惡極的圍剿,華為有志建立晶片製造產線,我們應該給予支持、稱讚。」
儘管目前遇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圍堵,獨立自主、國產化的道路必須走下去,數位化、智能化的進程依然需要持續進行。儘可能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才能穩住我們自己的產業鏈。
這裡需要說明一個問題,國產化並不意味著完全的自給自足,畢竟不現實。也不是像是一些媒體說的那樣國產化就是一個消費愛國情緒的幌子,這是切實需要持續走下去的一條路。任何國家都做不到完全的自給自足,但持續「保持某些領域的核心地位、維持穩定的產業鏈」是任何國家都在做的一件事,中國也不例外。
如今,外國一些企業陸續獲得對華為供貨的許可證,一些並不是最先進但比國產先進的產品和服務也開始服務中國客戶。未來對華政策持續緩和之後,我們是否還有持續獨立自主的戰略定力?「造不如買」的風氣是否又會捲土重來?值得我們去思考。
關注靜心科技,一個靜心看待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