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計劃在上海自建晶片廠,是近期很多人都關注的話題,作為國內晶片研發能力最強的企業,一旦華為擁有了自己的晶片廠,其實力必將迎來一次暴漲,在晶片行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從而改變現今這種受制於人的局面。
不過,很多人在對華為這一舉動表示支持的同時,也對華為的計劃表示不解,作為一個能設計出麒麟9000這樣高性能晶片的大公司,華為的技術實力肯定是很強的,但在晶片生產計劃上卻顯得有些過於「保守」了。
據媒體報導,華為晶片廠計劃從45nm晶片開始生產,在熟悉全套工藝流程後,爭取明年年底能夠生產28nm晶片,等到28nm晶片大批量生產後,再計劃生產20nm晶片。
可以預見,未來3年左右,華為晶片所生產的晶片都是45nm、28nm、20nm這樣「中低端」的晶片,此前引起廣泛關注的5nm甚至7nm晶片都不在華為先期計劃之內。
這讓很多人都感到困惑,華為手機晶片都到了5nm的水平,還生產這些低端晶片,有必要嗎?難道華為還打算給手機裝上20nm,甚至45nm晶片?這樣的手機有什麼優勢?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華為從「低端」晶片入手,才是最穩健的做法。
從市場需求來看,以28nm晶片為代表的「中低端晶片」仍然是市場主流,當然,不是指手機市場,晶片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手機電腦,電視空調這些家電產品,智慧機器人、無人駕駛以及物聯網等領域都有應用。
就比如華為,雖然 Mate 40 系列手機已經應用了5nm晶片,但他旗下的電視機、機頂盒等很多數字產品,仍然採用的是28nm及以上晶片。
有數據顯示,2019年的全球晶片市場,28nm及以上晶片創造了60%的營收,雖然關鍵數據上不及更先進的10nm、7nm晶片,但在功耗控制以及散熱方面有很明顯的優勢,在一些對晶片性能要求不是特別高的產品上,仍然是首選。
正是因為考慮到市場的需求,以及企業的長期發展,華為才會定下了從45nm晶片開始生產的計劃,先從門檻低的低端市場做起。
只有先生存下來,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剛一建廠,就衝擊7nm,甚至5nm晶片,是不現實的。
況且,雖然華為擁有研發麒麟9000這樣頂尖5nm晶片的技術,但在晶片生產領域仍然是一片空白。研發與生產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行業,能夠研發高端晶片,並不代表你能夠生產。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英特爾,作為傳統晶片巨頭,英特爾在晶片領域擁有強大的實力,與AMD一同壟斷了電腦CPU的市場。但就是這樣的大企業,一樣受挫於7nm晶片工藝製造流程,遲遲不能取得突破,無奈之下只得將相關業務轉包給臺積電,其中的複雜難度可想而知。
更何況,華為自建晶片廠,所需的設備也是一個難題,如果想加工5nm為主的高端晶片,必然要用到ASML的EUV光刻機,但以目前的形勢,短期內是難以到貨的。
而國內雖然中科院強勢入局光刻機領域,但想要取得突破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以及時間的沉澱,寄望於國產EUV光刻機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是不現實的。
此前華為自建晶片廠的消息傳出後,網上都是一片樂觀情緒,認為憑華為的實力,2年內實現28nm產業鏈完全國產化是沒有問題的,但考慮到相關設備、技術的缺乏,這一看法太過於樂觀,如果晶片生產如此容易,中芯國際這些年的努力又算什麼?
華為自建晶片廠的舉動意義很重大,正如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所說「我們應該給予支持、稱讚」,一旦取得突破,必將對現在的晶片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導致現有企業勢力重新洗牌,國內相當多的企業都能從中受惠。
但在感到振奮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冷靜認識到其中的艱難。技術設備上的困難還在其次,最關鍵的是,我們有沒有這個意志力堅持將晶片國產化的事業堅持下去?
近段時間以來,已經有不少外國企業相繼獲得了對華為自由供貨的許可,一旦「圍堵」出現鬆動,局面稍有好轉,「造不如買」的風氣會不會再次抬頭?華為的晶片國產計劃,是否會遇到其他方面的幹擾影響?
高科技技術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取得突破,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