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3日6時訊(通訊員 李達元)「一、二、三,合閘!」隨著一聲令下,重慶市豐都縣橫梁風電二期工程19颱風機全部建成併網發電。19颱風機的葉片同時開始了轉動。項目建設單位10多個幹部職工的眼睛也正目不轉睛地盯著監控畫面,並在瞬間爆發出一陣激烈的掌聲。
最後一颱風機主機吊裝
時間追溯到12月25日,正值橫梁風電二期工程最後一颱風機——三號風機的主機吊裝。當日一早,筆者跟隨項目建設單位相關負責人王進逆一行,冒著嗖嗖寒風驅車來到吊裝現場。只見場地上已經有多名吊裝人員正在做吊裝前的準備。
安裝人員為三號風機主機吊裝做起吊準備 通訊員 李達元 攝主機是被一輛普通貨車運來,目前主機仍然靜靜地放置在車廂裡。王進逆介紹,這臺主機重量有7噸,將被起重機吊到風機塔筒的頂端進行安裝。塔筒頂端距離地面為90米,相當於31層樓房的高度。一颱風機主要由塔筒、主機、葉片三部分組成。
寒風陣陣吹來,把起吊機的伸長臂吹得搖搖晃晃。「目前由於風速較大,不利於主機的吊裝。」王進逆說,因此儘管現場相關人員早已各就各位,但都不能輕舉妄動,只有耐心地等待著風速減弱,才可以相機行事。趁此之機,筆者向王進逆了解主機的相關情況。
原來,主機就是風機上的一臺變壓電機,當風機葉片轉動產生電能後,率先經過主機「處理」成為690伏的電流,然後輸送到風機基座下的另一臺較小的箱變電機,這臺電機的作用是把690伏的電流升壓到35千伏。接下來,再把這35千伏的電流輸送到升壓站,經過升壓站再一次把電流升壓到110千伏。最後才是把110千伏電流輸送到高鎮變電站併網投用。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橫梁風電二期與一期共用一個升壓站,這個升壓站在一期項目施工的同時就已經建好。因此二期風電就不用再建升壓站,節省了工程時間和經費。」王進逆說。
在刺骨的寒風中差不多等到中午12時,風速才終於逐漸減弱。現場指揮吹了一聲口哨,大家立馬各就各位,安裝人員迅速爬上裝載主機的貨車,用手把起重機的吊鉤勾住主機上的繩索,然後扶著繩索緩緩起吊。當主機吊離貨車車廂後,還要把主機上下端進行調換,因為貨車在裝載主機時,主機的上端才是與風機塔筒頂端銜接安裝的一端。
19颱風機輸送的電流在此經過升壓站升壓後併網 通訊員 李達元 攝「塔筒頂端的螺絲釘已經固定好的,當起重機把主機起吊上去時,主機銜接端的螺絲帽必須嚴絲合縫地套進塔筒頂端的螺絲釘,才可以順利完成吊裝。」王進逆說。
就這樣看似簡單的主機吊裝,經過了前後近5個小時才好不容易完成。下一步,還將進行風機葉片的吊裝。王進逆介紹,一颱風機無論是塔筒、主機吊裝,還是葉片吊裝,都必須與「天時地利人和」密切相關,而且缺一不可,否則根本無法安全、順利地完成。
橫梁山脈一道亮麗風景
三號風機的葉片吊裝於第二日上午完成。該颱風機是橫梁風電二期19颱風機中6臺3兆瓦風機之一,其餘13颱風機為2兆瓦。三號風機正常發電後,24小時可發電3000千瓦時(度)。在三號風機完成主機吊裝的當日,已經有11颱風機發電,7颱風機正在調試中。其中,第一颱風機於2020年9月27日發電。截至當日,11颱風機發電共257.9萬千瓦時(度)。
「三號風機在完成主機和葉片吊裝後,接下來將迅速與另7颱風機進行同步調試,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終於趕在了2021年元旦節到來前,實現了橫梁風電二期工程19颱風機全部建成併網發電。」王進逆高興地說,併網發電後,每年上網電量可達8188萬千瓦時(度),為豐都縣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再添力量。
橫梁風電二期工程於2019年底開工建設,該工程建成併網發電僅用了一年時間,如不是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耽誤了工期,還會提前至少兩個月。筆者站在橫梁山脈的高處眺望,一座座正在旋轉的風機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格外引人注目。
目前,因建設風電二期項目而損壞的多條道路,也正在修復完善中,道路兩邊的植被綠化也正在同步進行。預計半年後,這些道路將成為橫梁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