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著初夏的陽光,我走進了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
一進大門,眼前是一塊巨大的山水石。左轉後,便看到了東寺大殿子。
果戈裡曾說:「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它依舊還在訴說。」據說大殿子始建於唐貞觀20年,歲月悠悠,白雲蒼狗,今天的大殿子,它在訴說什麼呢?
01
懷著虔誠而崇敬的心情,我一步步向大殿子走去。
大殿子坐北朝南,青磚灰瓦,飛簷鬥拱,既莊嚴恢宏,又古樸典雅。大門左前方有一碑記,有文字曰:「廣福教院,俗稱東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十年,相傳為鄂國公尉遲恭之子尉遲寶林將軍所建,歷宋景定年間擴建,清康熙年間重修,及一九三九年,韓紫石先生依其址倡辦紫石中學……」
都說建築常常充當歷史演出的舞臺。讀「碑記」,我的思緒仿佛插上了翅膀,倏忽間飛越千年。
我似乎看到:一位英武的將軍,策馬而來。他手指此處,吩咐工匠們挖土奠基,他要在此處建一座廣福教院。這是公元646年,而將軍正是尉遲寶林。
時間順流而下,隨著飛揚的思緒,我又似乎看到:範仲淹風塵僕僕來到了廣福教院,他到海安,不為做官,只為修築捍海堰。路途勞頓,見到寺院,順道看看,寺僧見到範大人,連忙熱情地讓座,奉茶,範仲淹顧不得休息,很快又離寺而去……
很快又到了南宋景定年間,昔日的廣福教院已破敗不堪,僧人們發宏願,四處募集資金,鳩工庀材,擴建寺院。隨後而來的,是從泰州方向逃命而來的文天祥。那時的海安鎮不大,文天祥在此留下了兩首詩,「自海陵來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門關。若將九折回車看,倦鳥何年可得還。」無疑,文天祥也注意到了鎮上的寺院。這時,它的名字是新的:廣福禪寺。
風雲變幻,潮起潮落,廣福禪寺經不住時光之手的蹂躪,更不敵熊熊戰火的摧殘,原先的建築群在時光與戰火的雙重夾擊下,漸成廢墟,直至消失,唯有大雄寶殿,始終屹立。我相信,如果有感覺的話,它一定會看到,明朝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揚州參將邱升與倭寇決戰;它還會看到康熙年間的進士陸舜,辭官後,他在大殿前的陸家巷著書二十年,其間,是他重修了廣福寺。還有在韓公館開聯合抗日座談會的劉少奇、陳毅等,他們也一定到過這裡,這時的廣福寺已經成了海安人常說的的「東寺」,而大雄寶殿也成了「大殿子」……
立於大殿子前,我覺得歷史就像奔騰不息的河,而自己則站在河岸邊,顯得那麼渺小。
02
暖風拂過,拂不去眼前的陽光。
我來到了大殿子門前,輕輕地用手推開了那扇散發香氣的木門。
我沒有邁步,因為我覺得大殿子裡有一股特殊的氣息,是硝煙味嗎?我說不清。因為我知道,大殿子曾經是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舊址。黃橋大捷後,「蘇北知名人士韓國鈞暨海安各界將舉行隆重儀式,歡迎陳毅將軍率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進駐海安。陳毅即於8日下午派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前往海安準備。1940年10月9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進駐海安鎮廣福寺(即東寺)。」
「為慶祝黃橋大捷,歡迎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駐海安,韓國鈞、黃逸峰、季方等海安各界知名人士聯名舉行宴會,邀請陳毅、粟裕及指揮部科以上和直屬隊營以上幹部出席,地方黨政負責人陳丕顯、管文蔚、惠浴宇、陳同生等作陪。」「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駐海安後,粟裕帶領機要人員住在東寺廟西北角,特務營駐紮在東寺廟四周。」(見四川人民出版社《陳毅百年誕辰紀念文集》2001年8月版,第249—252頁)。
大殿子迎來了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海安鎮也因此成了蘇北各界矚目的軍事、政治中心,蘇北各派軍、政力量的代表很快匯聚到這裡。當時,除了陳毅、粟裕等人常在大殿裡辦公,陳丕顯、管文蔚、惠浴宇甚至李明揚、陳泰運的代表都來過這裡,他們或會談,或商討蘇北防務問題……
今天,「蘇中七戰七捷陳列館」裡陳列了一盞粟裕當年用過的馬燈。在大殿子裡徜徉,我總覺得,粟裕大將在這裡指揮過蘇中戰役,他用過的那盞馬燈,原先就掛在殿子的一角,粟裕查看地圖,制定作戰計劃,就在大殿子裡,在馬燈下。大殿子,讓我的眼前幻化出新四軍戰士為建立新中國,前僕後繼搏殺的情景,讓我似乎聽到子彈的呼嘯聲,刀槍的撞擊聲,聞到了穿越時光的硝煙味……
在大殿子門前,我感到震撼,一種從未有過的虔誠而莊嚴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03
有建築學家說過:建築是凝固的歷史,承載著文化。
我終於走進了大殿子,輕觸那木柱,覺得如遇故人;再看那牆壁與地面,又感到熟悉而親切。
我想起了門外「碑記」上的句子:「……一九九二年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五年大殿拆移。東寺大殿,綿延千年,文化積澱,無可替代。海中校友,情系母校,慨然捐助,故址重修,規模結構,悉依舊制。」原來,今天的大殿子雖然是重建的,但它與原先的大殿子並無二樣,難怪我有如遇故人的感覺。
哦,大殿子,你還記得嗎,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和同學們曾經在這裡睡過一夜呢。
那是全國上下 「政治掛帥」,人人都要「念念不忘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念念不忘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的年代。我上了高中,清明節,學校決定到海安烈士陵園祭掃烈士,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我們要從鄉下步行到海安,數十裡路走完要花大半天。不過,革命熱情高漲的我們是不會叫苦的。進了城,大家都很興奮,遺憾的是,當天回不去,晚上,老師安排我們到海中的大殿子裡過夜。
可能是受文革影響吧,當時,大殿子空著,我們打起了地鋪。男同學佔據一邊,女同學佔據另一邊。為了增加歡樂的氣氛,老師讓我們一起唱歌。女生唱了「太陽出來照四方」,馬上高呼,要男生也來一首,於是我們唱起了「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歌兒一首接一首,歌聲一浪接著一浪。我們一個個激情燃燒,直到第2天醒來,大家還在回味晚上的歌,談論著大殿子裡的一切……
此後,我又到過大殿子,那是觀看中學生桌球比賽,大殿子裡擺放著桌球球桌,成了學生的運動場所。大殿子裡,「乒桌球乓乒桌球,小小球檯擺戰場,你扣球呀我推擋,小小球兒閃銀光……」每當有人出現「好球」,毫無顧忌的歡騰聲,叫好聲便會在大殿子裡迴蕩。
在大殿子裡踱步,我在心裡悄悄地問自己:大殿子還記得那一陣陣可愛的鼾聲,記得那輕快的腳步,熟悉的身影嗎?
大殿子傳遞著我學生時代的信息,露出了往日的溫暖,可是,我的青春小鳥已經飛走了,它還能再回來嗎?
04
如果說建築是文化的載體,那麼,大殿子無疑是凝固的教育。
我繼續在大殿子裡踱步,我知道,這裡曾經是老師的辦公室,是學校的圖書館。
海中的老教師們記得,海中的老校友們也記得,大殿子曾經是老師們備課的地方、也是信息傳遞的空間,感情交流的場所。
學校裡有什麼新鮮事,某位學生競賽得了獎,甚至某位老師發現了學生的一篇優秀作文,都會在此交流、討論,或分享彼此的快樂。有的學生遇到了難題,會在課後或休息時間,來到大殿子裡找老師;有的學生犯了錯誤,或者出現了思想問題,也會來到大殿子。大殿子提供了一種氛圍,一種解難答疑,共享喜悅的氛圍,一種心靈相通,和諧信任的氛圍,這種學生與教師在學習活動中建立起來的氛圍,也許只有真正一流的學校才會擁有,令人時時憶起,久久難忘。
大殿子作為圖書館,其教育功能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盡述的。當年,很多師生都喜歡到大殿子走一走,看一看,或者坐一坐。在這裡,既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快樂,又有「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的愜意,還有「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飄逸。有位校友就曾告訴我:當年在海中讀書,他最喜歡的就是母校圖書館,就是大殿子。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來到書架前,找出一疊自己喜歡的書籍,然後將自己埋在書堆中,把一切煩惱和無趣的事情都拋在腦後。在這個書的天堂裡,徜徉於書的海洋中,用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尋找著自己的夢想,那情景,一輩子都忘不了。還有一位校友告訴我,在海中讀書時,他即使不借書,也喜歡到大殿子裡轉一轉。他喜歡大殿子裡那種青磚鋪地、書香幽幽,冷雨敲窗的意境,他還喜歡靜靜地坐在大殿子裡,體會一下那穿越時空思接千載的美。對他而言,在大殿子裡,可以汲取知識豐富大腦,也可以陶冶生活的情操,升華自己的靈魂。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大殿子迎新送舊,一屆又一屆,一年又一年,每年都有畢業生在大殿子前合影留念。
05
有人說,沒有文化的建築,將會因缺少靈魂而成為建築材料組成的空殼子。
大殿子的靈魂在哪裡呢?
走出大殿子,回眸看大門兩旁,一副對聯散發著金色的光輝:「智仁禮義文章可鑄江山一碧;抱負言行卓識尤歸學問三思。」上方「萬世師表」的匾也是金色。
記得曾有人問我,東寺大殿子裡怎麼是孔子像?佇立在大殿子門外,凝望對聯、匾額和殿內矗立著孔子塑像,欣賞它悠長亙古的韻味,尋覓它被時光磨礪的內核,忽然覺得,大殿子坐落在熱鬧校園內,仿佛是大隱隱於市,並不沒有被人理解。其實,對聯、匾額、孔子像已經構建了今日大殿子的靈魂。這一點,門外的「碑記」也已點明:「殿內立孔子像,倡智仁禮義,示尊師重教,冀弘學化人,英才輩出。」
學校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術授人,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三個層面。遙想2000多年前,孔子設壇開講、試圖教化群氓有所皈依,讓社會走向有序;他誨人不倦,注重對人心性、品格的培育,試圖把仁、義、道、德等關鍵詞揉成泥、燒成磚、砌成牆,搭建精神的莊園;他主張「有教無類」,像一位勤奮的泥瓦匠,試圖用知識的泥漿抹平人世間的貧富、貴賤、智愚、善惡、孝逆、雅俗的磚縫;他主張「師道尊嚴」,試圖讓混沌社會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中華文化有了孔子,就有了文明景觀的制高點。海中校園裡有了大殿子,就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蘊,而大殿子有了孔子,就有了由古至今的文化脈搏,就有了文化含量和濃鬱的人文氣息,就有了靈魂!
在大殿子前低徊漫步,讓思想在歷史與現實的交錯中盡情遊走,我很慶幸在許多人浮躁不安的今日,校園內有一座掩映於雪松、玉蘭、香樟之間的大殿子。在這裡,你可以憑欄懷古,傾聽歷史的回聲,可以體味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溫一溫早已成為記憶的畫面,還有舊日裡真誠的情感;你還可以感受到它散發出的溫暖光芒,拓展精神生活的空間,並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
日月輪迴,人生如歌。尋夢東寺大殿子,我尋到了大殿子穿越歷史煙塵的腳印,尋到了大殿子之魂,卻再也尋不回逝去的歲月與青春……
來源:海安中學 作者:夏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