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獨角獸的前世今生與特別風險。正文約2600字,預計閱讀8分鐘。文 / 小可
目前,申請登錄科創板的企業已超過100家,但能讓各界一眼看上去就應該上科創板的企業不多,虹軟科技就是其中的一家。這家由留美海歸博士鄧暉創辦的企業,目前被很多人視為科創板AI第一股。
科創板AI第一股,客觀地說,虹軟科技擔得起這個稱號。當然,在看到這家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大咖的強勁風頭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未來發展中存在的一些隱憂。
將個人愛好做成一個產業
有人說,最牛B的愛好,是把愛好做成一門生意。虹軟科技的創始人鄧暉則更牛,這位北大才子,資深攝影愛好者,不僅把對影像的愛好做成了一門生意,將其從國外做回國內,更將其發展成一個新興產業。
在IT圈,鄧暉是那種典型的成績亮眼卻行事低調的人。這樣的人,在這個圈子裡相對不多,最著名的要數騰訊的老闆馬化騰了。
在網上,搜索鄧暉的信息,所得不多。只知道他是北京人,60後,父母是大學教授。高中時,應該是學霸一類的同學,不然也進不了北京大學核物理這樣的專業。與大多數留美海歸一樣,鄧暉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先是在當地創業,小有成就後才回國發展。
不過,與很多海歸創業者學而優則商不同,鄧暉則主要是因為對攝影的深度愛好而畢業後直接下海創業,為此,還違背了父母期望他走學術道路的人設。
成就鄧暉商業人生的第一個產品,就是與著名的PC修圖軟體PhotoShop打對臺的PhotoStudio,這款產品功能比對手強不少,而價格卻只有對方的1/4。因此,這個最早滿足鄧暉自己修圖需要的軟體,一推出就受到市場歡迎,特別是那些用不起PhotoShop的小公司及攝影發燒友。
1996年,數位相機開始在世界範圍流行,也讓虹軟淘到了第一桶金——很快,索尼和理光的大單就送上門來。2000年前後,PC端的業務,每年可為公司帶來1500萬美元的純利。這對一家創業不過五六年的華人企業來說,已是非常可觀了。也因此,鄧暉成為1999年建國五十周年大慶時特邀的海歸歸國觀光代表之一。
風光的另一面,往往是危機。9.11事件後,網際網路泡沫破滅,這讓虹軟公司的網際網路事業部虧得一塌糊塗,每年要賠上千萬美金。董事會其他人找上門來要說法,鄧暉只好忍痛關掉了公司的網際網路事業部。
幸運的是,不久,智慧型手機開始出現,這讓鄧暉再次看到了希望。
「我們做的是數字影像技術,影像處理技術首屈一指,我們對相機很了解,而移動網際網路和手機的結合可以讓我們的技術和積累爆發,這大概就是虹軟的優勢。」在一次演講時,鄧暉這樣解釋他眼中移動互聯帶來的市場機會。
2004年,虹軟設立手機嵌入式影像有關的事業部。很快,智慧型手機開始席捲世界,虹軟再次站上了風口。現在,除了蘋果手機,虹軟的美顏軟體幾乎裝在了全球所有其他大牌手機上。
財務指標大幅波動的背後
目前,虹軟又站在了人工智慧這個風口面前,面臨的不再只是手機自拍這樣簡單的自娛自樂,而是包括無人駕駛、醫療健康等更為複雜的應用場景。這次衝刺科創板,募資用途中最主要的就是投向LOT領域人工智慧項目。這也是其被稱為科創板AI第一股的重要原因。
■ 圖片來源:虹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
多年來,虹軟科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始人鄧暉對圖像數位化處理的激情與執著。當然,也是趕上了好時候,先後站上移動互聯與人工智慧化風口。在快速發展中,虹軟與全球著名手機品牌中大多數實現了深度綁定,當然,蘋果除外。
這種在安卓系統裡近乎壟斷的地位,也讓其主營收入與整個體系息息相關。去年,蘋果新手機在全球遭遇冷遇,安卓系統手機乘勢佔領了不少市場份額,這也讓虹軟的主營收入與淨利潤大幅增加,資產負債率也大幅改善。這當然是好事,但反過來考慮,如果蘋果某一天捲土重來,與安卓系統深度綁定的虹軟,各項財務指標會不會因此也會大幅下降?
正如虹軟科技招股書中指出的那樣:報告期內,公司的前五大客戶收入總額分別為12,630.62萬元、18,736.58萬元和26,860.37萬元,佔比分別為48.39%、54.16%和58.64%。雖然報告期內公司的收入持續增長,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合計也持續增長,但是,如果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下滑、主要客戶業務發展戰略發生調整或者其他不可預知的原因導致對公司的視覺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採購需求下降,則會對公司整體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從2016-2018年這三年淨利潤看,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2016、2017淨利潤僅有156.42萬、280.02萬,這與扣非前的8000多萬相比,差距甚大。當然,這裡主要是因為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產生造成的,顯示這幾年,虹軟科技內部重組力度很大。如果是因為政府補貼或者一次性資產處置而形成,那就成了大問題了。事實上,國內主板部分科技公司,就存在著主營能力不強,靠政府補貼混日子的現象。
■ 數據來源:虹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
巨頭夾擊中能否順利突圍
作為科技獨角獸,虹軟科技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核心技術能力與市場先發優勢。但這類高科技公司,往往成也技術敗也技術。2000年以來,在世人眼前倒下去的高科技巨頭,海內外又何止一家兩家。也正因此,虹軟科技招股書上,將技術升級迭代風險與新業務開發和拓展風險置於特別風險提示的最前列。
目前,視覺人工智慧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核心技術、產品化能力、產業生態鏈合作均成為行業的核心壁壘。在這個領域,除虹軟科技外,國內企業主要有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國外企業主要有 CorePhotonics Ltd.、Morpho, Inc.、EyeSight Technologies Ltd.。這些企業研發領域各有側重,應用場景各有差異,整體呈現差異化的競爭態勢。
在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的AI領域,一旦走錯,那後果差不多是毀滅性的。而這種風險幾乎無時不在,誰也不敢說自己現在做的就是對的。業內人士認為,這時候,最關鍵的還是要看誰的眼光準,能將AI技術真正落地並形成規模優勢。
因此,虹軟科技特別提示:「公司是以研發和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企業,雖然公司高度重視對研發和技術的投入,但如果公司不能正確判斷和及時把握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技術的演進路線,並投入充足的研發力量布局下一代的視覺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可能導致公司無法保持當前的技術領先性,從而對公司未來的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人工智慧成為風口後,像阿里巴巴、百度、騰訊這樣的行業巨頭也競相重金切入,像虹軟科技這樣的公司,能否在汽車為主的IOT中佔據視覺智能的優勢,同時將手機端的視覺智能先發優勢能否轉化到IOT領域,這都是投資者未來需要考慮的問題。
「如果公司在智能汽車等新領域產品開發或市場推廣效果不佳,或者出現其他不利因素,將可能導致公司新業務開發失敗,從而對公司未來的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虹軟科技在招股書上的特別風險提示,不是客套話,出現這種失敗的概率確實是很大的。這也正是科創板投資的風險與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