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總則編弘揚核心價值觀,保護未成年人

2020-12-17 華聲在線

弘揚核心價值觀,保護未成年人

總則編提綱挈領,是民事主體權利保障的集大成

新華社 圖

厚重的民法典,1200多個條文之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莊重醒目。

區別於西方民法典的價值理念,我國民法典清晰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到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價值內核之中。

享受天倫之樂,卻不知孩子幾歲能打醬油?民法典總則編告訴你,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準已經從10歲調整為8歲。總則編也明確規定了胎兒利益保護。■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虢燦

亮點一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法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解讀

根據此前民法典草案說明,民法典第一編第一章規定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依據,其中,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重要的立法目的,體現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鮮明中國特色。同時,規定了民事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確立了平等、自願、公平、誠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則。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嶽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土地房屋徵收審判庭審判員王延紅介紹,民法典總則編在整個民法典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總則相當於大樹的樹幹,分則相當於分支,民法是一門理論性、體系性十分嚴密的學科,民法總則對中國民商法體系和布局做出了科學的統籌和安排,特別是對分則中沒有完全囊括的部分,總則編的原則性規定可以為法律適用提供空間。民法典中總則與分則就是一般與特殊的關係,在一般情況下適用分則特殊規定,但在適用時不能違反總則的一般原則,另外,在分則沒有規定時可以適用總則的規定,確保有法可依。沒有總則編規定的民法基本制度,民法分則就沒有統一的規則可循,具體制度也就無法得到落實。

亮點二

8歲以下孩子網絡打賞家長可追回

法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解讀

8歲孩子拿父母手機打賞主播,錢能拿回來嗎?未成年人打賞成為關注熱點。根據民法典總則編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規定,如果孩子沒有滿8周歲,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他的打賞行為無效,家長可以要求返還。如果滿了8周歲,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則要根據具體情況來看。

「之前民法通則規定的10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已經不符合現在的社會經濟發展現實和未成年人的智力發展情況,規定為8周歲以上,可以保障未成年人參與一些必要的日常生活如買文具,也維護了交易安全,對民法典草案之前提議的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未成年人年齡降到6周歲沒有最終通過,也體現了避免規定過低年齡以保護未成年人不因經濟交往陷入債務。」王延紅說。

亮點三

為胎兒保留遺產份額

法條

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解讀

王延紅介紹,民法典總則編中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這一規定充分保護了胎兒的合法權益,也更有利於其未來健康成長。

在遺產分割時,應當為腹中的胎兒保留相應的份額,當胎兒出生時為活體時,可以繼承該部分財產;若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應根據民法典繼承編的規定,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所以,胎兒並非完全沒有繼承權。

亮點四

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人權益

法條

監護人的職責是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產生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於無人照料狀態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解讀

「緊急情況下,被監護人無人照料時,由居委會、村委會或者民政部門來履行監護責任、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這是非常人性化的規定,這也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後修改完善的關於監護制度的規定。」王延紅說,這個規定在之前的民法總則中是沒有的,這一全新規定有效解決了突發情況下監護人缺失,被監護人人身財產安全如何得到有效保障的問題。例如在一些突發情況下,家長被隔離,未成年孩子可以由居委會或村委會臨時照料,這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有重大現實意義。同時該規定也明確了突發情況下被監護人住所地居委會、村委會及民政部門的臨時監護責任,避免了相關部門推諉,體現了民法典的與時俱進。

此外,總則編還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特殊訴訟時效起算點為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充分考慮到未成年人受到侵害後因為年齡原因不敢發聲的現實情況,體現立法的人性化,有利於充分保障未成年人權益,回應了社會關切。

說「典」

健全民事權利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

作為開篇,民法典總則編提綱挈領地將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適用性與引領性的內容納入其中,綱舉目張,統領其他各分編內容,奠定了民法典的基調與框架,是民事主體權利保障的集大成。

總則編將「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作為立法目的之一,採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通過民事權利專章中列舉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物權、債權、智慧財產權、股權和其他投資性權利等民事權利,並規定「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兜底條款,從而全面系統地確認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項民事權利,構建了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夯實了善治之基。

總則編注重保護人身權利,明文規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全面列舉人身權利,並置於物權、債權、智慧財產權等其他權利之前,表明民法典重視對人的保護,著重保護人身權利,強調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容侵犯,恪守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

總則編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凸顯民法與時俱進、面向未來的立法精神:肯定胎兒享有繼承與接受贈與的權利,建立健全成年監護制度,回應老齡化社會的現實需要,明確網絡虛擬財產與數據為民事權利的客體,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充分體現民法典的時代特徵。

■據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話說民法典丨民法典的開篇與統領 聚焦總則編
    民法典草案將民法總則整體納入,作為民法典草案總則編,共10章,204條,基本保持了民法總則的結構和內容不變,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並將「附則」部分移到民法典草案的最後。在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看來,總則的設立,增強了民法典的形式合理性和體系的邏輯性,使法典更為簡潔。而且,對弘揚民法的基本精神和理念具有重要作用。總則使整個民法典的體系更加和諧,更富有內在的一致性。「總則在規定和適用上指導和引領各分編。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釋義
    內容簡介   以民法教義學為基本工具,對民法典總則編每章的核心內容進行了提示,將每條的解釋分為三個部分,即「本條主旨」「核心概念」和「條文詳解」,從每個條文文本中抽象出來的「本條主旨」言簡意賅,便於讀者從整體上把握一個條文的主旨;「核心概念」是對條文涉及的基礎性概念的解釋,以文義解釋為主,輔之以其他方法的解釋;「條文詳解」是對一個條文的設定意義、
  • 法學匯|民法典「總則編」的意義和創新
    我國民法典採用了兩步走的編纂戰略,而2017年通過的民法總則是其中關鍵的一步。民法典「總則編」基本保持了民法總則的內容,同時又有所變動,例如,將民法總則中一個月、三個月等短期期間改為以日計算。總結新冠肺炎疫情應對經驗,要求緊急情況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須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設施。不對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人格權設兜底性規定,只限定列舉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
  • 法律普及丨《民法典》的總則編以及平等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總則編是《民法典》的序言和總綱,確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
  • 總則編之定位:以「帝王條款」防範虛假訴訟
    文/郭復彬《檢察官眼中的民法典》系列報導之二總則編之定位:以「帝王條款」防範虛假訴訟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體量最為龐大的法律。 民法典是保護私權利的法律匯總,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是一部與人民生活各方面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百科全書」。 誠實信用是社會的普遍價值觀,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此次頒布的民法典,在第一編總則中規定了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的六大原則,其中的誠信原則被稱為民事領域的「帝王條款」。
  • 從民法總則到民法典草案:中國民法制度將迎新時代
    時光回溯到2014年10月,編纂民法典——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了這一重大立法任務。我國民法典編纂採取「兩步走」:第一步出臺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並將修改完善的各分編草案同民法總則合併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 中國民法典總則與分則之間的統轄遵從關係
    二、民法典總則編對分則各編具有的統轄效力  我國民法典共分為七編,各編中民法總則編處於龍頭地位。民法典總則編,既是潘德克頓體系的特徵,也是整個民法典的核心。說它是潘德克頓法學體系的特徵,是因為在其他的立法模式中都沒有民法總則。
  • 【理響合肥•學思踐悟】民法典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傳承...
    、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民法典明確立法目的是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法典分編中有專門對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權益的保護規定,如有關未成年人的監護制度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則要由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 司法審判貫徹民法典權益保護原則應兼顧多元價值
    更加強調全面開放保護,同時也應遵守裁判的邊界  民法典總則編第五章規定了各種「有名」民事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構建了開放的權益保護體系。在法律適用上,民法典各分編有明確規定的,應首先適用各分編而非總則編的規定。在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認定上,應適用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而非第八條公序良俗原則的規定,防止向一般條款的逃逸。
  • 從民法總則到民法典草案,一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呼之欲出
    我國民法典編纂採取「兩步走」:第一步出臺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並將修改完善的各分編草案同民法總則合併為完整的民法典草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2016年6月,民法總則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標誌著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進入立法程序。
  • 良法善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總則篇的12個法律要點 (含...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立法目的:亮點表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係和人身關係。
  •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尹飛解讀民法典合同編:著力保護弱勢群體
    核心提示:中國商業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尹飛教授表示,民法典合同編將內容繁雜的合同法律制度細化完善,明確了平等保護市場主體的原則,理清了政府的權力邊界,樹立了良好的價值導向,同時還注重民生保障,著力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 《民法典》總則篇的12個法律要點(含新舊法條對比)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民法典總則編》中的第一篇「基本規定」以確立基本原則為核心,就立法宗旨、法律適用規則作出規定,進一步明確了民事主體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並確立了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基本原則。
  • 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誕生之際
    根據工作安排,民法典編纂採取「兩步走」,即首先制定民法總則,然後編纂民法典各分編,最終形成統一的民法典。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具體部署,立法工作機構認真開展研究,廣泛深入調研,採取多種形式聽取意見建議,不斷對草案進行完善。
  • 專家:我國民法典體現人文主義立法思想
    我國民法典的人格權編歷經理論和實踐以及多方面意見的激烈交鋒和論證,在世界各國的民法典中是十分先進的,把對人格權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將人格尊嚴作為核心概念,讓我們每個人在人格權的保護下,在社會中都有一個主體地位,能夠像人一樣地生活。
  • 劉俊臣:關於民法典的幾個主要問題|學習宣傳民法典
    權利能力制度關係到每個人一生的權利,甚至關係到胎兒的利益;監護制度關係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老年人安享晚年;婚姻家庭制度關係到每個人的終身大事和婚姻家庭幸福。二編纂民法典的總體考慮 編纂民法典按照「兩步走」的工作思路進行:第一步先出臺民法總則;第二步編纂民法典各分編,適時出臺民法典。
  • 武漢大學民法典大講壇第一講
    周葉中副校長在致辭中指出,民法典是治國安邦之大典,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武大法律人對民法典編纂作出了重要貢獻,願致力於宣講民法典、弘揚私權。   講座肇始,王利明教授對武漢大學法學院的邀請表示感謝,從民法典的定位、三大特色的具體體現以及實施建議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闡釋。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解釋的意義和限度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途徑。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中提出「編纂民法典」以後,經過緊鑼密鼓的起草工作,民法典即將面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標誌性成果,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 民法典:植根中華文化彰顯民族智慧
    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將保護民事權利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法典的宏觀結構、中觀制度、微觀規則為舞臺,建構出一套科學完備、氣勢恢宏的民事權利體系,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 中國古代矜恤老幼婦殘,體現了扶助社會困難群體的文化傳統。民法典特別注重對弱者利益的保護。
  • 以案釋法引領新風尚——鹽城中院召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
    12月3日,鹽城中院召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資訊發布會,通報鹽城法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成效,並發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大典型案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