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貴州大部分農村地區山高坡陡、村寨分散,群眾乘車難、客運經營難、物流進村難等問題仍較為突出。因為運力和需求信息不對稱,運行效率低,存在「高峰人找車、平時車找人,人愁無車坐、客車空位跑」等現象。比如開展「通村村」平臺運行試點的黔東南州雷山縣,之前農村客運班線分布不平衡、冷熱線不均勻,農村客運的經營成本高但經濟效益低,農村客運發展難度較大。
「通村村」平臺目前在貴州全省88個縣建有運營調度中心,建立了超過1.5萬個村級綜合服務站點,實現全省所有建制村100%覆蓋,平臺註冊司機超過7萬人,整合車輛超過6萬餘輛,構建了「1+9+88+15000」的出行物流服務基礎設施網絡格局;累計服務超千萬人次。物流業務上線地區每個縣日均進村物流單量超過2000單。
1
指尖一點 定製出行
「王站長,我是郎德鎮的,我們一共40多人明天想去施秉縣,有車嗎?」「我在平臺上看一下有沒有空車,稍後和你說。」9月8日中午,雷山縣客運站站長王貴接到了包車電話。預訂成功後,王貴將車輛信息告訴了村民。
對於貴州省廣大農村地區而言,如此方便快捷的出行已是常態。早在2017年年底,貴州就已實現建制村通客車率100%。雖然通了路,也通了車,但如果沒有網絡化、高效率的農村交通服務,對於老百姓而言雖然「路通了」卻依舊「不好走」。
雷山縣苗族群眾多,且大多住在山上。王貴介紹,以前趕上苗族節日或趕集的時候,人非常多,常有老百姓上不去車。平常不趕集或沒有節日,坐車的人又很少。黎繼學對此深有體會:「我開的是17座的車,有時滿員,人都上不來,有時就一位乘客。人少的時候,就在村裡多等等,要不一天的油錢都掙不回來。」
農村客運發展短板也給中小學生上學返家帶來不便。農村學校撤併後,大部分學生平時寄宿在鎮裡的學校。一到節假日大批學生要從鎮裡回到村裡。
大塘鎮掌批村村民張榮昌和妻子常年在外務工。每到節假日,夫妻倆總會擔心:「我的小孩會不會沒有坐上車。」要知道,從學校到家裡,有十幾公裡的山路。
2017年6月,「通村村」平臺在雷山縣正式試點運行。該平臺精準對接農村客貨運輸需求和社會運輸能力,通過系統平臺和縣級運營中心、鄉鎮運營節點、村服務站點的建設,構建了鄉村出行物流服務基礎設施骨幹網絡和末端服務網點。
打開「通村村」App,指尖一點,即可叫車,享受呼叫班車、包車、學生定製班車等服務。平臺會根據用戶需求提供班車預計抵達時間、實時位置等信息,也提供正規安全的運營車輛包車服務。如果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也可到村服務站點訂車。
有了「通村村」平臺,學生上學返家更便利了。該平臺能根據學生出行需求調度平常上座率低的班線車輛,確保每個學生有車可乘。
2
隨車捎貨 致富新路
雷山縣大塘鎮新塘村小賣部老闆楊金福還有一個身份——快遞員,他家小賣部現在是「通村村」平臺村級服務站點。與其他快遞員不一樣的是,楊金福不送快遞,只負責接收快遞包裹,然後電話通知村民前來領取。楊金福說,村裡最近流行網購,大家日常生活用品都喜歡在網上買,平均每天能收80個左右大大小小的快遞包裹。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群眾出行難往往與物流發展難同時存在。雷山縣分管交通工作的副縣長蔣雲生介紹,出於成本考慮,多數物流企業並沒有將分支機構建設到村,而大都建設在縣鎮一級,物流體系沒有覆蓋全部用戶。「過去,如果農村群眾網購商品到貨後,他們要到鎮裡去取。一去一回,路費接近10塊錢。」蔣雲生說,農村群眾以前很少網購,物流不便是主要原因。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大量農特產品也需要出山進城。蔣雲生說,在原有物流體系下,「進不來」與「出不去」的矛盾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通村村」平臺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該平臺充分整合縣級農村客運站、鄉鎮客運站和村小賣部資源及運力資源,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通過人、車、貨、站、線等要素的精準匹配,並與申通、圓通、韻達、中通、百世、郵政等快遞物流企業合作,實施共分揀、共配送、共籤收,實現規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暢通了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物流通道。
在這種運營模式下,各家快遞公司包裹在「通村村」平臺縣級運營中心統一分揀,通過客運車輛「以客帶貨」的方式送到村服務站點分發。在「通村村」平臺的賦能下,老百姓到家門口的村服務站點,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務,單個快件從縣城到村裡的平均配送時間由3天下降到2天,有些快件當天就能到達村民手中,配送成本也由原來的5至10元下降到2元。農村物流服務統一由「通村村」平臺提供後,農村地區建制村物流送達率和農民群眾的獲得感顯著提高。
在「通村村」平臺構建的物流體系下,「城貨」方便到村的同時,「山貨」也能快速進城。農村群眾在村服務站點就能寄快遞,客運班線在載人的同時把貨捎上。
3
數據連通 實時監管
實時位置、行駛速度、行駛軌跡……在「通村村」平臺後臺管理界面,一個個綠色圖標緩緩移動,代表正在運行中的運營車輛。點開圖標,這些信息出現在屏幕上,一目了然。發現異常信息,監管人員可第一時間聯繫司機,保障安全。
「過去,我們看不到農村客運班線的這些數據,對於車輛是否超速、超載也只能去路上隨機抽查。礙於人手有限,隨機抽查面對龐大的農村客運網絡顯得杯水車薪。」雷山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副大隊長楊許說。在日常監管中,最令楊許頭疼的是農村客運市場裡的「黑車」。「過去,老百姓有急事多選擇打『黑車』,定點定線的客運班線對他們而言不及時。」他說。
沒有營運資質的車輛不能載客上路,「2·28」事故便是血的教訓。多年來,楊許和同事長期與黑車「鬥爭」,卻常常「費力不討好」。「『黑車』能到老百姓家門口接人,老百姓也已習慣這種出行方式。我們在執法過程中,老百姓經常站出來幫忙打掩護,說坐的是親戚家的車。」楊許說,執法過程中,司機還沒說什麼,老百姓先坐不住了,把執法人員數落一遍。
取締所有「黑車」需有一個過程。「通村村」平臺搭建之初,其運營公司就與楊許積極溝通,探索在法律允許情況下,簡化包車手續,允許合乎規定的車輛載客運營。對於7座以下「黑車」,「通村村」平臺已拿到網約車經營許可,會逐步將這些車吸納進來。「大部分『黑車』車主是願意納入『正規軍』的。在過去,我們查處『黑車』時,有時會遇到車主棄車而逃。」楊許說。
目前,貴州全省2萬餘輛農村客運車輛已接入「通村村」平臺。平臺通過採集車輛人員信息、GPS定位、車內視頻監控等數據,實現動態監管、業務審批、預警管理功能。「通村村」平臺監管功能也和交通運輸部門運政系統、聯網聯控系統實現數據交換。據了解,「通村村」平臺落地雷山以來,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起數下降了50%左右,農村地區「黑車」越來越少。
來源:交通運輸部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通村村,村村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