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2020-12-24 舜緣文化

提及聖人,中國人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孔子了;泱泱中華數千年文明史,造就了至聖孔子、亞聖孟子等璀璨明珠。而提及仁者和君子,歷史上的人物就更多了,乃至於咱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存在。那麼,《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有何區別呢?

《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專著,是研究孔子思想必不可少的文獻。在中國文化史上,專門解讀《論語》的書籍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錢穆的《論語新解》、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等可以視為上乘佳作了。這些大學者在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對於聖人、仁者、君子三者同樣有極具深度的概述,對三者之間的區別也多有講解,讀者也可深加研讀。

在整個《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出現頻率極高,僅君子一詞就出現了107次。而就三者之間在人格上有無高下之分有多重看法,甚至於兩種看法之間頗為矛盾。一種主流看法認為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在人格上是有高下之分的,總體上是聖人高於仁者、仁者高於君子;另一種主流看法則認為三者之間在人格上無高下之分。而在這兩種主流看法之外,臺灣學者陳大齊先生則提出來一種折中的看法,即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區分時要看其詞根語境的狹義與廣義之分。

(一)、人格上聖人高於仁者、仁者高於君子之論

1、聖人高於仁者論。《論語·雍也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所言使絕大多數百姓皆有幸福生活固有理性化之嫌,但孔子卻依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孔子所言也非常簡單,他在這裡所說的「仁者」近乎於咱們今天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聖人」則就更上一層樓了,如果能按照子貢所言使百姓都能幸福生活,那就只有聖人才能做到了。

在《論語》全書中,「仁」往往是高於「禮、義、忠、信、恭」等的存在;而在此處,「仁者」顯然有無法同「聖人」相提並論了。

2、仁者高於君子論。《論語·憲問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所言君子無仁德之事,在咱們當下社會尤為多見了。深處信息化、碎片化社會的我們,也許因某個新聞認為哪個人是位君子,而後卻又因某事得知其人有不仁之舉。比如近日大火的「空虛公子」,觀眾面前舉止得當,實際上卻不仁不義,枉為公眾人物!這也許是人設化關係社會的通病吧。

(二)、人格上聖人仁者、君子三者等同

1、聖人等同君子論。《論語·憲問篇》: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司馬遷言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歷代儒家皆以堯、舜、禹為聖人。儒家歷來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內聖外王」,以孔子本段言語論,他認為君子是同堯、舜、禹這些聖人等同的,也就是說聖人與君子都是「內聖外王」的典範。

2、君子等同仁者論。《論語·裡仁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是孔子諸多弟子中比較另類的一位,他經常性提問一些尖銳而又執拗的問題,而孔子的答覆則彰顯了一位真正師者的風範。在這裡,孔子直接將仁者與君子等同,在他的世界觀裡,仁者並非是大家認為的迂腐不堪之輩。所謂「仁者」,大多數時候等同君子,他們既有高尚仁德之情操,同時又有立世為人之智謀,絕非大家認為的「老好人」。

(三)、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不同語境區分論

在上述兩種主流看法之外,還有第三種折中性的看法,這種看法以陳大齊先生為代表。他認為:「理想人格可分三級,君子一名則可用作廣狹二種不同的意義。君子用作狹義時、次於聖人,且次於仁者,只表示理想人格的第三級,用作廣義時、則為理想人格的通稱,上攝聖人,下攝未達仁者境地的君子。孔子所用君子一名、有若干處系就社會地位而言,非指理想的人格。其指理想人格的,僅有少數、可自其上下文揣知其為狹義或廣義,其大多數、則究系用作狹義抑或廣義,殊不易判別。君子既可用作廣義,故以君子為孔子理想人格的代表名稱,當無不可。」

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是極具理想化卻又極具變通性的通世哲學,這一點一定要同後世「書儒」之輩區分開來。孔子一生求仕,屢屢受挫而又始終不忘救民之心;而在他執政魯國之時,卻又能根據實際情況,對魯國的相關政務做出合理得當的處理,這是其「權變」思想的具體體現。而這種上限趨於理想化、實際處世過程中又能積極變通的思想,在孔子對於「孝」的思想闡述上也是表現的淋漓盡致;多位孔門弟子問及如何是「孝」,孔子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所謂師者,為人師表卻能因人而異;胸懷「大同」天下之志又能立於實,這大概就是孔子其人能歷經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聖人之澤,歷世不衰!

相關焦點

  • 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來解讀《論語.侍坐》篇
    大思想家王陽明指出:子路、冉有和公西華三人均將自己定位於處在一定層次、能夠承擔某一具體職務的對國家有用的人,即追求人的「器皿」之用。有此種理想固然也很不錯,但一個人倘若給自己外在的事業如此定位,那麼在人格上,也很難去追求君子之道和君子全德,終究難具君子的圓滿天性。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後來,孔子發奮學習,學識和智慧進一步提升,說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見解,這些見解經過孔子的弟子整理後,被收錄在《論語》裡。「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孔子看到後痛心疾首,向社會各界大聲呼籲:復禮。並重新給「君子」賦予了新的要求。孔子根據社會上聖人、士、賢者等人所表現出來的品行,要求君子要以身作則,像他們一樣,用仁愛之心和高尚人格來引導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 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暢談「讀書明理之君子」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0日訊(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易彬)今天,2020年度思賢講壇收官之作「讀書明理之君子」主題講座在長沙圖書館舉行,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3位學者再次齊聚。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為君子?如何成為君子?
  • 孔子「仁愛」概念的涵義
    在孔子之前的《尚書》《國語》中已出現「仁」論。但講「仁」最多的還是後來的孔子。孔子的《論語》中「仁」有109處,且含義眾多,筆者將其主要意涵歸納為6個方面:  1、仁者愛人。《論語·學而》:「汎愛眾,而親人。」《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顏淵》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仁的原則,廣義的愛。
  • 拙讀《論語》之第八篇:君子的理想人格
    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也不鞏固。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別怕改正。」拙認為「君子不重則不威」當中的「威」譯成「威嚴」感覺好像哪裡不妥,但是一直琢磨卻沒有一個自己滿意的結果。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古人講:半步《論語》安天下。那麼《論語》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宏偉巨著呢?其實《論語》就是一本小冊子,但這本小冊子卻蘊含著古代聖賢的心。尤其是孔子的「心」。我始終認為,孔子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其次才是以為儒家所標立的聖人。很多喜歡學習古代經典的「人類」,可能一上手就是《易經》或是《春秋》。要不就是《禮記》或是《中庸》。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一章
    此仁的存在,正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相對於生命體的人,這個精神世界的仁,才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和核心。仁,把人與其他的生命體區別開來。古人對仁字的解釋,「仁者,人也」。心中有仁,才可稱人,表達的就是這樣的學理,而不僅僅是講仁、人兩個字的等同。
  • 論語:述而篇第一百三十三篇
    翻譯:孔子教學生主要是四個方面:第一個是知識和文化,第二個是行動身體力行,第三個是忠誠,第四個是,講信用原文: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①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 讀書明理之君子,三明(民)會講再登思賢講壇
    講壇伊始,三位老師就「讀書明理之君子」各自發表了觀點。唐浩明認為,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一個人生目標。《論語》是中國文化中最權威、最經典的一部書。這部書在談到聖人時只提了三種,在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在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地超過了聖賢的數量。君子是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
  • 試析孔子的批判性思維傾向
    從「愛」的程度來看,「克己復禮」和「為仁由己」是愛人的邏輯起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愛人的基本要求,「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是「聖德」之愛,從利己上升到無私奉獻的境界,最後達到擔負全天下、全人類社會責任的崇高境界。有愛就有包容之懷、開放之思。
  • 論語詳解「一」大多數人都是曲解孔子的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力的提升,必然要在學術上有中國人自己的聲音!而中國的學術能拿得出手的除了國學,還有什麼?先不說儒學,道學,什麼樣能不能算是中國國學,很多人說到中國佛學!連中學,西學,都沒弄清楚。又何談佛學。佛學又豈是中西學就能概括得了的。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所謂「上天賦予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本領,這叫「天才」也叫「聖人」;所謂「人為爭取的」,就是通過自己已經認知的事物來了解和駕馭未知的事物,如此不會絞盡腦汁,耗費氣血,所以不會殘生傷性,中道夭折,而能盡享天年。「天年」是上天賦予的壽命和定數。不背道而馳,則人人可盡享天年,壽終正寢。這叫「真人」。這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 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清華大學教授吳宓曾經說過:「(孔子)確認人性為二元(善惡、理欲)…以孝為諸種德行之本,而以克己復禮、行忠孝、守中庸為實道德之方法。」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
  • 孔子「野合而生」,是怎麼低開高走,成為聖人的
    (《孔子現象學闡釋九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頁)正是特殊的出身,使得孔子有著強烈的身份歸屬,要恢復自己「聖人之後」的身份。這也是孔子學說的起點。具體來講,孔子的學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同時,這也是孔子自我塑形、脫胎換骨的道路。
  • 《論語》與紅木家具
    當然,孔子是從「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長期修養,一直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他能做到這一點。但大多數人是需要怎麼樣才能做到「仁」的境界呢? 我們不妨從紅木的品性與《論語》中所體現的精神來尋找兩者之間的趨同性。
  • 讀《論語》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善待別人
    眾所周知,《論語》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儒家經典之作。自問世兩千多年來,更是被歷代文人志士推崇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修之作。宋代名臣趙普的一句「半部《論語》治天下」讓天下人耳熟能詳。同時宋儒朱熹評價孔子的一句「天不生仲尼,五古如長夜」,更是給聖人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因此後人把孔子尊奉為「大成至聖先師」。
  • 從《論語》和孔子自身出發,淺述儒學的宗教性及其起源發展
    它是沒有人格神、沒有魔法、奇蹟的'半宗教'。同時,它又是'半哲學'。儒學不重思辨體系和邏輯構造,孔子很少抽象思辨和'純粹'論理。孔子講'仁'講'禮'都非常具體。"儒學更多的是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實踐。宗教都有自己固定的宗教儀式,儒學也有,只不過與真正宗教的祭祀有所不同。孔子儒家的祭祀分為祭天和祭祖先。《論語》中對天所提也不多,但依然能從中略窺一二。如《論語·八佾》言:"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 聖人、善人、君子、有恆者,你做到了哪一層?
    孔子說,聖人,我是見不到的了,能見到君子,已經很不錯了!聖人和君子啥區別?聖人,才德全盡謂之聖人,《大戴禮 無義篇》:「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無窮,能測萬物之情者也。」聖人無所不通,能成己成物,其才其德,都到極致了。所以聖人是看不到了,自己也不敢自居。君子,才德出眾之人。才和德沒有到極致,但也比較出眾了,這就是君子。《韓詩外傳》:「言行多當,未安愉也;知慮多當,未周密也。」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 元啟百家號首發孔子祭日隨想
    大同社會,孔子也欣賞,但他認為,那是超級烏託邦,虛無縹緲,擱三代,是小人之道。3.顏淵問怎麼治理國家?孔子的回答不是富國強兵,而是日常生活。4.孔子承認長幼尊卑,要的就是不平等。5.孔子重人事,勝於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