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聖人,中國人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孔子了;泱泱中華數千年文明史,造就了至聖孔子、亞聖孟子等璀璨明珠。而提及仁者和君子,歷史上的人物就更多了,乃至於咱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存在。那麼,《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有何區別呢?
《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專著,是研究孔子思想必不可少的文獻。在中國文化史上,專門解讀《論語》的書籍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錢穆的《論語新解》、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等可以視為上乘佳作了。這些大學者在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對於聖人、仁者、君子三者同樣有極具深度的概述,對三者之間的區別也多有講解,讀者也可深加研讀。
在整個《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出現頻率極高,僅君子一詞就出現了107次。而就三者之間在人格上有無高下之分有多重看法,甚至於兩種看法之間頗為矛盾。一種主流看法認為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在人格上是有高下之分的,總體上是聖人高於仁者、仁者高於君子;另一種主流看法則認為三者之間在人格上無高下之分。而在這兩種主流看法之外,臺灣學者陳大齊先生則提出來一種折中的看法,即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區分時要看其詞根語境的狹義與廣義之分。
(一)、人格上聖人高於仁者、仁者高於君子之論
1、聖人高於仁者論。《論語·雍也篇》: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所言使絕大多數百姓皆有幸福生活固有理性化之嫌,但孔子卻依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孔子所言也非常簡單,他在這裡所說的「仁者」近乎於咱們今天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聖人」則就更上一層樓了,如果能按照子貢所言使百姓都能幸福生活,那就只有聖人才能做到了。
在《論語》全書中,「仁」往往是高於「禮、義、忠、信、恭」等的存在;而在此處,「仁者」顯然有無法同「聖人」相提並論了。
2、仁者高於君子論。《論語·憲問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所言君子無仁德之事,在咱們當下社會尤為多見了。深處信息化、碎片化社會的我們,也許因某個新聞認為哪個人是位君子,而後卻又因某事得知其人有不仁之舉。比如近日大火的「空虛公子」,觀眾面前舉止得當,實際上卻不仁不義,枉為公眾人物!這也許是人設化關係社會的通病吧。
(二)、人格上聖人、仁者、君子三者等同論
1、聖人等同君子論。《論語·憲問篇》: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司馬遷言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歷代儒家皆以堯、舜、禹為聖人。儒家歷來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內聖外王」,以孔子本段言語論,他認為君子是同堯、舜、禹這些聖人等同的,也就是說聖人與君子都是「內聖外王」的典範。
2、君子等同仁者論。《論語·裡仁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是孔子諸多弟子中比較另類的一位,他經常性提問一些尖銳而又執拗的問題,而孔子的答覆則彰顯了一位真正師者的風範。在這裡,孔子直接將仁者與君子等同,在他的世界觀裡,仁者並非是大家認為的迂腐不堪之輩。所謂「仁者」,大多數時候等同君子,他們既有高尚仁德之情操,同時又有立世為人之智謀,絕非大家認為的「老好人」。
(三)、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不同語境區分論
在上述兩種主流看法之外,還有第三種折中性的看法,這種看法以陳大齊先生為代表。他認為:「理想人格可分三級,君子一名則可用作廣狹二種不同的意義。君子用作狹義時、次於聖人,且次於仁者,只表示理想人格的第三級,用作廣義時、則為理想人格的通稱,上攝聖人,下攝未達仁者境地的君子。孔子所用君子一名、有若干處系就社會地位而言,非指理想的人格。其指理想人格的,僅有少數、可自其上下文揣知其為狹義或廣義,其大多數、則究系用作狹義抑或廣義,殊不易判別。君子既可用作廣義,故以君子為孔子理想人格的代表名稱,當無不可。」
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是極具理想化卻又極具變通性的通世哲學,這一點一定要同後世「書儒」之輩區分開來。孔子一生求仕,屢屢受挫而又始終不忘救民之心;而在他執政魯國之時,卻又能根據實際情況,對魯國的相關政務做出合理得當的處理,這是其「權變」思想的具體體現。而這種上限趨於理想化、實際處世過程中又能積極變通的思想,在孔子對於「孝」的思想闡述上也是表現的淋漓盡致;多位孔門弟子問及如何是「孝」,孔子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所謂師者,為人師表卻能因人而異;胸懷「大同」天下之志又能立於實,這大概就是孔子其人能歷經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聖人之澤,歷世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