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來解讀《論語.侍坐》篇

2020-12-24 奧小捷讀歷史

引言:

《論語.侍坐》篇是中國文學史上文化內涵最為豐厚的經典名篇之一,讀完以後,我們能夠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薰陶和感染。但是,文中的「曾點之志」究竟指什麼意思?孔子「吾與點也」是否表明對曾點之志認同?我們今天將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這兩個關鍵詞來解讀這章。

「君子不器」

三子之「器」《侍坐》篇開頭,孔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很多人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比你們年長一些,但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話。」其實不然,試問孔子的弟子們何時因老師年齡大而不敢說話呢?孔子真實的意思是:「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所以現在沒有人用我了。」這與下邊的話意思一脈貫通:「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賞識我呀』!現在假如有人賞識你們,你們打算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負呢?」

孔子先說自己老了,沒人用了;再說你們和我不一樣,很年輕,還有被賞識的機會,假如有 了這樣的機會,你們會有何想法。「毋吾以也」中的「以」,意為「任用」;兩個「知」,意為「賞識」。這句話其實就是孔子在啟發、激勵學生談為政理想。

在《侍坐》篇裡,我們可以看出子路的理想是三年以後,能夠讓千乘之國的百姓「有勇且知方」。「方」兩處均指「法度、準則」。也就是說,子路的為政理想在治軍,他有志於帶出一支能戰鬥、守軍規的隊伍;冉有志在治財,希望在經濟上有所作為,讓老百姓富起來;公西華志在治禮,希望自己能夠在國君的宗廟祭祀或者諸侯會盟等重大場合做一個優秀的司儀。

然而,孔子卻對子路和冉有兩人的志向沒有高度評價,這是為什麼呢?

《論語·顏淵》篇之七: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政治理念中,軍事治理和經濟治理兩個方面固然都很重要,但與「為政以德、取信於民」這樣的德治相比,它們還只是末。因此,子路和冉有的為政理想得不到老師的高度評價,是必然的。

《禮記·禮運》篇說:「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

也就是說,只有通過「禮」的手段,才能搞好德治,才能「講信修睦」,以此取信於民。按照這個思路,公西華的禮治比較接近於孔子的德治思想,應該會受到老師的高度肯定了吧?但實際上,他的為政理想也未能被老師高度肯定。

大思想家王陽明指出:子路、冉有和公西華三人均將自己定位於處在一定層次、能夠承擔某一具體職務的對國家有用的人,即追求人的「器皿」之用。有此種理想固然也很不錯,但一個人倘若給自己外在的事業如此定位,那麼在人格上,也很難去追求君子之道和君子全德,終究難具君子的圓滿天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乃小才而已,缺乏獨立意識和首創精神,更缺乏高尚而卓越的天下情懷,不僅不能很好地「治平」,甚至連「修齊」之事也做不好。

《論語·雍也》篇之八季中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可見,一方面孔子對自己弟子的具體才能表示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孔子有對自己的某些弟子只追求「器皿之用」表示遺憾。子貢以「成器」的標準要求自己,自然做不到「不器」的標準,所以在孔子看來子貢的人格還沒有達到圓滿和完善。也就是說,與「成器」相對應的人格,遠未達到君子「仁」的人格。

《論語·公冶長》篇之八中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雖承認子路、冉有和公西華三人有獨當一面的治國之才,但又並稱三人為「不仁」,仍是說三人只以「器」的標準要求自己,因而也不會將圓滿的君子之「仁」作為人格上的追求。孔子認為如果失去了「仁」的靈魂,終將只是軀殼而已。在此情形下,三子所為,無論是治軍、治財,還是治禮,都只是職業,而非事業。

《論語·雍也》篇之四: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 「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從冉有和公西華此處的表現可以看出,二人顯然都未能以君子仁者風範引領自己的人格發展,表現在政治理想上,也不可能有太高的追求。

曾點之「不器」說曾點有「不器」之志,意思是他擺脫了三子的偏狹格局。他的志向,不是和幾個年輕人一起到沂水邊遊樂踏春或是洗濯穢除,也不是到舞憑臺上祭天求雨或是對青少年施以教化,更不求在哪個具體的職位上有點事做、幹出點成績。實際上曾點的志向是將當下亂世改造成連孔子也「有志焉」的大同社會,孔子見了自然萬分激動。

有人譏諷曾點為狂者,殊不知,孔子在政治抱負上也有「狂」的時候:「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 可也,三年有成。」他還說過這樣的話:「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聞聽曾點此種「狂」言,孔子心有戚戚焉而「與點」,那是肯定的。

程顥曰:「孔子『與點』,蓋與聖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也,誠『異三子者之撰』,特行有不揜焉者,真所謂狂矣。子路等所見者小。朱熹也說:「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慾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視三子之規規於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

在程子和朱子心目中,曾點所追求的,就是能夠成為超脫於具體事務、著眼於天下宏大格局變革的 「不器」之才。當然,還需要有「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這樣的君子圓滿人格追求與「不器」 之志相適應。可以說,曾點之志與三子之志的差異, 乃是本與末的差異。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如果說曾點之志是當有思想、有情懷的教育家,三子之志則是做無主見、無創造的教書匠。

「無為而治」

曾點之志中的「無為而治」曾點之志究竟傾向於入世還是出世?多數論者比較傾向於認同曾點之志屬於無意從政、消極避世一類。朱熹褒曾皙,而貶「三子」,使自己滑到與儒家積極用世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馳的歧路上去,不知不覺投入了道家懷抱。可見,曾點之志屬於出世的道家思想。

皇侃就說:「吾與點也,言我志與點同也。所以與同者,當時道消世亂,馳競者眾,故諸弟子皆以仕進為心,唯點獨識時變,故與之也。」

又有不少論者進而認為,孔子時逢亂世而到處碰壁,且年事已高,對為政心灰意冷,因而才會「與點」。曾點對世道失望而生退隱之心,這正暗合了孔子當時失落的心態,因而得到了老師的讚賞。

但實際上,這種說法首先從邏輯上就站不住腳。如果師生談論過程中孔子對三子從政的積極態度頗有微詞,同時發出「吾與點也」的喟嘆,形成兩種態度的鮮明對比,那麼上述說法邏輯上是說得通的。

孔子說道:「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明擺著,老師對三子從政本身並無根本性的否定,甚至還「亦皆許之」,隱隱透露出欣賞意,只是說其志較之於曾點之志境界有異而已。

在曾點描繪的大同景象中,「無為」是極其重要的內涵,正是這個「無為」,誤導了很多論者,一看到「無為而治」,他們就輕易認定這是屬於道家的專利。但實際上,作為一種治道理想,「無為而治」其實是包括儒家、道家等在內的眾多學派治道的共同追求和中心命題。

儒道兩家治道理想的殊途同歸先說「殊途」。儘管都希望天下實現無為而治,但道家的無為而治是讓人直接地、無條件地退回到人在嬰兒階段的那種簡單、無欲的狀態,這是道家 治道理想實現的根本性的人性保障。因此,道家強烈反對儒家的禮樂教化手段。

再說「同歸」。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在追求天下實現無為而治的過程中,都極為重視這個治道理想實現的人性保障。有了「好的」人性作為根本保障,天下無事的狀態和無為而治的夢想就會水到渠成地實現.。

儒家和道家共同追求的無為而治,還是超越「善」的層面而直達「美」的層面。也就是說,在無為而治的狀態下,對天下的統治,當然有求功利的一面,但不僅是功利的,更有對超功利的美的追求。在這種治道狀態下,人心是樂的,這種樂是超越物的、來自內心的「絕對之樂」。

綜述:

將治道當作一種藝術來做,此種境界,也遠遠超越了三子汲汲於功利而不得脫的低層次治道境界,而孔子「吾與點也」的喟嘆,也表明了自己對「美者生存」異日必會取代「適者生存」,成為社會進化和發展的根本法則的堅定信念。

總之,在曾點描繪的沂水春風圖景中,絕無隱居山林、無意為政的內涵。相反,其志正體現了儒家為政所希望達到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和無為而治。而能夠突破「器」的偏狹格局,內心有此宏願的士子,心中必定還有一份對君子圓滿人格的追求。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 品讀《論語》:君子固窮、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君子不器君子不器的意思也存有很大的爭議,常見的解釋為: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擁有一個方面的用途,言外之意君子應該是個多面手,這樣解釋佔了90%,但卻顯得牽強和膚淺。《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玉不琢,不成器。何為器?有用的器物。
  • 《論語》學而篇之三:不爭辯是君子之道
    文 | 凡人問道碎片化的社會下,文化孤島效應日益明顯,每個身在當代的人都確實地感受到這種彼此之間的不理解,西方科技的發展主宰了當今世界人們的認識觀,學科越分越細,行業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次元壁、專用術語不斷被開發出來,相同國家的年輕人坐在一起可能因為工作和興趣的不同,交流難度與兩個國家的人差不多。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筆者閱讀《論語》的一些感悟。
  • 侍坐選自《論語·先進》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每一位學生
    《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出身貧賤,做過管理倉庫和管畜牧的小吏。魯定公時,曾任大司寇。後來辦私學,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
  • 拙讀《論語》之第八篇:君子的理想人格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主流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的知識也不鞏固。要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別怕改正。」拙認為「君子不重則不威」當中的「威」譯成「威嚴」感覺好像哪裡不妥,但是一直琢磨卻沒有一個自己滿意的結果。
  • 古人常說「君子不器」,這個「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當時,《論語》一書憑藉其獨到的政見思想受到廣大政治家的重視,直到如今,它依舊憑著豐富的學術性與深遠的思想性給予當今世人以政治、哲學、文學、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指導,可以說它堪稱中國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論語》一書中,很多有名的句子流傳甚廣,更是被人們當作警醒啟發之句用來勸諫與教導年輕一代學子。
  • 《悟學.第134篇》四子侍坐
    《悟學.第134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07 亥-子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君子不器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說:君子不是器物】器物往往都是已經被確定了具體功能,什麼樣的器物做什麼用,都是固定的,這句話相當於是孔子對一個人能力的界定,要求君子不能只有單一能力,這裡的君子也泛指綜合能力強、明德知禮的人。春秋時期,沒有分科,尤其是讀書人,要求禮樂射御書數樣樣精通,孔子就是這樣的人。
  • 論語集注:君子之學,內在喜悅,外在快樂,不快樂不足以成為君子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正宗的《論語》。我們繼續學習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5篇,前面的4篇文章都是前言和序言,從這篇文章開始,我們正式學習朱熹所注釋的《論語》。《論語》總共有20篇文章,今天開始學習第一篇。
  • 「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是《論語·為政》中獨立成段的一句話,由於缺乏上下文背景,其闡釋歷來存在諸多爭議。何為君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指統治者和貴族。「君子不器」中的「器」字該作何解呢?正因為「器」字包含著有形的、具有某種特定用途的含義,後人對這句話的解說 大多都是這樣:作為一個君子不應該像器皿那樣只有一定的用途,而應該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多能」的人,但他並不以此為傲,反而以此為賤、為鄙。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 何其多能也?」
  •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如「廟堂之器」,就是說這個人有高居廟堂的本事,如「器官」,就是指功能結構。一般來說,「器」除了在添加前綴的時候,指具體分類物品——如「金器」、「玉器」、「木器」等等,在文言文中其他時候都是指才具、功能。那麼「君子不器」,難道是說「君子不講究才能?」當然不是的。
  • 君子不器:君子不是東西?這句話應該如何正確理解?
    清朝的同治皇帝儘管早夭,其實還是挺聰明的,他為了逗老師笑,把這句話解釋成「君子不哭」。君子是男人,男人有淚不輕彈,所以叫「君子不哭」。這樣解釋有道理吧?火要是滅不掉,那只能哭了,同樣很有道理。有個教授在解釋「呂」這個詞的時候,說是兩張嘴巴在接吻。同學提問那「品」字算咋回事?另一個同學說「品」字還好解釋,「器」就很難解釋了:四張嘴巴和一條狗在幹什麼?嗯,關於這一點,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還真有解釋:「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口象徵器物的開口,狗是用來起警衛作用的。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在中國文化史上,專門解讀《論語》的書籍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錢穆的《論語新解》、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等可以視為上乘佳作了。這些大學者在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對於聖人、仁者、君子三者同樣有極具深度的概述,對三者之間的區別也多有講解,讀者也可深加研讀。
  • 君子不器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君子不器,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種器皿。君子博學多才,可勝任各種工作。出自: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君子不器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君子不器(jūn zǐ bù qì)成語釋義: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種器皿。君子博學多才,可勝任各種工作成語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朱子解讀: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後來,孔子發奮學習,學識和智慧進一步提升,說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見解,這些見解經過孔子的弟子整理後,被收錄在《論語》裡。「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君子」一詞誕生很早,它的含義經過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被賦予了許多內涵,逐漸豐富起來。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古人講:半步《論語》安天下。那麼《論語》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宏偉巨著呢?其實《論語》就是一本小冊子,但這本小冊子卻蘊含著古代聖賢的心。尤其是孔子的「心」。我始終認為,孔子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其次才是以為儒家所標立的聖人。很多喜歡學習古代經典的「人類」,可能一上手就是《易經》或是《春秋》。要不就是《禮記》或是《中庸》。
  • 揭秘《論語》背後的宏大思維邏輯
    比如《論語》,每一句話單獨看都具有哲理,連句成段可以闡述一件事情,連段成篇,每一篇又形成一個主題,各個篇章之間的主題組合還有一個更大的邏輯結構。《大學》《中庸》的思想與《論語》結合,就像一棟大廈,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的角度來審視,都非常完美。《論語》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因為它由《大學》的「絜矩之道」聯接起來,成了大器;又有《中庸》的「道心」,讓這些文字和思想具有生命力。
  • 慶兒自解論語~讀南懷瑾《論語別裁》為政篇2.1
    本章為《論語》:為政篇【注釋】①北辰:北極星。共(gǒng):同「拱」,環繞。【翻譯】孔子說:「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我想這個為政,不是指的政治權利,更指的是為政的態度。我的理解就如我們說一個問題,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上升到國家的角度,就是提升了格局,提升了高度的意思!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釋】①患:憂慮、怕。【釋義】孔子說:「不必憂慮別人還一時不能理解自己,如果不能夠理解別人,就要值得憂慮了。」《論語》在這第一篇孔學概論的最後部分,引孔子的話,提出學者真正需要有所憂患的應該是什麼。同時,這也是對孔子循循善誘人的《論語》首章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的呼應與回答,為什麼君子會不慍?完全是由於君子之所患與俗人之所患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