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之三:不爭辯是君子之道

2021-01-05 凡人看中國

文 | 凡人問道

碎片化的社會下,文化孤島效應日益明顯,每個身在當代的人都確實地感受到這種彼此之間的不理解,西方科技的發展主宰了當今世界人們的認識觀,學科越分越細,行業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次元壁、專用術語不斷被開發出來,相同國家的年輕人坐在一起可能因為工作和興趣的不同,交流難度與兩個國家的人差不多。

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筆者閱讀《論語》的一些感悟。

從筆者前兩篇文章的分享中可以看到,《論語》開篇孔老夫子的幾句話都蘊含了很豐富的內涵,一方面歷史的發展,用詞的變化,如果當代人不去追究每個用詞在當時的含義,就很容易與當下詞意混淆,讀不出其中的韻味。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論語》開篇第一句話的安排,站在寫作者的角度去想,應當要對整本書或者說最起碼對《學而》這一章有些特殊的意義。

事實上在筆者看來,這第一句話的確有統領全文的意思。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老夫子開宗明義,首先教導他的弟子們,到我這裡來學習,最重要的是學做人的道理,而且我會要求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用我教導的標準來行為處事,我知道這很難,但做好了是很有生活情趣的。

緊跟著又開解大家,學習我的「君子之道」可能讓你們與周圍的世俗人越走越遠,被人誤解孤立,更加無法讓你們變的榮華富貴,但是只要你們堅信「仁」與「道」,那些志同道合的高朋,不遠萬裡也會與你相見,到那時你們能體會到與世俗不同的人生志趣。

從這樣的角度來解讀這段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回到學生時代,入學第一天校長站在主席臺之上,發表開學講話的感受。

我想著應當是講解《論語》開篇第一句話的真正場景吧。

說完以上兩段話,孔老夫子接下來會教導大家些什麼呢?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為什麼他老人家突然要轉到不跟人發火上來呢?這樣的前後語境有什麼樣的聯繫。

筆者想來,前兩句話一句是告訴大家學習的方向,另一句話是堅定大家學習的決心,這第三句話則是在告誡大家學有小成之後容易犯的錯誤。

其實回到咱們當代人的生活中,這樣的告誡依然發人深省。

就拿當代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網際網路來說,大家在網上瀏覽資訊,學習感興趣的內容時都會受到網絡輿論暴力的幹擾。

如果大家反省自身,相信大家會發現,我們一方面受到網絡暴力的困擾,一方面又或多或少的成為網絡暴力的一部分。

細想起來,那些動不動就在網上指責別人、互懟、開罵的都是些受過教育的人士,爭執往往起於似是而非的話題,各方面都有些站得住腳的理由,於是彼此基於對方不懂的部分各執一詞,爭執乃至爭吵、指責最後到謾罵,其實無非是希望將對方駁倒以顯示自己的優越。

這就是孔老夫子要告誡我們的,「人不知而不慍」的真正含義。

這個「不知」常被解讀為不理解,但從當代生活來看,筆者認為這個「不知」解讀為,學會了別人不知道的東西,似乎更為符合實際情況。

碎片化的社會下,文化孤島效應日益明顯,每個身在當代的人都確實地感受到這種彼此之間的不理解,西方科技的發展主宰了當今世界人們的認識觀,學科越分越細,行業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次元壁、專用術語不斷被開發出來,相同國家的年輕人坐在一起可能因為工作和興趣的不同,交流難度與兩個不同國家的人差不多。

在這個互不理解的時代,再看「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的意義,更加讓人深思。

不管你學到了多少別人不懂得知識,不管你認為與你交流的人在你的領域多無知,也希望你不要因此而冷言相加、惡語相向,因為那些虛無縹緲的優越感和人與人間的價值比起來實在不值一提,而這也正是「君子之道」。

那你呢?能不能學會不爭辯的藝術呢?就讓我們從「不路怒」開始吧。

相關焦點

  • 拙讀《論語》之第八篇:君子的理想人格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也是《論語》最讓後人抓狂的地方。對於這篇,拙一直是很困惑,說君子要敦厚莊重,我們能理解;說敦厚莊重就能顯得威嚴,也勉強能說得過去,但是與「學則不固」怎麼又能扯上關係呢?此外本篇中的「無友不如己者」也是讓後人猜得抓狂。
  • 論語集注:君子之學,內在喜悅,外在快樂,不快樂不足以成為君子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正宗的《論語》。我們繼續學習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5篇,前面的4篇文章都是前言和序言,從這篇文章開始,我們正式學習朱熹所注釋的《論語》。《論語》總共有20篇文章,今天開始學習第一篇。
  • 《論語》第一篇,朱熹說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專家卻說有語病
    隨著後人對論語的研究,也出現了很多的大儒,朱熹就是其中的一個。《論語》在第一篇中有三句話,說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說的是學習之道,交友之道和為人之道。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注釋】①患:憂慮、怕。【釋義】孔子說:「不必憂慮別人還一時不能理解自己,如果不能夠理解別人,就要值得憂慮了。」【按語】學問小有所成,往往會有曲高和寡之感,覺得別人不能理解自己,知識分子由此就產生抱怨之情,這也是歷代文人騷客的精神內容,現代社會心理和社會問題也多與此有關。《論語》在這第一篇孔學概論的最後部分,引孔子的話,提出學者真正需要有所憂患的應該是什麼。
  • 《論語》中誠敬之道的當今社會意義
    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一個人在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做到言而有信,這本身就是在學習、踐行道德。誠信,有利於公民理解、配合政府的工作。在《論語·顏淵》中,孔子在談到如何從政時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把「信」看做最重要的一點,並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老百姓沒有誠信,就無法在世上立足。《論語·子張》篇中也提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 孔子之道|學而第一,學「道」以致用
    讀《論語》,會是令人快樂的事情。孔子說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他在描述悟道、得道的過程。孔子說他的「道」是一以貫之。他已經明悟了本源,所以才能夠一以貫之。雖然個人是在學習道家,以《道德經》為根本經典,但個人認為老子的「道」是兼容並包的。從「道」來看,老子、孔子、釋迦摩尼、惠能都是得道之人。
  • 《論語》——學而篇
    《論語》 一 學而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來解讀《論語.侍坐》篇
    引言:《論語.侍坐》篇是中國文學史上文化內涵最為豐厚的經典名篇之一,讀完以後,我們能夠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化薰陶和感染。但是,文中的「曾點之志」究竟指什麼意思?孔子「吾與點也」是否表明對曾點之志認同?我們今天將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這兩個關鍵詞來解讀這章。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就是孔子理想中的人的樣子;教化萬民成為君子就是孔子為之一生傾注心血的事業。可是從來做小人遠比做君子來得容易得多。藕益大師這句話,明明是要我們後學具足信願之後,一定要努力精進修行。以期在向上一步,在望遠一眼。難不成藕益大師是在勸告我們得過且過,糊塗度日嗎?誠然非也!再者,從經典來看,信願行本是一非三。此中意味及其境界,或許只有修學淨土高明之士才會明了吧。不會有有真信切願而不行「實修實證」之道理的。不會有真信切願之人專求下品下生的道理的。
  • 《論語》之《學而第一》「君子說」及其釋義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釋:孔子說:「學了之後時常練習,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因此生氣,不也是君子嗎?」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 《論語》之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裡的第一句,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一句。大多數人卻覺得這句話實在是太耳熟能詳了,所以也不當回事,都想當然的輕易放過了它。但是,何謂學?又何謂習呢?朱熹註解說:「學之為言效也。
  • 《論語》學而篇:莊重了才有尊嚴,發現錯誤不要怕改正
    《論語》學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首句的「重」有莊重之意;「主忠信」的「主」是動詞,其實就是以忠信為主的意思;無友不如己者:「無」也是動詞,意為不要;句尾的「過」,有過失之意,「憚」是害怕的意思。整句直接翻譯就是:一個君子如果不懂莊重,則不會有威嚴,就算是他讀了很多書,也不會紮實。為人處世要主張忠厚與誠信,不要和這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
  • 論語正義 學而01章 學而時習之學的是這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第一字為學。為何學,學什麼。這是要明白的。中國的文明始自易文化。這個論斷黨會被越來越多之人所認識。易文明是中國獨有的文明,後世的一切製作皆從易來。
  • 論語泰伯篇之分析
    《論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共二十篇,泰伯篇是第八篇,泰伯篇共二十一章,主要講述德行的行為。第一章是講述吳泰伯具體的有德之行為,以及對泰伯德之行的評價,認為泰伯的德行是至德。在本篇中,還講述了另一種被稱為至德的德之行為,是周文王的至德。本篇不僅講述至德泰伯與至德文王,還講述了古代聖君堯舜禹的有德之行為。
  • 淺談《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一部經典。他對於中華民族乃至整個東亞文化圈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談談《論語》這部書的開頭部分,懂得一些學習、交友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論語》從學而篇開始,首先強調的就是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態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論語》.學而第一解說詞
    【解說詞】宋儒學大師朱熹說:學而第一「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學是未知而求知,習是未能而求能。古字的「學」 「具有二重意義,即是教與學的統一。學對於老師來說叫做教,而對於學生來說就叫學。「習」字的原始意義來自於初生的鳥拍打著翅膀練習飛行。
  • 經典國學—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帶譯文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品讀《論語》:君子固窮、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論語》是弟子整理出的孔子的言論集,簡潔凝練,微言大義。然而《論語》中很多句子會被人們長期誤讀,其意思變得不倫不類,不知所云。在此文中,我們試舉三例,分析其意思的內涵。還有另一段話,更為詳細地詮釋了孔子眼中的「本」和「道」: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此話指出,人若敬重賢德、侍奉父母盡心、服事君主盡力、與人交往有信,縱然他說自己沒學問,我也認為他是博學之人。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在整個《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出現頻率極高,僅君子一詞就出現了107次。而就三者之間在人格上有無高下之分有多重看法,甚至於兩種看法之間頗為矛盾。一種主流看法認為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在人格上是有高下之分的,總體上是聖人高於仁者、仁者高於君子;另一種主流看法則認為三者之間在人格上無高下之分。
  • 跟著論語明世事 學習成功之道需先明此兩字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本章的重點在於一個好字。去聲。好,解釋成喜好最佳。而不是善於。喜好就是興趣。有興趣才能主動學習。主動學習就容易學得進去。學得進去則容易獲得更大的進步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