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凡人問道
碎片化的社會下,文化孤島效應日益明顯,每個身在當代的人都確實地感受到這種彼此之間的不理解,西方科技的發展主宰了當今世界人們的認識觀,學科越分越細,行業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次元壁、專用術語不斷被開發出來,相同國家的年輕人坐在一起可能因為工作和興趣的不同,交流難度與兩個國家的人差不多。
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筆者閱讀《論語》的一些感悟。
從筆者前兩篇文章的分享中可以看到,《論語》開篇孔老夫子的幾句話都蘊含了很豐富的內涵,一方面歷史的發展,用詞的變化,如果當代人不去追究每個用詞在當時的含義,就很容易與當下詞意混淆,讀不出其中的韻味。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論語》開篇第一句話的安排,站在寫作者的角度去想,應當要對整本書或者說最起碼對《學而》這一章有些特殊的意義。
事實上在筆者看來,這第一句話的確有統領全文的意思。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老夫子開宗明義,首先教導他的弟子們,到我這裡來學習,最重要的是學做人的道理,而且我會要求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用我教導的標準來行為處事,我知道這很難,但做好了是很有生活情趣的。
緊跟著又開解大家,學習我的「君子之道」可能讓你們與周圍的世俗人越走越遠,被人誤解孤立,更加無法讓你們變的榮華富貴,但是只要你們堅信「仁」與「道」,那些志同道合的高朋,不遠萬裡也會與你相見,到那時你們能體會到與世俗不同的人生志趣。
從這樣的角度來解讀這段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回到學生時代,入學第一天校長站在主席臺之上,發表開學講話的感受。
我想著應當是講解《論語》開篇第一句話的真正場景吧。
說完以上兩段話,孔老夫子接下來會教導大家些什麼呢?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為什麼他老人家突然要轉到不跟人發火上來呢?這樣的前後語境有什麼樣的聯繫。
筆者想來,前兩句話一句是告訴大家學習的方向,另一句話是堅定大家學習的決心,這第三句話則是在告誡大家學有小成之後容易犯的錯誤。
其實回到咱們當代人的生活中,這樣的告誡依然發人深省。
就拿當代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網際網路來說,大家在網上瀏覽資訊,學習感興趣的內容時都會受到網絡輿論暴力的幹擾。
如果大家反省自身,相信大家會發現,我們一方面受到網絡暴力的困擾,一方面又或多或少的成為網絡暴力的一部分。
細想起來,那些動不動就在網上指責別人、互懟、開罵的都是些受過教育的人士,爭執往往起於似是而非的話題,各方面都有些站得住腳的理由,於是彼此基於對方不懂的部分各執一詞,爭執乃至爭吵、指責最後到謾罵,其實無非是希望將對方駁倒以顯示自己的優越。
這就是孔老夫子要告誡我們的,「人不知而不慍」的真正含義。
這個「不知」常被解讀為不理解,但從當代生活來看,筆者認為這個「不知」解讀為,學會了別人不知道的東西,似乎更為符合實際情況。
碎片化的社會下,文化孤島效應日益明顯,每個身在當代的人都確實地感受到這種彼此之間的不理解,西方科技的發展主宰了當今世界人們的認識觀,學科越分越細,行業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次元壁、專用術語不斷被開發出來,相同國家的年輕人坐在一起可能因為工作和興趣的不同,交流難度與兩個不同國家的人差不多。
在這個互不理解的時代,再看「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的意義,更加讓人深思。
不管你學到了多少別人不懂得知識,不管你認為與你交流的人在你的領域多無知,也希望你不要因此而冷言相加、惡語相向,因為那些虛無縹緲的優越感和人與人間的價值比起來實在不值一提,而這也正是「君子之道」。
那你呢?能不能學會不爭辯的藝術呢?就讓我們從「不路怒」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