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同治皇帝儘管早夭,其實還是挺聰明的,他為了逗老師笑,把這句話解釋成「君子不哭」。
君子是男人,男人有淚不輕彈,所以叫「君子不哭」。這樣解釋有道理吧?
曾經見過一個小孩,看著消防栓上的三個字大聲讀道:「滅火哭」。火要是滅不掉,那只能哭了,同樣很有道理。
有個教授在解釋「呂」這個詞的時候,說是兩張嘴巴在接吻。同學提問那「品」字算咋回事?另一個同學說「品」字還好解釋,「器」就很難解釋了:四張嘴巴和一條狗在幹什麼?
嗯,關於這一點,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還真有解釋:「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口象徵器物的開口,狗是用來起警衛作用的。
器的本義就是器具,如酒器、陶器、《易經》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德經》中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所以,器就是器具、工具。
記得《論語》中關於器還有另一句話:子貢問孔子我是啥,孔子回答說」汝器也「,即你是東西。子貢追問我是什麼東西,孔子說你是瑚璉。瑚璉這東西就很高貴了,貌似是祭器,是很上場面的,這說明孔子對子貢評價很高。
用」汝器也」的文法來翻譯「君子不器」,貌似可以解釋成「君子不是東西」。但是這樣解釋總感覺哪裡不對,所以通常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不能只有一種用途」。酒器陶器,作用專一,不器就是作用不要太單一,總感覺這個說法還是太牽強了。
所以,幹嘛不用「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來解釋呢?器,就是跡,就是現象,就是表象。君子不器,就是凡事要探求本質和規律,別被表面現象迷惑,這代表了一種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