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故事來自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不器」,器是什麼意思呢?網上有很多解釋,大概的就是說:君子應該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但是這個觀點可能在現代社會並不適用,或者君子的高度讓人難以企及。
今天我聽一位老師講述了一個關於「君子不器」的例子,讓人印象深刻,簡單易懂。
他說陶土可以燒成茶杯、飯碗、瓷盤、花瓶等器物,但陶土在未燒制前,其未來的價值不可估量,這裡的價值可高可低,勝在各種可能性。可一旦它被製成器物,那麼它的價值和作用就基本被固化,而且一旦成為某一種「器」,它也就容易被人控制和掌握。那麼這個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陶土被「器」給困住了。
錢鍾書先生在《靈感》裡有一段寫道:「『親愛的大師,學問貴在專門。先父畢生專攻漢文的圈點,我四十年來研究漢文的音韻,你問的是漢文的意思,那不屬於我的研究範圍……」
錢先生的文字總是這樣詼諧,但入木三分,「學問貴在專門」雖然是種誇張,但是很淺顯的說明了「專才」的弊病。刻意地強調「專門」,追求「專才」必定會導致知識的缺失。
那麼怎樣去培養「不器」的人才呢?有人開始有意識地嘗試,最有代表性可能是的北京大學,他們開設了「元培計劃班」,同學進校後,不放在中文系,歷史系或哲學系,而是單獨建制,然後請文、史、哲各系的老師給他們上課。但是這種計劃班的效果如何呢?似乎不是太好,會造成學生每一樣都懂,但每一樣都沒學好的尷尬境地。看來太專不行,太泛了也不行。
那麼「君子不器」這個觀點,在現在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呢?按照「君子不器」的觀點,研發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的科學家們,算是被量子物理「器住了」嗎;現在研發出抗病疫苗的醫藥專家,算是被醫藥學給「器住了」嗎;另外搞了一輩自的雜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老先生,算是被農業科學給「器住了」嗎?
在目前這個社會,似乎成了「器」的人,反而比那些「不器」的人,對社會貢獻更大。
專精一門,是「專才」;專精好多門,是「通才」。「專才」就是某一方面的專家,就是「器」,而「通才」則不能叫某一方面的專家,我們可以稱之為「不器」。
但是在當今社會要達到孔聖人說的「不器」,是何其困難,現在這個時代的有效信息量和知識量,不知是春秋時期的多少倍,要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足以讓人皓首窮經。
我的看法是:人生在世,先要力爭成為一個「器」,在一個行業裡有所建樹。行有餘力再努力成為一名「不器」之人#孔子語錄#。
讀者,你對「君子不器」有什麼看法呢?
另外都看到這裡了,給個讚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