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君子不器」的境界太高,還是聖人錯了?孔子:我跟不上時代了

2020-12-15 蜂蜜唐三藏

今天要講的故事來自孔子的一句話,「君子不器」,器是什麼意思呢?網上有很多解釋,大概的就是說:君子應該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但是這個觀點可能在現代社會並不適用,或者君子的高度讓人難以企及。

孔子

今天我聽一位老師講述了一個關於「君子不器」的例子,讓人印象深刻,簡單易懂。

他說陶土可以燒成茶杯、飯碗、瓷盤、花瓶等器物,但陶土在未燒制前,其未來的價值不可估量,這裡的價值可高可低,勝在各種可能性。可一旦它被製成器物,那麼它的價值和作用就基本被固化,而且一旦成為某一種「器」,它也就容易被人控制和掌握。那麼這個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陶土被「器」給困住了。

具體的器,作用固定

錢鍾書先生在《靈感》裡有一段寫道:「『親愛的大師,學問貴在專門。先父畢生專攻漢文的圈點,我四十年來研究漢文的音韻,你問的是漢文的意思,那不屬於我的研究範圍……」

錢先生的文字總是這樣詼諧,但入木三分,「學問貴在專門」雖然是種誇張,但是很淺顯的說明了「專才」的弊病。刻意地強調「專門」,追求「專才」必定會導致知識的缺失。

那麼怎樣去培養「不器」的人才呢?有人開始有意識地嘗試,最有代表性可能是的北京大學,他們開設了「元培計劃班」,同學進校後,不放在中文系,歷史系或哲學系,而是單獨建制,然後請文、史、哲各系的老師給他們上課。但是這種計劃班的效果如何呢?似乎不是太好,會造成學生每一樣都懂,但每一樣都沒學好的尷尬境地。看來太專不行,太泛了也不行。

北京大學

那麼「君子不器」這個觀點,在現在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呢?按照「君子不器」的觀點,研發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的科學家們,算是被量子物理「器住了」嗎;現在研發出抗病疫苗的醫藥專家,算是被醫藥學給「器住了」嗎;另外搞了一輩自的雜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老先生,算是被農業科學給「器住了」嗎?

在目前這個社會,似乎成了「器」的人,反而比那些「不器」的人,對社會貢獻更大。

農業科學

專精一門,是「專才」;專精好多門,是「通才」。「專才」就是某一方面的專家,就是「器」,而「通才」則不能叫某一方面的專家,我們可以稱之為「不器」。

但是在當今社會要達到孔聖人說的「不器」,是何其困難,現在這個時代的有效信息量和知識量,不知是春秋時期的多少倍,要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足以讓人皓首窮經。

我的看法是:人生在世,先要力爭成為一個「器」,在一個行業裡有所建樹。行有餘力再努力成為一名「不器」之人#孔子語錄#

讀者,你對「君子不器」有什麼看法呢?

另外都看到這裡了,給個讚唄!謝謝!

相關焦點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後來,孔子發奮學習,學識和智慧進一步提升,說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見解,這些見解經過孔子的弟子整理後,被收錄在《論語》裡。「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君子」一詞誕生很早,它的含義經過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被賦予了許多內涵,逐漸豐富起來。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提及聖人,中國人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孔子了;泱泱中華數千年文明史,造就了至聖孔子、亞聖孟子等璀璨明珠。而提及仁者和君子,歷史上的人物就更多了,乃至於咱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存在。那麼,《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有何區別呢?
  • 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來解讀《論語.侍坐》篇
    孔子「吾與點也」是否表明對曾點之志認同?我們今天將從「君子不器」與「無為而治」這兩個關鍵詞來解讀這章。「君子不器」三子之「器」《侍坐》篇開頭,孔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很多人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比你們年長一些,但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話。」其實不然,試問孔子的弟子們何時因老師年齡大而不敢說話呢?孔子真實的意思是:「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所以現在沒有人用我了。」這與下邊的話意思一脈貫通:「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賞識我呀』!
  • 孔子說「君子不器」,老輩人卻最怕子孫不成器,究竟誰說錯了?
    孔子說「君子不器」,老輩人卻最怕子孫不成器,究竟誰錯了?中國古代流傳四句關於「寶」的名言:「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穀金銀,國有寶忠直良臣,家有寶孝子賢孫」。這話最早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呂蒙正說的。在這裡,「寶」指的是最為珍貴的東西。在古人看來,一個家庭最為重要、珍貴的東西是後輩子孫。
  • 他是南方第一聖人,與孔子齊名,是歷史上真正的「君子劍」!
    古往今來,關於君子小人的爭論實在太多了!哪個男人不願做正人君子呢?孔子對學生子夏曾說:你要做君子之儒,不要做小人之儒。嶽不群問題時君子的要求太高,而男人有欲望,即便嚴格自律也未必能達到。正如孟子在《魚我所欲也》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本性,只是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那麼這樣的賢人到底在哪呢?其實中華五千年來,倒有不少。春秋時代有一位先賢季札,就是這般華美的人物,堪稱君子中的極品。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混亂,諸子百家都覺得這樣不好,各自尋找為這個社會治病的良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復禮。他認為,禮的根本在於仁,那麼仁要怎樣體現呢?就出現了君子論。
  • 「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中的「器」字該作何解呢?正因為「器」字包含著有形的、具有某種特定用途的含義,後人對這句話的解說 大多都是這樣:作為一個君子不應該像器皿那樣只有一定的用途,而應該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多能」的人,但他並不以此為傲,反而以此為賤、為鄙。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 何其多能也?」
  • 聖人、善人、君子、有恆者,你做到了哪一層?
    孔子說,聖人,我是見不到的了,能見到君子,已經很不錯了!聖人和君子啥區別?聖人,才德全盡謂之聖人,《大戴禮 無義篇》:「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無窮,能測萬物之情者也。」聖人無所不通,能成己成物,其才其德,都到極致了。所以聖人是看不到了,自己也不敢自居。君子,才德出眾之人。才和德沒有到極致,但也比較出眾了,這就是君子。《韓詩外傳》:「言行多當,未安愉也;知慮多當,未周密也。」
  • 孔子、孟子遊說列國,都不成功,因為比諸侯高出2個人生境界
    哲學家馮友蘭在《人生的境界》這篇文章中將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個人對我外物的「覺解」越高,其境界也越高。那麼,孔子和孟子的人生境界屬於哪一個等級呢?當然是在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當中來選擇。道德境界,就是指所作所為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標準,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顯然,儒家所說的「正其義不謀其利」就是屬於這一種。這麼看來,孔子孟子是屬於道德境界嗎?
  • 孔子「野合而生」,是怎麼低開高走,成為聖人的
    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及釐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是歲,季武子卒,平子代立。」(《史記·孔子世家》)「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品讀《論語》:君子固窮、君子不器究竟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君子不器君子不器的意思也存有很大的爭議,常見的解釋為: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擁有一個方面的用途,言外之意君子應該是個多面手,這樣解釋佔了90%,但卻顯得牽強和膚淺。《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玉不琢,不成器。何為器?有用的器物。
  • 君子不器:君子不是東西?這句話應該如何正確理解?
    清朝的同治皇帝儘管早夭,其實還是挺聰明的,他為了逗老師笑,把這句話解釋成「君子不哭」。君子是男人,男人有淚不輕彈,所以叫「君子不哭」。這樣解釋有道理吧?火要是滅不掉,那只能哭了,同樣很有道理。有個教授在解釋「呂」這個詞的時候,說是兩張嘴巴在接吻。同學提問那「品」字算咋回事?另一個同學說「品」字還好解釋,「器」就很難解釋了:四張嘴巴和一條狗在幹什麼?嗯,關於這一點,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還真有解釋:「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口象徵器物的開口,狗是用來起警衛作用的。
  • 古人常說「君子不器」,這個「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載了孔子在教學中與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其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政治言論,倫理道德,為人處世之道以及教育原則與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問題。
  • 最優秀的學生問孔子對自己的看法,孔子:「你啊,高級飯桶!」
    說到這個,我想起來孔子最優秀的一個學生。誰呢?子貢!子貢姓端木,名賜,衛國人。與商鞅,吳起,荊軻這些名人出於同一個國家。他比孔子小31歲。他在論語中出現的次數排名第二,至於第一嘛,是子路。接著說子貢,子貢這個人有很多優點。他聰明善交際,尤其擅長和人打交道,在政治外交和做經商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樹。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說:君子不是器物】器物往往都是已經被確定了具體功能,什麼樣的器物做什麼用,都是固定的,這句話相當於是孔子對一個人能力的界定,要求君子不能只有單一能力,這裡的君子也泛指綜合能力強、明德知禮的人。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或者說,在孔子看來,具備哪些素質的人算是「君子」,反之則算是「小人」呢?(「君子求諸己」),而不像小人,只會把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小人求諸人」)。2.義做人必然要涉及「義」和「利」的問題,在孔子看來,從一個人處理「義」和「利」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他是君子還是小人:君子優先考慮「義」,小人優先考慮「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孔子與老子之辯:做君子,還是做孩子?
    孔子或許確實是一位精英主義者,但他並不認為血緣關係、財富,或者權力,能讓一個人成為「君子(superior)」。美德是個性格問題原則上,各個階層的人都可以成為君子,這是因為人類「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第十七)。我們都有共同的天性和相應的內在可能性,但我們又相距甚遠,因為我們碰巧出生成長的環境不同。正如孔子所說,「有教無類」(衛靈公第十五)。孔子和穆勒一樣,都深信教育的力量。
  • 聖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
    在《列子》中,記敘了一篇關於誰是聖人的故事。話說,宋國的太宰見到孔子後,開口問道:「孔子你是聖人嗎?」孔子回答:「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博學多識的人罷了。」於是太宰又問:「那三王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繼續問道:「三皇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皇是順應時勢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宋國太宰驚駭萬分,說道:「那麼誰是聖人呢?」
  • 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在於他高潔的品性,不落世俗的志節
    從古至今,儒家所主張的人生境界是:做君子。君子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一味地逃避功名、拋棄利祿。名利本身並無對錯,一個人熱衷於功名也沒有錯,只是過分地追求名利,反而會被名利所累。真正的君子,淡泊名與利,但卻在無意之間流芳百世。儒家思想中成為君子的前提,就是做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堅持克己修身原則,克己修身也是現代人修鍊氣場不可缺少的一面。
  • 孔子從凡人到聖人,他的成長軌跡告訴你,如何打造不平凡的人生
    40歲後的孔子明辨是非,沒有被假象遮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也就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孔子要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必須參政,一些亂臣賊子向孔子伸出了橄欖枝,以高官厚祿來誘惑他,孔子有政治定力,不被誘惑,按照自己的方向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