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句話講清君子與小人的不同,《論語》5句話,教你如何慧眼識人!

2021-01-06 國學史記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而後逐漸衍生出道德含義,超脫於階級制度之外。

在《論語》中,孔子有不少關於君子與小人的論述,「君子」與「小人」同時出現共有17次。

其中5句較為經典,5句話講清君子與小人的不同,教你如何慧眼識人!

君子與小人的不同·《論語》5句話一: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為人莊重、心境平和、做事泰然自若,但從不驕矜;

小人傲慢、狂妄、目中無人且帶有攻擊性,絲毫沒有半點穩重。

君子與小人的不同·《論語》5句話二: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遇到困難會先從自身找原因,他們嚴格要求自己、善於檢討自己;

小人遇到麻煩,則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撇清自己,認為都是別人的過錯,從來不願反思。

君子與小人的不同·《論語》5句話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喜歡和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但對待事物他們有自己的看法,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與人同流合汙;

小人則擅長隱瞞自己的思想,喜歡盲目附和、陽奉陰違,為了與他人保持一致,甘願成為牆頭草。

君子與小人的不同·《論語》5句話四: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君子學習道義,是為了更有仁愛之心,為了造福百姓;

小人學習道義,卻是為了聽從別人的使喚。

君子與小人的不同·《論語》5句話五: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陷入困境時,哪怕窮困潦倒、走投無路,他們依然堅持做人的原則,安貧樂道,有自己的道德底線。

小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卻會為了擺脫窮困不擇手段,胡作非為,見利忘義。

越是在艱苦的環境下,越能看出君子與小人的不同。

相關焦點

  • 讀懂《論語》十句,慧眼識小人!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成之大作,即使在當今社會,依舊為我們的人生做出了很多重要指示和精神指引,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 在《論語》中,「小人」和「君子」分別出現了24次、107次之多,可見這本書對於君子和小人的言行頗有研究。
  • 孔子也會識人術?《論語》這3句話,教你慧眼識人
    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想擁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但我們都知道,《西遊記》是神話故事,「火眼金睛」並不存在。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無法識別人性的善與惡? 當然不是,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論語》中的三句話,學習孔子的識人之術,幫助我們慧眼識人。
  • 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可以參照《格言聯璧》中的2句話
    文章作者:琢磨君 自古至今,君子和小人,都是人們爭論的話題,因為有的人遵守仁義道德,有的人則對仁義道德嗤之以鼻。他還根據道德標準,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論語》裡「君子」一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由此可見,孔子是十分推崇君子,倡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而鄙視小人和小人行為。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呢?晚清學者金纓在《格言聯璧》中總結了2句識人口訣,談到了君子和小人的明顯區別,可供我們參考借鑑,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跟君子相處,如沐春風,舒服。什麼人又是小人?小人常常喜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做人勢力,不顧臉面,鼠肚雞腸,弄虛作假。跟小人交往,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翼翼。君子討厭你,只會對你疏遠,不與你打交道,不會背地裡做傷害你的事。你不去冒犯他,他自然也不會來幹預你,井水不犯河水。小人討厭你,就是要全世界都討厭你,和所有人分享對你的討厭,讓你隨時不舒服,時不時冒出來說你一兩句,甚至捏造事實來詆毀你。
  • 鬼谷子教你:小人與君子的區分,如何擺脫小人(建議收藏)
    又或者為了利益與金錢,與你撕破臉,那麼,這種人就要敬而遠之。以後千萬不要與他有太過多的接觸,這種人就是生活中的偽君子、小人之流。二、辨別清楚後,如何擺脫小人1、君子遠小人,不惡而言如果在生活中可以避免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我們當然是選擇不接觸的好。但是,如果他與你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又想避免他們對我們生活造成麻煩,該怎麼做呢?
  •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推崇君子而貶抑小人。但是君子和小人之間,有什麼明確的界限嗎?恐怕孔夫子他老人家再世復生,也同樣說不清楚。所以對於君子與小人的辨析,我們只能從一些古典的格言中去尋章擇句,試圖找到理論上的證據。而對於君子與小人之辨別,記錄最多的莫過於儒家的經典《論語》。
  • 《呂氏春秋》8句話,教你如何慧眼識人!
    書中談到識人八「觀」,直到今天依然發人深思。01、通則觀其所禮古人認為,無路可走叫窮,無所阻塞叫通。一個人通達的時候,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天空才是極限。在此種情況下,難免心高氣傲,甚至目空一切。但是,一個人要上位,要有人捧你,一個人在上位,要有人擁戴你。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有兩層含義,「小人」含義讓人意外
    要想準確理解孔子這句話,我們來看看原文,《論語》中記錄著這樣一段對話: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段對話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季康子問孔子一些治國理政的事情,季康子問:「為了成全符合道義的人,我去殺掉不講道義的人,這樣做可以嗎?」
  • 社交心理:遇到小人不要怕,熟記這3句話,教你如何與小人相處
    俗話說:「寧肯得罪君子,也不要輕易得罪小人」。我們在社會上生存,定然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所以遇到好人和小人都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小人難纏,總是會時刻盯著你,在你不留神的時候,給你惹出來一些禍端,但是小人也是有用處的。
  • 鬼谷子識人術:牢記這五句口訣,教你識破天下,讓小人無處遁形
    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甚至馭人之術也手拿把掐。說到這裡,想必很多人都表示疑惑,「識人術」真的存在嗎?人都是群居動物,每個人身邊都有很多親朋好友,但他們對自己真的是真心的嗎?有些人終其一生,也沒有看透身邊的朋友,歸根究底,只是你沒有用對方法。在我國古代,有很多學者通過自己的智慧,研究了「識人術」,也就是所謂的察言觀色。
  •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句話為何一直爭論不休?語義不同而已
    孔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話為何一直爭論不休?語義不同而已」孔子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多種解讀。大家的爭議點主要在「女子」「小人」如何理解。支持孔子的人認為,孔子一貫的品性是不會說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種話的。不支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孔子有瞧不起女人的意思。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 《論語》經典卻難懂?不如跟著她讀書中這十句話,你能從最淺的話裡...
    信服誰就跟誰學,如果不信就不必要學,就另去找你信服的人學。第三是不要淺嘗輒止。沉潛反覆,切己體察,再放到具體事情上研習,寧缺毋濫、寧偏勿全、寧平勿俗,學習本質上是慢功夫,且越是聰明的人也越需要下笨功夫。第二句話:「不遷怒,不貳過。」人非聖賢,豈能無怒無怨,無過無錯?即使聖賢,也有怒有怨,有過有錯,只是他們的認識不同,處置的方式也不同。
  • 鬼谷子識人:看懂這3句話,教你識破身邊小人,避免吃虧
    與人互動時,如果你無法快速識人,遇到「偽君子」,很容易在生活或工作中遭受痛苦。越是善良的人,判斷對方是否是真正的反派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善良的人常常被欺負。今天,編輯將教你鬼谷子的人文知識。只要你內心知道,你就可以輕鬆區分他人的優缺點並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鬼谷子留下了很多知識技能。
  • 君子不器:君子不是東西?這句話應該如何正確理解?
    清朝的同治皇帝儘管早夭,其實還是挺聰明的,他為了逗老師笑,把這句話解釋成「君子不哭」。君子是男人,男人有淚不輕彈,所以叫「君子不哭」。這樣解釋有道理吧?記得《論語》中關於器還有另一句話:子貢問孔子我是啥,孔子回答說」汝器也「,即你是東西。子貢追問我是什麼東西,孔子說你是瑚璉。瑚璉這東西就很高貴了,貌似是祭器,是很上場面的,這說明孔子對子貢評價很高。用」汝器也」的文法來翻譯「君子不器」,貌似可以解釋成「君子不是東西」。
  • 曾國藩: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2點就夠了,十有八九準
    「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這是晚清重臣曾國藩的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被後人視為自己為人處世的名言,認為一個人的品行比頭腦更重要。我們身邊總會出現很多人,但是每個人的品行也不一樣,如果交到品行好的,就是幸運;如果是交到品行不好的人,對我們來說就是災難。
  • 碰到小人,默念三句話,反敗為勝
    人生在世,小人防不勝防。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只要你活著,背後算計你的小人就永遠不會消失。 俗話說:「最難莫過鬥小人」。 遇到小人糾纏,請默念三句話,便可化反煩惱於無形。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使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君子也能與人和諧相處,互相尊敬對方;小人表面隨聲附和,追求意見一致,其實是面和心不和,心裡各懷鬼胎,各打各的小九九。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說:君子不爭強好勝,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登臺前作揖謙讓,下臺後舉杯同飲,這種爭也是君子之爭。】孔子拿射箭舉例說明君子之爭,射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而且在當時社會,精通六藝是一個人有才能的標準之一。拿掉案例,這句話可以簡化成「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 書法為什麼從篆書學起,《論語》中這句話,給出了無法拒絕的理由
    篆書可能有些人都不曾聽過,或者對它的印象就是一堆看不懂的文字,字就像畫一樣,神秘莫測。連辨認都難,哪裡簡單呢?這裡說的簡單,有兩層意思,一是筆法筆畫簡單。筆法只用最基礎的中鋒,筆畫變化少,只有直畫和弧畫。另外一個就是篆字其實不難辨認,只要掌握其象形規律,識別起來就很簡單。學書法還能兼顧認識漢字的起源,學習更有趣味。因此,篆書對任何年齡層次的人來說,學習起來都沒有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