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寧田甜
鳳凰影院
青少年宮
金海影院
二七紀念堂
河南人民劇院
春節長假對電影院來說,正是收穫的黃金時期,然而,今年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讓電影放映行業遭受重創。
考慮到引發的聚集效應和密閉空間的病源傳播風險,疫情之下,鄭州市所有影院都閉店停業。
為千家萬戶帶來過數不盡歡樂的影院突然歇業,鄭州老影迷、長期從事老鄭州收藏的市民王懷民心裡,也一下子難以接受。不過,電影畢竟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生命和安全最值得珍惜,沒有什麼有比家人和孩子的安全更加重要。
在電影院受創的疫情期間,不妨讓我們跟著老鄭州收藏愛好者的史料和回憶,回味一下鄭州本土歷史上關於電影的美好印記。
62年前王丹鳳主演的電影《護士日記》,有誰看過?
一提起鄭州的電影院,王懷民就來了精神。
他如數家珍地談起自己看電影的經歷,以及自己收藏多年的和鄭州電影有關的藏品。
他不僅收藏有鄭州市三十餘家電影院的門票,還有十多家影院的圖片、《河南省電影志》,以及電影報紙、雜誌、每個月的電影安排表等等。
1958年,鄭州水廠包場放映了一部露天電影《護士日記》。該影片是由江南電影製片廠1957年攝製的,由陶金執導,主演王丹鳳,包場費35元。
王懷民家裡,至今珍藏著一張這部影片的發票。
最讓他自豪的是,他收藏了一張1959年出版的明信片,這張明信片是中國人民對外友協出版的,圖案是雄偉壯觀的河南人民劇院。
鄭州的向陽和鳳凰等老電影院,是鄭州電影史上重要印記
王懷民說,他小時候住在百貨大樓附近,是鄭州的市中心,交通四通八達,電影院東西南北都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給他看電影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鄭州那些老影院在他記憶中所留下的美好回憶,永遠也揮之不去。
在他家的北面數十米的地方,就是河南人民劇院(老百姓俗稱「大戲院」),西面一二百米就是太康立體電影院(1966年曾經改為「八一八電影院」),向南步行五分鐘就是鄭州電影院,向東不到一公裡就有兩家影院——法院禮堂和向陽影院。如果以他家為圓心兩公裡為半徑,在這個範圍內分布的影院就更多了,北面有中州、兒童、河南等影院;西面有鄭州劇院、建設等影院;南面有東方紅、德化、二七紀念堂、群眾等影院,東面有解放、商城等等。
據統計,截止到1983年底,鄭州市內影劇院包括開放俱樂部達49座之多。
有關鄭州的鳳凰影院,老鄭州人趙女士很有感觸。
當年,她在鄭州大學老校區(也就是現在中原路和大學路老鄭大校園)讀書。那時鄭州的電影院沒有現在的高檔和高科技化,條件簡陋,比如鳳凰影院(位於隴海路大學路交叉口向西200米路北,現在還有這個建築,不過早已改成酒店了),因距離老鄭大不是很遠,一到周末,三五好友為了豐富大學生活,便尋一些文化場所去玩,而鳳凰影院,是那時唯一去過的電影院。
在她印象中,鳳凰影院電影票很便宜,沒啥錢的大學生們也能消費得起。
「那是在鄭大老校區讀書時唯一看電影的記憶,雖然年代久遠,很多看電影的細節已經模糊,但這件美好的事情,還記憶猶新。」趙女士說,每每回憶起這段讀書年代看電影的時光,就覺得單純而美好,「現在有了兩個孩子了,工作家庭忙的沒時間看電影。而那時無憂無慮,簡單美好。」
冬有暖氣夏有冷氣,小時候看電影最多的地方是「河南人民劇院」
王懷民說,他最難忘的、也是小時候看電影最多的地方,就是河南人民劇院。
選擇在這裡看電影不僅是離家近,更主要的是心裡舒服,因為這裡的條件在鄭州影院裡是最好的,冬有暖氣,夏有冷氣,大廳寬敞明亮,整齊有序的座位還是軟椅,每次坐在這裡心裡總是美滋滋的,不過電影票比普通影院每張要貴五分錢。
他曾經在這裡看過《秘密圖紙》、《平原遊擊隊》、《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等影片。河南人民劇院氣勢宏偉、古樸莊重,有座位1578個,聽說是採用北京天橋劇場的圖紙建設的,毛主席、鄧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在這裡觀看過演出。
不過,鄭州電影院也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
由於離工作單位較近,單位每次包場電影,總會選擇此處。1979年4月,這裡舉辦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電影周,他在這裡觀看了《青春之歌》和《董存瑞》兩部電影。
鄭州電影院其內部條件與河南人民劇院相比有著天壤之別,瓦頂,磚木結構,設施陳舊,地理位置處在建築擁擠之地,無法擴建,影院門口亦無停車場,給人以空間侷促、外觀過時的印象。但由於歷史久遠、交通便利,且座落於二七廣場旁邊,天天人聲鼎沸,仍保持較高的上座率。
「談戀愛的時候,我經常在河南人民劇院售票窗口駐足觀看,如果遇到心儀的電影,就會立馬購票,然後帶上女友興奮地走進影院,在劇院裡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王懷民動情地說。
人民公園露天電影一毛錢一張票,夏天坐水泥板上邊吃火車牌冰糕邊看電影很愜意
鄭州歷史上的太康立體電影院前身為省曲藝廳,始建於解放初,座席718個,1962年2月6日改建為全省第一家立體寬銀幕影院,它是一家中型電影院。
聽王懷民家裡的老人講,開業之初盛況空前,每人限購三張票,不售團體票。
他小時候在這裡看過陳強主演的寬銀幕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1981年他在這裡看過戴兆安、韓月喬主演的寬銀幕立體電影《歡歡笑笑》。那時,觀看立體電影必須要戴眼鏡,立體電影給觀眾帶來的緊張、恐怖和歡笑,讓他至今難忘。
王懷民家離人民公園很近,人民公園的露天電影他也經常去看。《地道戰》、《地雷戰》、《南徵北戰》、《小花》等影片,他都是在這裡看的。
起初露天電影院設在「半拉鍋」劇場,後來又移到了「收租院」旁邊的院子裡。這裡的座位都是水泥板做的,一排排的挺整齊的,水泥板上沒有座位號,大家可以隨便坐。如果嫌水泥板髒,可以提前從家裡帶來一張報紙,墊在上面。露天電影院由於條件簡陋,所以票價很低,一般都是一毛錢一張票,還不用買公園門票。
每年夏天在人民公園看露天電影,一邊吃著三分錢一根的火車牌冰糕,一邊享受著習習微風,一邊全神貫注地盯著銀幕,感覺特別愜意,心裡裝滿了對未來的渴望與憧憬。
那個年代鄭州市內公交少,有時搭乘毛驢車有時騎自行車去看電影
年近七旬的郭老先生是1971年來的鄭州,目前已在鄭州生活49年。一說起老鄭州的影院,他如數家珍。
1971年剛來鄭州時,他沒在市區上班,而是在距離燕莊東2公裡的鄭州老飛機場(軍用飛機場)上班。那會,紫荊山百貨大樓那還是田地,種過包菜、小麥等。上世紀90年代轉業後,才定居市區。那時候,從東向西而言,過了燕莊往西才算進城。
那時進城,一般都搭乘小毛驢車,想進城了,總會吆喝一聲,「老鄉,搭個便車進城吧?」
那時看電影,交通不便。市內公交車也很少,他印象最深的是市內有個5路公交,半天發兩趟車,不好等。所以,那時想去看電影,都是騎自行車前去。
說起老鄭州的電影院,郭老先生如數家珍。
他能回憶起的電影院,有文化路金水路口東北角的中州影劇院、燕莊辦的金燕影院(位於現在的東明路金水路西南角)、花園路關虎屯村辦的影院、還有火車站附近的東方紅影劇院等。
當年他還年輕,這些影院,基本上都去過。
「現在我家門口就有奧斯卡影城,雖然也去看過,有立體電影啥的,很高大上,但當年那些電影院的老味道和看電影的感覺,還是無法找回。當然,今非昔比,現代電影院的各種條件,是舊電影院無法比擬的,代表了鄭州的飛速發展。」郭老先生說。
外地來了親戚朋友,最經濟的消遣方式便是請他們看場電影
在那個精神貧乏的年代,電影院給大家帶來了無盡的樂趣,看電影曾經是鄭州市民最享受的娛樂方式。
外地來了親戚朋友,最經濟的消遣方式,就是請他們看場電影。
那時放映的朝鮮電影《賣花姑娘》、日本電影《追捕》和國產電影《少林寺》時,鄭州各大影院都是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電影院售票窗口排長隊,擠破腦袋買電影票成了當時街頭一景。
那時,一部電影總是重複上映很多遍,裡面的情節熟悉得幾乎能背下來,但是只要再演,大家仍然會不顧一切地去看,樂此不疲。
生活在鄭州的老市民,對電影的熱愛和難捨,凝結成了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小時候家裡沒有電視,對外界的了解,大都是通過電影,電影溫暖了我貧脊的童年和少年。」王懷民動情地說,「如今河南人民劇院、鄭州電影院、太康立體電影院、人民公園露天電影院等老影院都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都是些現代新潮時尚高科技電影院。」
線索提供 王保喜 新聞熱線 0371—96211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杜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