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際網路大亨周鴻禕回到鄭州,一段胡辣湯、燴麵飲食調侃,讓鄭州人倍感親切:鄭州大佬老鄉回來了!但隨即遭人回懟:周鴻禕是湖北人!
大佬周鴻禕
是的,周鴻禕雖然從小在鄭州長大,從鄭州九中畢業,但他的百科顯示他是湖北人。不少河南人特別是鄭州人有些內傷:這個從小在鄭州長大,鄭州學校培養出來的大佬怎麼說不是鄭州人呢?
到底什麼樣的人是鄭州人?什麼人才是真正的老鄭州、鄭州土著呢?這裡有很多爭議,甚至連鄭州人自己都劃分不同團體,誰都不服氣誰!這其中暗藏著一條深深的鄙視鏈!
如果要說真正的鄭州土著,要提的不是鄭州,而是鄭縣。在省會沒有搬遷到鄭州之前,鄭縣的範圍僅僅局限於商城城牆的原住民。
鄭州商城遺址
但隨著晚清京漢鐵路的開通,一大批外省比如山西、湖北、北京以及本省其他地區商人湧入鄭州,圍繞著鄭州火車站形成了早期鄭州商貿圈。
隨著城市商業發展,城牆對鄭縣發展制越來越明顯,正如一個網友所說,馮玉祥來鄭州後就沒閒著。他老人家看到這種狀況,號令把城牆拆了,然後用城牆拆下的磚塊鋪成了德化街。
1954年,鄭州取代開封成為省會,管理者及其家屬子女大批人員遷移到鄭州。
鄭州火車站
這批早期土著如今為什麼沉默、悄無聲息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鄭縣商城城牆內的原住民、火車拉來的早期商人以及鄭州建立後移來的管理者及後代,才是真正早期的鄭州土著。但這批人現在為什麼悄無聲息、很少發聲呢?
根據一些資料及周圍觀察現實,這批人是早期城市人,經濟條件好能力強,手裡有優勢資源。人往高處走,特別是八九十年代出國潮興起,佔有先天經濟條件及教育優勢者很多都移民或者移入一線城市發展。
不說這些早期佔有資源優勢的二代們,就是我們身邊家裡條件好以及考上好的大學者,很多要麼去了國外,要麼就去一線發達城市發展,人往高處走,誰有條件不走呢?
八九十年代條件好的二代們
移民者不說了,這些定居到一線城市的曾經鄭州人,對於他們來說,鄭州也許就是個回憶地,曾經居住地方,對於他們後代來說,一定會說自己是某一線城市人,而不是鄭州人。有好的更有面兒的選擇說法,誰不選擇呢?
比如大佬周鴻禕,如果他從小生活在北京,他應該會說自己是北京人吧,祖籍是湖北人而已。其原因莫過於前些年各地對河南的不友好,河南人在外不易,為了融入他們只好低調隱藏自己。不僅是周鴻禕,某當紅女明星從小在鄭州長大,也說自己是新疆人,近些年來才提自己在河南的生活。
說起老鄭州、鄭州土著,西郊人是最有優越感的,也是最喜歡以老鄭州自居的代表。畢竟在五六十年代鄭州城市建設的重點就是在西郊,後來才出現二七商圈以及核心區向金水區擴展。
國棉N個廠、火電廠、碧沙崗公園等等標誌性建築都在西區,那個時候經三路算是郊區,北郊是鄉下,東區更是蠻荒之地,所以,西郊人獨有的驕傲也是可以理解,也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西郊土著其實也是外地移民
五六十年代,鄭州大力發展工業,國家投資了1億多元,在西郊1萬多畝土地上建立了眾多廠企,國棉N個廠、化學製藥廠、鄭紡機、油脂廠等。不少工人及技術人才從全國各地移民到鄭州,南腔北調的人與鄭州本地方言雜糅形成了鄭州西郊方言。
鄭州西郊
西郊土著代表鄭州土著言論為什麼佔主導優勢
不說西郊其他廠企,但就西郊六大棉紡廠的面積就比當時鄭州城區的面積都大。所以,作為有技術拿著鐵飯碗的西郊城區居民來說,當年的群體及影響力可見巨大。
並且這些工人子弟相比較城郊農民來說,受到的教育以及走出來的子弟也相比較多些。相比較管理一代子弟們可能到更高平臺發展,工人子弟除了走出去的,更多的是紮根鄭州。出現了不少優秀人才,這部分對於宣傳鄭州以及在誰代表鄭州土著的問題上有更多的發言權。
所以,在誰才是鄭州土著問題上,西郊土著一直佔主流話語權,西郊方言似乎也成了鄭州方言的代表。其原因除了西郊群體大,還有就是西郊出現了很多宣傳鄭州文化的名人。
西郊文化名人宣傳鄭州的帶動作用
鄭州西郊網紅「毛子哥」對於西郊文化宣傳起著帶動作用。《我是不是恁哥》等帶有鄭州西郊特色的方言歌曲段子:四廠走一走,二紗轉一轉。讓不少外地人覺得鄭州西郊就是鄭州土著文化的代表。
鄭州本土明星李易祥河南方言電影《不是鬧著玩的》等電影,雖然宣傳的是河南文化,但因為其影響力,還有他西郊長大,對西郊的宣傳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西郊長大的明星李易祥
總之,西郊出文化名人,對西郊文化主導鄭州文化起著很重要作用。就好比北京大院文化的出名其實也跟北京大院出了眾多文化名人及文化工作者有關。名人文化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所以,西郊人在說自己代表鄭州土著方面也是很有底氣的。
八十年代末期,過了農業路,北三環還是大片玉米地,城郊農村在鄭州就是貧窮不起眼的存在。誰家有個在城裡當工人的親戚都可以在村頭聊天時炫耀個N多遍。更不用說村子裡誰家姑娘嫁個吃商品糧的,爹娘那是在村子走路都仰著臉。
鄭州城中村
但隨著城市的擴展,城郊工廠建立,不少外地打工者湧入,不起眼的城郊農村變成了城中村,不少人通過租房生活優渥,陳寨、廟李、燕莊、柳林等土豪村湧現。
而同時期的西郊,工廠倒閉,大量工人下崗,有能力者早已去外地發展,普通下崗工人不少只能靠低保生活,住在日益破舊的筒子樓裡。
鐵飯碗工人漸漸不讓人豔羨,曾經因為他們是城裡人,覺得是鄭州的代表,只能默聲不語的城中村,如今漸漸不滿,開始叫板。當西郊人再次說自己才是鄭州土著、二環外都是鄉下人時,城中村開始不滿:我們500年前已經移居到鄭州,要說外地人你們才是外地人!
註:鄭州郊區村莊村民大多是明朝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移過來的
2019年,鄭州淨流入人口46萬,增長了百分之五十,鄭州從一個百萬人口,幾年期間變成了一個千萬人口的大城市。
抖音上一位新鄭州人博主說了自己一個疑惑的問題,她說:她房子在鄭州,孩子在鄭州上學,自己老家在開封,老公老家在安陽,自己到底算是哪裡人?
下面評論最多的是:反正你不是鄭州人!
新鄭州地標
這種回復一看就是自以為自己是土著的老鄭州人,在他們眼裡即使你在鄭州買房也不能算鄭州人!這種城市土著鄙視鏈,其實不僅鄭州有,中國每個大城市都是一樣的。
個人認為只要長期生活在鄭州的人都算是鄭州人!世界在變,每個城市都在發展,今天你生活在這裡,明天也許會移居到另外的地方,年深外境猶吾景,他鄉即吾鄉。是不是鄭州土著並不重要,過得好才是好!大家說,是嗎?
本文由鄭郊事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