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研發光電編碼器核心技術取得突破,達國際先進水平

2021-01-08 澎湃新聞
中國自主研發光電編碼器核心技術取得突破,達國際先進水平

科技日報北京8月29日電,記者29日從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獲悉,經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領銜的業內專家組評定,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精度絕對式旋轉光電編碼器核心晶片及相關技術為國內首創,達國際先進水平。

據介紹,旋轉光電編碼器是一種利用光電原理獲取旋轉軸轉動角度變化的傳感器,集光學、電子和精密機械技術於一體,廣泛用於電梯、機器人、無人機、數控工具機、精雕機、醫療器械等,是實現智能製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高端控制傳感器設備。

據北京中微銳芯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介紹,目前旋轉光電編碼器的核心晶片嚴重依賴進口,而國內編碼器廠家的高端產品大多採用德日的整體解決方案。

據了解,該團隊自主研發攻克了光電編碼器核心技術,旋轉光電編碼器晶片由光電二極體陣列、高精度低噪聲運算放大器、第二級固定增益放大器和帶回差的遲滯比較器等構成,精度達到23位。該晶片集成微型3通道光學遊標編碼技術、實時光強校準技術,能消除LED發光隨溫度變化、LED老化、碼盤蒙受油汙灰塵、探測器表面清潔度不高等環境因素對編碼器讀數造成的影響,提高編碼器的重複精度和定位精度。

該團隊還發明了一種新的分體式編碼器結構,並由此結構衍生出新的分體式編碼器校準方法和安裝方法,降低分體式編碼器校準和安裝過程中的操作難度,顯著減少分體式編碼器的整機厚度,節省編碼器的安裝空間。

(原題為《我自主研發光電編碼器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光電編碼器

相關推薦

評論(31)

相關焦點

  • 我國自主研發高精度絕對式旋轉光電編碼器核心晶片 達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自主研發高精度絕對式旋轉光電編碼器核心晶片 達國際先進水平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08-30 10:49:27 記者29日從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獲悉
  • 亨通光電取得兩項重大技術突破
    中證網訊 亨通光電(600487)1月5日晚間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亨通海洋於近日完成兩項重大技術突破,一是完成國際海纜權威技術平臺環球海纜接頭聯盟(UJC)的UJ認證,二是通過4400米有中繼海底光纜系統海試。
  • 天津大學「高速並聯機器人」達國際先進水平
    天津大學「高速並聯機器人」達國際先進水平 >  中新網天津5月5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王濤 張潔)記者5日從天津大學獲悉,由國家「863」計劃先進位造技術領域專家、天津大學黃田教授主持的「高速並聯機器人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科研成果通過鑑定,並經專家認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國際領先。
  • 中國納米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多個領域實現創新
    我國納米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在長續航動力鋰電池、納米綠色印刷等領域實現創新本報北京6月14日電 (記者吳月輝)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變革性納米產業製造技術聚焦」團隊13日在北京宣布,經過5年協同攻關,專項在長續航動力鋰電池、納米綠色印刷、納米催化、健康診療及飲用水等產業領域形成了一系列納米核心技術創新
  • 國產光電編碼器如何跟上自動化技術節奏
    而隨著製造升級,以及更高級別運動控制需求的出現,光電編碼器也成為了自動化系統中需要進一步成長的一員。如何邁向更高性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是當下許多編碼器供應商的重要課題。高解析度,小型化,高穩定光電編碼器要如何滿足新的技術升級需求?光電編碼器,顧名思義,是基於光電轉換技術的。
  • 中國首款大功率霍爾推力器點火成功,達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科技水平也越來越成熟,經過數代人的研究,我們從最初的只能依靠他國的技術,到現在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先進水平行列。就在前不久,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艘航母正式加入到中國海軍。緊接著,我國天文研究方面再傳來好消息,中國自己研發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
  • 賽諾聯合重磅發布:國產PET/CT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飛行時間技術...
    12月19日,由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舉辦的「2020 年核醫學分子影像新技術交流會」在北京舉行。會上,賽諾聯合醫療發布:已率先實現200皮秒量級飛行時間技術(TOF),並已獲得檢測機構認證。作為國內首家推出飛行時間技術(TOF)的PET/CT廠家,賽諾聯合醫療此次在飛行時間技術(TOF)上的重大突破,與其在晶片國產化等核心技術上取得的成果密不可分。
  • 祝賀中國的「工業母機」高端工具機技術取得2項重大突破
    今天小哲向大家報個喜,在高端工具機技術領域,我國的科學家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又攻克了兩項尖端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這兩項尖端技術它們分別是:「高精度絕對式光電編碼器核心晶片及其相關技術」和「智能微鑄鍛銑金屬3D列印技術」。
  • 龍芯取得新突破!倪光南:核心技術放棄幻想,要靠自主創新解決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核心技術是對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是多麼的重要,美國川普政府並沒有就此收手,未來中國科技該如何破局呢?很多人其實認為,世界上有很多現有的技術,並不是所有的核心技術都需要研發,我們完全可以復用,甚至認為重複造輪子是在浪費時間,但是如今我們再細細體味這句話,造輪子並不是浪費時間,其實是核心技術突破前的積累。
  • 龍騰光電:集聚多項自主核心技術 差異化優勢助力騰飛
    集聚多項自主核心技術 差異化優勢助力騰飛平板顯示行業歷經多年發展,集中度較高,其中三星電子、LGD、京東方等行業巨頭綜合實力較強,其餘如深天馬、龍騰光電等企業則尋求差異化競爭,通過深耕一種或幾種顯示技術,在細分產品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 東風汽車:2025年整體研發能力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重點突破新能源...
    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在發布會上說,到2020年,東風汽車自主研發的綜合能力要達到國內領先,尤其在重點領域,包括新能源、智能網聯方面這些領域要實現大突破,到2025年整體研發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劉衛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東風一汽合作、東風乘用車發展、東風裕隆和鄭州日產項目等談了自己的看法。
  • 石墨烯遠紅外線電熱膜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發布時間:2020-09-30 09:57 來源:中國報導石墨烯節能新材料超寬幅遠紅外線發熱膜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報導訊(吳蜀豐報導)【編者按】由古至今,從火堆到炭爐,燃煤再到電暖,隨著人類的採暖技術不斷升級,隨之而來的環境汙染、亞健康問題卻越來越嚴峻。
  • 四方光電:引領行業技術創新,敢與國際同行競技
    四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方光電)將於9月8日科創板首發上會。據悉,四方光電是一家專業從事氣體傳感器、氣體分析儀器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根據工信部電子信息司、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編寫的《智能傳感器型譜體系與發展戰略白皮書》,公司已成為國內「氣體和顆粒物傳感器型譜體系」的主要廠商和代表性企業。
  • 龍騰光電:防窺面板全球市佔率達95%
    中證網訊(記者 張興旺)  日前,龍騰光電召開了2020年全球供應商大會。據悉,龍騰光電自主研發的防窺液晶顯示面板全球市場佔有率達95%,出貨量達500萬片。   龍騰光電成立於2005年,2020年8月17日登陸科創板。
  • 中國彩色視頻電子紙顯示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前景巨大
    廣州2020年11月25日 /美通社/ -- 2020年11月25日在中國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深圳市國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彩色視頻電子紙顯示器取得重大突破。此項成果基於周國富教授和Alex Henzen教授領導的團隊研發的彩色視頻電潤溼電子紙關鍵技術。
  • 龍騰光電核心技術 勇闖顯示領域「無人區」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訊(記者楊潔)8月11日晚,龍騰光電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發行結果公告,公司科創板上市的申請已於2020年5月29日經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審議通過,並已於7月21日獲證監會許可同意註冊。
  • 中國製造的新成就,中國在先進面板技術上取得領先優勢
    miniLED面板,這代表著中國在先進面板技術上取得了領先優勢。中國臺灣的面板企業考慮到在成本方面無法與中國大陸面板企業生產的OLED面板相比,在OLED技術上又不如韓國面板企業,而在更先進的microLED技術上又面臨著技術難題和成本高的問題,因此它們選擇開發技術難度稍低的miniLED技術。
  • 「風雲四號」首批衛星雲圖公布 達國際先進水平
    「風雲四號」兩大主載荷達國際先進水平上海技物所全力打造「中華牌」超級慧眼自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至今,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下文簡稱「上海技物所」)研製的星上兩大光學載荷——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先後順利開機工作並進入在軌測試,成功傳回大量氣象探測數據,圖像細節清晰、波段光譜特徵明晰。其中部分數據是國際氣象界迫切期望使用的,除了中國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目前沒有任何一顆在軌衛星能夠提供。
  • 我國超高精度雷射光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實現完全自主(股)
    我國超高精度雷射光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實現完全自主(股) 關注中金在線:
  • 中科院攻關數控系統:數次核心技術突破,提高中國製造話語權
    於東介紹道,中科院瀋陽計算以研發具有原創性的技術和產品為突破,建立了開放式數控系統支撐技術創新平臺,形成主要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建立起較為完整的數控系統研發和配套能力,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數次核心技術突破於東介紹,在「04專項」中,中科院瀋陽計算基於總線控制核心技術與國產「龍芯」CPU數控系統硬體設計和批量製造技術,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現場總線協議,建設了開放式數控系統軟硬體平臺,並主持制定了開放式數控系統系列化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