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實基金歸凱作為雙料金牛和明星基金經理,憑藉前瞻性的投資眼光和卓越的投資能力,管理的基金都獲得了非常優異的業績。才 1 年多的時間,歸凱給嘉實新興產業帶來了158.51%的任職回報。而接手的嘉實泰和在經歷了 2016 年的震蕩和 2018 年的系統性下跌後,截至今年 7 月 14 日的任期收益率,依然高達166.28%,折合成復權年化收益率,超過25%......
「我追求長期業績卓越。但具體到每一年,我還希望能跑出來一個顯著的阿爾法收益。」歸凱在談到業績目標時,毫不掩飾對階段性超額收益的要求。
這是一個近乎苛刻的業績目標,但這兩年歸凱完成的很好。
「秘訣」則是,「我最主要的風格就是喜歡可持續的成長,賺可持續的錢。長期看好的公司我可能才會感興趣,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時看長做短,長期看好,然後我再看他階段性未來邊際上的變化。」歸凱說。
嘉實基金歷史上誕生了許多明星基金經理,身為嘉實基金「新生代」明星基金經理的代表,歸凱又會給投資者帶來多大的意外和驚喜呢?
年化複合回報超過25%
2015 年的牛市之後,公募基金出現了一批新的明星基金經理,憑藉這優異的業績,其陌生的名字慢慢吸引了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關注和追逐。
嘉實基金歸凱即是 2015 年後誕生的「新生代」明星基金中的一員。
2016 年 3 月 10 日,歸凱第一次管理公募基金產品,成為旗艦基金嘉實泰和(前身為嘉實發行的第一隻封閉式基金,封閉期結束後於 2014 年 4 月 4 日轉為開放式基金)的唯一掌舵者,此時距離他 2014 年 5 月入職嘉實基金尚不到兩年。
此時的歸凱雖不為大眾所知,但內行人從歸凱的個人簡歷中看到了豐富的投資經驗。
公開資料顯示,歸凱在入職嘉實基金之前先後擔任國都證券研究所研究員、券商自營的基金經理, 2014 年 5 月入職嘉實基金後,又成了管理海外資金的QFII基金經理。
很快,歸凱的投資水平就表現在了基金的業績數據上。 2017 年,歸凱管理嘉實泰和的第一個完整年度,增長26.98%,當年靈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漲幅為9.55%。
好的業績之下,嘉實基金從 2018 年開始,將更多的基金交由歸凱來管理,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獲得了近160%回報的嘉實新興產業,即是在 2018 年交由歸凱管理的基金之一。
回頭再來看看嘉實泰和, 15 年封閉期內獲得了926.78%的收益。 2014 年 4 月 4 日轉為開放式基金後,在歸凱管理下,至 7 月 15 日的累計收益高達369.05%。
「換手率就能體現投資理念」
除了管理基金外,歸凱如今還是嘉實成長投資策略組的投資總監。
嘉實基金歸凱對於成長的理解很有意思,「成長速度不能機械的看,要基於更長期的判斷,看五年、十年後的吸引力,不是簡單的說現在增長30%,PEG(市盈增長比率) 1 以下就便宜。或者說市盈率 20 便宜, 40 貴,那投資太簡單了。」
歸凱表示,判斷十年後是長期投資者必須要做的工作。「如果不放眼於長期,就會落入短期炒來炒去的陷阱,這個工作能否做好,取決於你對這個行業和公司認知理解的深度,功力差別就體現出來了。」
「我對公司的認知,從長維度看,慢變量要比快變量更重要。什麼叫慢變量?包括像商業模式、公司治理、大的產業趨勢、公司核心競爭力打造,我覺得這些都屬於慢變量。」
具體到歸凱的持倉結構,基於長期價值的核心持倉,在其管理的投資組合中佔比大概60%-70%;而戰術性持倉,即持有的階段性成長、周期成長和深度價值股,佔比30%-40%。
如此,導致了歸凱的換手率一直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嘉實泰和過去三年的平均換手率大概只有90%。
「我覺得換手率本來就能體現你的投資理念,因為我的風格是要賺長期的價值成長,或者可持續的錢,其實這類公司很稀缺的,我要找到這類好公司,除非有像我說的賣出因素,我一般是不大會去頻繁做動作。」歸凱直截了當的說。
組合投資的優勢
而面對現實中的部分優質個股的高估,嘉實基金歸凱的解答亦很坦誠,」部分高估的情況是存在的。」
但是歸凱同時表示,之所以看好,一是因為這些方向是基於五年、十年維度的,這個階段可能這類資產得到了更多人的共識,所以可能有這種局部高估的風險;二是長期能跑出顯著阿爾法,可能公司質地的重要性高於估值。
「最優秀的公司,如果估值沒有特別離譜的話,我也不會輕易去賣,也更不會把一流公司賣了,去買一個便宜二流的公司。」
或者說,如果「沒有選到更好的、更優秀的標的,那你就拿著,你不知道短期估值會漲到什麼程度, 50 倍、 70 倍還是 100 倍,說不清楚,因為你不是只有這一家公司,你持有的是一個投資組合,這是我們組合投資的優勢,不是靠一兩隻股票去盈利。」
而對於產品的波動性和回撤,歸凱認為可以通過持倉結構適度均衡。
其一是行業分布的相對均衡;其二是更看重找最優秀的公司,既關注長期慢變量的東西,也會關注他短期的東西,總體上好公司的抗跌性比差公司要好很多。
在四大領域尋找牛股
對於未來投資的方向,歸凱表示將基於五年、十年維度,在大健康、大消費、科技、先進位造四大領域裡的尋找好公司。「我們復盤可以看到,無論中美,近十年或者看的更遠,長期大牛股基本在這些領域產生。」
歸凱反問說,為什麼這些領域容易出牛股?是其自身特徵決定的。
「大消費,長期就是個通脹模型,不論是高端奢侈品還是低端的油鹽醬醋,長期跟著通脹走,長期漲價,市場盤子越來越大,裡面長期經營的公司自然而然就容易做大。」
「醫藥也是,醫藥還類科技股,創新的空間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不斷有新藥出來。用戶也願意為了身體花錢,甚至可能排在教育前面,所以容易做大,你看全球前十大醫藥公司,起步都是一千億美金市值。」
「像計算機、軟體、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這類公司,長期也是通脹模型,用戶轉換成本很高。」
「製造業就不一樣,長期都是通縮,筆記本電腦、彩電、電動車都是靠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來提升產品的滲透率。在滲透率快速提升階段,業績估值雙擊,爆發性很強,但滲透率到了40%~50%後,後面有降價壓力,量增補不了價的下降。」
嘉實基金歸凱看中大消費、醫藥、科技等領域的成長型公司,堅持關注企業長期價值,相信在未來,嘉實基金歸凱會為投資者們帶來更超額的回報。
明星基金經理嘉實基金歸凱,分享超額收益之道
嘉實基金歸凱作為雙料金牛和明星基金經理,憑藉前瞻性的投資眼光和卓越的投資能力,管理的基金都獲得了非常優異的業績。才 1 年多的時間,歸凱給嘉實新興產業帶來了158.51%的任職回報。而接手的嘉實泰和在經歷了 2016 年的震蕩和 2018 年的系統性下跌後,截至今年 7 月 14 日的任期收益率,依然高達166.28%,折合成復權年化收益率,超過25%......
「我追求長期業績卓越。但具體到每一年,我還希望能跑出來一個顯著的阿爾法收益。」歸凱在談到業績目標時,毫不掩飾對階段性超額收益的要求。
這是一個近乎苛刻的業績目標,但這兩年歸凱完成的很好。
「秘訣」則是,「我最主要的風格就是喜歡可持續的成長,賺可持續的錢。長期看好的公司我可能才會感興趣,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時看長做短,長期看好,然後我再看他階段性未來邊際上的變化。」歸凱說。
嘉實基金歷史上誕生了許多明星基金經理,身為嘉實基金「新生代」明星基金經理的代表,歸凱又會給投資者帶來多大的意外和驚喜呢?
年化複合回報超過25%
2015 年的牛市之後,公募基金出現了一批新的明星基金經理,憑藉這優異的業績,其陌生的名字慢慢吸引了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關注和追逐。
嘉實基金歸凱即是 2015 年後誕生的「新生代」明星基金中的一員。
2016 年 3 月 10 日,歸凱第一次管理公募基金產品,成為旗艦基金嘉實泰和(前身為嘉實發行的第一隻封閉式基金,封閉期結束後於 2014 年 4 月 4 日轉為開放式基金)的唯一掌舵者,此時距離他 2014 年 5 月入職嘉實基金尚不到兩年。
此時的歸凱雖不為大眾所知,但內行人從歸凱的個人簡歷中看到了豐富的投資經驗。
公開資料顯示,歸凱在入職嘉實基金之前先後擔任國都證券研究所研究員、券商自營的基金經理, 2014 年 5 月入職嘉實基金後,又成了管理海外資金的QFII基金經理。
很快,歸凱的投資水平就表現在了基金的業績數據上。 2017 年,歸凱管理嘉實泰和的第一個完整年度,增長26.98%,當年靈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漲幅為9.55%。
好的業績之下,嘉實基金從 2018 年開始,將更多的基金交由歸凱來管理,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獲得了近160%回報的嘉實新興產業,即是在 2018 年交由歸凱管理的基金之一。
回頭再來看看嘉實泰和, 15 年封閉期內獲得了926.78%的收益。 2014 年 4 月 4 日轉為開放式基金後,在歸凱管理下,至 7 月 15 日的累計收益高達369.05%。
「換手率就能體現投資理念」
除了管理基金外,歸凱如今還是嘉實成長投資策略組的投資總監。
嘉實基金歸凱對於成長的理解很有意思,「成長速度不能機械的看,要基於更長期的判斷,看五年、十年後的吸引力,不是簡單的說現在增長30%,PEG(市盈增長比率) 1 以下就便宜。或者說市盈率 20 便宜, 40 貴,那投資太簡單了。」
歸凱表示,判斷十年後是長期投資者必須要做的工作。「如果不放眼於長期,就會落入短期炒來炒去的陷阱,這個工作能否做好,取決於你對這個行業和公司認知理解的深度,功力差別就體現出來了。」
「我對公司的認知,從長維度看,慢變量要比快變量更重要。什麼叫慢變量?包括像商業模式、公司治理、大的產業趨勢、公司核心競爭力打造,我覺得這些都屬於慢變量。」
具體到歸凱的持倉結構,基於長期價值的核心持倉,在其管理的投資組合中佔比大概60%-70%;而戰術性持倉,即持有的階段性成長、周期成長和深度價值股,佔比30%-40%。
如此,導致了歸凱的換手率一直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嘉實泰和過去三年的平均換手率大概只有90%。
「我覺得換手率本來就能體現你的投資理念,因為我的風格是要賺長期的價值成長,或者可持續的錢,其實這類公司很稀缺的,我要找到這類好公司,除非有像我說的賣出因素,我一般是不大會去頻繁做動作。」歸凱直截了當的說。
組合投資的優勢
而面對現實中的部分優質個股的高估,嘉實基金歸凱的解答亦很坦誠,」部分高估的情況是存在的。」
但是歸凱同時表示,之所以看好,一是因為這些方向是基於五年、十年維度的,這個階段可能這類資產得到了更多人的共識,所以可能有這種局部高估的風險;二是長期能跑出顯著阿爾法,可能公司質地的重要性高於估值。
「最優秀的公司,如果估值沒有特別離譜的話,我也不會輕易去賣,也更不會把一流公司賣了,去買一個便宜二流的公司。」
或者說,如果「沒有選到更好的、更優秀的標的,那你就拿著,你不知道短期估值會漲到什麼程度, 50 倍、 70 倍還是 100 倍,說不清楚,因為你不是只有這一家公司,你持有的是一個投資組合,這是我們組合投資的優勢,不是靠一兩隻股票去盈利。」
而對於產品的波動性和回撤,歸凱認為可以通過持倉結構適度均衡。
其一是行業分布的相對均衡;其二是更看重找最優秀的公司,既關注長期慢變量的東西,也會關注他短期的東西,總體上好公司的抗跌性比差公司要好很多。
在四大領域尋找牛股
對於未來投資的方向,歸凱表示將基於五年、十年維度,在大健康、大消費、科技、先進位造四大領域裡的尋找好公司。「我們復盤可以看到,無論中美,近十年或者看的更遠,長期大牛股基本在這些領域產生。」
歸凱反問說,為什麼這些領域容易出牛股?是其自身特徵決定的。
「大消費,長期就是個通脹模型,不論是高端奢侈品還是低端的油鹽醬醋,長期跟著通脹走,長期漲價,市場盤子越來越大,裡面長期經營的公司自然而然就容易做大。」
「醫藥也是,醫藥還類科技股,創新的空間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不斷有新藥出來。用戶也願意為了身體花錢,甚至可能排在教育前面,所以容易做大,你看全球前十大醫藥公司,起步都是一千億美金市值。」
「像計算機、軟體、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這類公司,長期也是通脹模型,用戶轉換成本很高。」
「製造業就不一樣,長期都是通縮,筆記本電腦、彩電、電動車都是靠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來提升產品的滲透率。在滲透率快速提升階段,業績估值雙擊,爆發性很強,但滲透率到了40%~50%後,後面有降價壓力,量增補不了價的下降。」
嘉實基金歸凱看中大消費、醫藥、科技等領域的成長型公司,堅持關注企業長期價值,相信在未來,嘉實基金歸凱會為投資者們帶來更超額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