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磨一劍!這家臺灣晶圓代工「新秀」挑戰聯電

2020-12-15 騰訊網

等了8年,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終於等到了這一刻。

「剛好,我們是8 年前的這個時刻下市」,11月30日,力積電上市登錄前說明會一開始,黃崇仁拋出這句話。

力晶退市8年 轉型再出發

8年前,力晶因記憶體價格崩盤,每股淨值由正轉負,自股票市場中心下市,小股東期待多年,就是希望力晶能重返資本市場。

黃崇仁是醫學博士,過去8年,他也對力晶進行了一場大手術,不只還完1,200 億新臺幣債務,還扭轉力晶的體質。力積電上市是他重返資本市場的首部曲。

黃崇仁將力晶轉型成為控股公司,一刀劃下去,力晶旗下的晶圓代工業務全交給力積電,12月9日在興櫃掛牌,順利的話,交出半年報之後,明年6月就可以申請興櫃轉上市。

力積電上半年稅後淨利達20.3億新臺幣;11月17日,由彰化銀行主辦,14家銀行又貸款給力積電293 億新臺幣,顯示銀行對力積電的財務狀況也有信心。

反觀母公司力晶雖仍是公開發行公司,但根據力晶的財報,這家公司轉型成控股公司後,今年上半年,營收只有2,200萬新臺幣,每股盈餘為0.37新臺幣。

媒體稱黃崇仁「九命怪貓」,因為他歷次遇上強敵,都能全身而退;當年,聯電有意吃下力晶,黃崇仁找上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合作,讓聯電無功而返。8年前,全球第3 大DRAM 廠爾必達破產下市,爾必達從此消失,力晶卻撐過這場風暴,除了大客戶蘋果、金士頓力挺,關鍵也在於黃崇仁把公司的商業模式,從記憶體製造,變成晶圓代工。

這是力晶集團再起的關鍵。

只做記憶體製造,公司的財務狀況會隨著記憶體價格上上下下,記憶體價格暴跌,公司的財務狀況就有滅頂之災;但是,轉向代工生意後,不管生產的是利基型記憶體還是邏輯IC,力晶集團賺的是生產加工的服務費,庫存跌價損失的風險大減。

說明會上,黃崇仁得意地說,「我們是全球唯一從DRAM 公司成功轉型至晶圓代工產業的公司。」

晶片吃緊 力積電待價而沽

這是因為記憶體製造和一般的邏輯IC製造,設備配置大不相同,「DRAM製造是前段製程多,邏輯IC製造是後段製程多,」力積電總經理謝再居說。

當年,中芯剛成立時,也想同時生產記憶體和邏輯IC,卻賠上大錢,因為如果找不到適合的產品生產,設備使用的效率會大為降低。

目前,力積電記憶體產品帶進的營收,約佔45%;謝再居透露,其中,標準型DRAM 帶進的營收只剩15%,其他則是新的利基型記憶體。

說明會上,黃崇仁大談AI和高性能運算,因為力積電未來的計劃是,把自家生產的利基型記憶體透過異質封裝,跟臺積電等公司生產的高性能晶片封裝在同1顆晶片裡,大幅提高晶片的效能。

或是可以跟其他邏輯晶片疊在一起,像蓋大樓一樣,在傳統的邏輯IC放在1樓,2樓「加蓋」力晶的記憶體,「利用矽穿孔技術,晶片內訊號傳輸速度遠比傳到PCB板上快得多。」謝再居說。

力積電目前邏輯IC帶進的營收約佔55%,不過,記憶體廠轉做代工,並非所有邏輯IC都能生產。黃崇仁打出的投影片顯示,目前力積電生產的特殊邏輯IC,主要有顯示器驅動、影像感測、電源管理及嵌入式IC,或是分離式元件,像電動車需要的IGBT、MOSFET 等需要承載大電流的IC。

最近晶片產能緊缺,力積電的產能就待價而沽。近期,聯發科和力積電合作,力積電的銅鑼新廠完工後,由聯發科出資買設備,換取力積電的電源管理IC(PMIC)產能,除了聯發科,還有一家日本大客戶,正在跟力積電合作,開發電動車用的IGBT 晶片,「這會是力積電明後年的題材,」一位投資法人觀察。

說明會上,黃崇仁也向競爭對手聯電、世界先進「嗆聲」。在他眼中,14納米以下的先進位程,是臺積電等大廠的天下,「中高階,20納米到40納米,這是聯電的專長,但是,我們也會往這裡移動。」

聯電與世界先進都有弱點

黃崇仁坦言,力積電的專長在「40到110納米的成熟製程」,力積電有來自日本,用於12吋晶圓廠的鋁製程技術,因此生產成本比同業低。

但要跟進到40納米以下的製程仍須銅製程,「上市之後一定會往銅製程方向前進,甚至可以做到25納米」,力積電將跟聯電競爭,黃崇仁還補了一句「聯電沒有DRAM」,這是未來物聯網和高速運算須具備的產品。

另一個競爭者是世界先進。這幾年,世界先進在IGBT等電源管理晶片著力甚深,但是,黃崇仁也看見了世界先進的弱點,就是沒有12吋廠。「IGBT 從8吋移到12吋,這是世界趨勢」,黃崇仁透露,力積電將會用12吋生產IGBT晶片。

力積電還沒上興櫃,黃崇仁就左打聯電,右批世界先進;可以想見,當力積電重返資本市場之後,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3雄,新一輪大戰即將展開。

文稿來源:財訊

圖片來源:拍信網

相關焦點

  • 晶圓代工賽道繁榮|挑戰聯電,臺灣晶圓代工「新秀」來勢洶洶
    目前晶圓代工產能全面吃緊,不論是8吋還是12吋晶圓產能都被各大IC設計廠及國際IDM大廠擠爆。特別是中國臺灣地區,作為全球晶圓代工業的核心地帶,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力。晶圓代工行業持續增長,行業呈現寡頭集中臺積電開啟晶圓代工時代,成為集成電路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 8寸晶圓代工產能缺口持續擴大 聯電產能佔據整體50%以上
    打開APP 8寸晶圓代工產能缺口持續擴大 聯電產能佔據整體50%以上 旺材晶片的空間 發表於 2021-01-11 11:53:26
  • 聯電8吋晶圓廠跳電事故 逾10萬片晶圓受影響
    原標題:聯電8吋晶圓廠跳電事故,逾10萬片晶圓受影響   1月10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晶圓代工廠聯電位於竹科力行路的8AB、8C、8D 廠,於昨日(1月9日
  • 一文解析晶圓雙雄臺積電與聯電的恩怨情仇
    聯電以IC設計結合生產製造起家,也就是專業所稱整合元件製造廠(IDM),曹興誠意識到這種經營模式很辛苦,在張忠謀尚未創立臺積電之前,就已研擬聯電轉型晶圓代工計劃,1984年,還一度飛到美國,向尚未回國擔任臺灣科技顧問的張忠謀請教,張未表贊同;不料,時隔3年,張忠謀就創立純晶圓代工的臺積電,外界稱張是「晶圓代工之父」,曹興誠對此非常不以為然,認為自己的提案被拿去執行了,因此種下二人後來相爭的心結
  • 8英寸晶圓代工需求旺,聯電、世界先進Q3營收雙增
    晶圓代工廠聯電與世界先進9日同步公告營收,受惠8英寸晶圓代工需求暢旺,第三季、前三季營收均季增約1%,同寫新猷,世界先進9月營收也改寫歷史次高紀錄。聯電9月營收145.34億元(新臺幣,下同),月減2.1%,年增34.25%;第三季營收448.7億元,季增1.08%,年增18.9%;前三季營收1315.25億元,年增23.67%。聯電第三季受惠宅經濟動能驅動,面板驅動IC、電源管理IC等需求暢旺,加上三星、聯發科等大廠新晶片與急單湧入,營運續強。
  • 12吋和8吋晶圓代工產能再次告急
    無獨有偶,近兩年都處於緊俏狀態的8吋晶圓代工產能,昨天又爆出消息,相關晶片交期已從過去的2至3個月,延長到4個月,且價格可能在第四季度再上漲10%。而就在不久前的8月,以中國臺灣地區為代表的晶圓代工厂部分產線已經提高過一次報價,有產業鏈人士透露,臺積電、聯電等將8吋晶圓代工報價上調了10%到20%。
  • 聯電8英寸晶圓漲價或已成定局
    由於需求強勁,晶圓代工廠聯電8 吋產能供不應求,明年或將調漲代工價格。美系外資最新報告也指出,聯電 8 吋晶圓產能吃緊狀況可能持續到下半年,主要動能來自大尺寸面板驅動 IC、5G 手機電源管理晶片需求,加上客戶持續建立安全庫存,預期聯電將對部分 8 吋客戶提高代工價格,有助下半年獲利表現。共同總經理王石在近日法說會也表示,8 吋客戶需求強勁,產能吃緊,近期正陸續與客戶談明年漲價的可能。
  • 8吋晶圓代工產能缺口持續擴大
    由於美國發布中芯禁令後,8吋晶圓代工產能缺口持續擴大,韓國8吋晶圓代工廠東部高科(DB HiTek)將調漲2021年晶圓代工價格10~20%,法人預期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可望跟進調漲2021年上半年價格。
  • 王終見王:晶圓代工教父的世紀和解
    晶圓代工之父的爭論對臺積電和張忠謀更加心存不滿的是曹興誠,他認為張忠謀剽竊了自己的想法。曹興誠指出,在張忠謀回臺灣的前一年,自己託人帶了一份「晶圓代工模式」的企劃書給張忠謀,建議發展晶圓代工,但並未得到張忠謀的回應。
  • 臺灣地震!臺積電、聯電等晶圓大廠回應……
    據國際電子商情了解,臺積電新竹晶圓廠(Fab 12、Fab 8、Fab 5)及龍潭封裝廠(AP03)震感明顯,地震發生以後臺積電安排相關人員進行緊急疏散。
  • ...臺灣晶圓廠產能;8英寸晶圓代工供不應求,傳報價提高1成;ASML...
    ,甚至先前預訂的產能也被削減後,臺灣科技新報再爆料,高通這個中芯的美國大客戶的高層近日到訪臺灣,拜訪臺積電、聯電、世界先進等代工廠,一方面鞏固現有產能的持續供應,另一方面也以防萬一中芯遭遇制裁,接收高通給中芯的相關訂單。
  • 晶圓代工雙雄時代落幕,張忠謀曹興誠世紀大和解
    1985年,張忠謀以工研院院長身分兼任聯電董事長,兩人的恩怨也就此拉開帷幕。1986年,張忠謀創辦了臺積電,並身兼工研院、聯電與臺積電董事長三重身份。眾所周知,聯電以整合元件設計(IDM)為主,而臺積電在張忠謀的領導下卻專攻晶圓代工,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惹怒了曹興誠。在曹興誠看來,這完全是剽竊自己的創意。
  • 晶圓代工產業的新變數
    根據TrendForce上個月發布的調查研究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全球晶圓代工收入將同比增長23.8%,為十年來最高。報導中指出,三星的奧斯汀工廠於1997年開始批量生產存儲晶片。它於2010年進入代工製造階段,蘋果(AAPL.US)就是客戶之一。 儘管三星為該工廠花了170億美元,但那裡的設備已經過時了。據資料顯示,大約五年前,這家工廠只能生產14納米工藝節點的晶片,但落後於5nm工藝的三代。該公司最終可能會在新的大規模訂單所需的先進設備上投資近10億美元。
  • 晶圓代工全面爆發-虎嗅網
    特別是聯電追趕的勢頭非常之迅猛,從圖中可以看出,預測的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將達到23%,與格芯的-3%形成鮮明對比,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進入2020年以來,全球IC市場對8英寸晶圓產能的渴求與日俱增,而8英寸正是聯電的強項所在。中芯國際第五名的位置依然穩固,不過要追上前邊兩家廠商,任務一如既往的艱巨。
  • 8寸晶圓廠突發斷電 聯電回應:正在恢復中、財務影響不大
    全球半導體行業目前面臨著行業性的產能緊缺問題,8寸晶圓產能尤其緊張,關鍵時刻代工大廠聯電還掉鏈子了,上周有2座工廠突發停電,引發了市場擔心。據報導,1月9日下午,聯電竹科力行廠區發生跳電事故,並傳出爆炸聲響,樓頂冒出陣陣濃煙,疑似出現火警,新竹市消防局派遣化學車前往搶救。
  • 中國臺灣發生6.7級地震!臺積電、聯電等晶圓廠回應
    12月10日晚間21點19分,中國臺灣宜蘭縣政府東方27.2公裡的臺灣東部海域發生深度76.8公裡、芮氏規模6.7級的地震,而且全島都有震感,目前還沒人員傷亡報告。由於臺灣是半導體與面板產業的重鎮,在面前晶圓代工產能與面板產能緊缺的情況下,外界對於此次地震對於未來市場的影響憂心忡忡。
  • 8寸晶圓代工既不會死也不會凋零,只會穩穩的收鈔!
    近期8寸晶圓代工產能話題火熱,現有8寸晶圓廠產能均已持續滿載,代工價格上漲已無法避免,上遊成本增加已滲透至下遊,多個領域的晶片產品已經調漲報價。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上晶圓代工報價似乎並沒有趨緩之勢,第四季度的急單以及2021年報價漲勢將超過10%以上。
  • 聯電8寸晶圓廠跳電,險些失火!8吋產能雪上加霜,有漲價理由了?
    1月9日下午,產能僅次於臺積電的晶圓代工「二哥」$聯電(UMC.US)$位於我國臺灣竹科市廠區傳出爆炸響聲。下午1點多聯電竹科廠區傳出疑似失火,有民眾目睹聯電8C廠出現濃濃白煙,而緊急報案,消防員獲報後到場,發現是虛驚一場、沒有人員傷亡,疑似因為設備跳電,導致現場煙霧瀰漫。
  • 聯電逆襲成功
    昨天,拓墣產業研究院發布了第四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商的營收和排名預測。預估這十大晶圓代工廠在該季度總營收將超過217億美元,同比增長18%。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原本排名第四的聯電,超過了長年排在第三位的格芯,進入了行業前三甲。
  • 市場形勢變了,8寸晶圓代工產能吃緊
    打開APP 市場形勢變了,8寸晶圓代工產能吃緊 中國半導體論壇 發表於 2020-11-19 15:22:50 2020年疫情雖然導致全球經濟下滑,再加上華為被制裁的影響,全球半導體行業變數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