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寫了兩篇文章,分別探討匯頂科技在物聯網IOT和CIS光學傳感領域的成長空間。
物聯網IOT那篇文章末尾得出的結論是,由於匯頂科技今年業績不好,所以中期走勢不好說,但是長遠來看,匯頂科技是有較大概率成為物聯網領域的下一個聯發科的。
當然,物聯網市場比較長尾,商業價值比不上手機市場,所以這個「物聯網的聯發科」的成長空間相對比較雞肋。
CIS光學傳感那篇文章主要的結論是,比起物聯網IOT,CIS才是頭部市場。
考慮到CIS領域新的細分機會層出不窮,匯頂科技在CIS領域還是有很大潛力的。
兩篇文章匯總的結論就是,雖然指紋識別的暴利不再,但是如果把物聯網領域做好,匯頂科技的千億市值應該是合理的,如果想要更高市值,那麼CIS才是關鍵的戰場。
有機會必然也有風險,今天我來說說匯頂科技面臨的風險。
之前寫過不少關於投資賽道的文章。
其實賽道和管理層是唇齒相依的。
越是高難度的賽道,越是需要牛逼的管理層。
目前一個大的趨勢是,ICT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enabler,或者說是底層基礎設施,因此ICT巨頭越來越容易跨界顛覆傳統的行業。
一個行業,原來的先發玩家,雖然入場早,前期獲得了競爭優勢,但其實它們的管理層不一定是最牛逼的,其他行業更加牛逼的管理層有可能跨界殺入,後發先至。
一般情況下都是ICT巨頭更加容易革其他傳統行業的命,但也有例外。
例如光伏行業,作為半導體產業的一個分支,也算是ICT行業,除了隆基股份這種先發巨頭之外,這幾年竟然殺入了幾個從飼料等傳統行業跨界而來的公司,後發先至,例如通威股份,東方希望。
不用懷疑,東方希望將會是未來中國光伏產業的領導者之一。
因為光伏行業本身技術壁壘不高,主要是看成本控制水平,東方希望的管理層在成本控制方面絕對是中國頂級水平。
東方希望的管理層,不管是做飼料,做鋁,做化工,做光伏,都能做到世界頂級水平,因為這些行業歸根結底都是成本領先戰略,拼的就是誰的成本控制能力強。
不少行業還偏偏具備後發優勢,也就是越是後來入場的選手,可以利用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直接幹翻前面的選手。
更加恐怖的是,這個後來入場的選手又具備最頂級的成本控制能力,那就完全是絕殺對手了。
劉永行說:「有些企業在多晶矽500萬元一噸的高點殺入,我們一直在旁邊觀察,多晶矽價格斷崖式下跌,300萬、200萬、100萬、80萬、50萬、30萬,我們還不做,跌到20萬時我們開始認真思考,14萬時我們殺入,你問我的底氣?就是準備多晶矽跌到7萬時還能長期活得好,5萬時還能盈利,3萬時還能維持。」
光伏行業是後發優勢的行業,生產設備越來越先進,技術路線越來越成熟。
早期殺入者因為技術路線不成熟,選錯技術路線會死無葬身之地,選對技術路線也可能因為落後的設備和產能被淘汰,還不如等行業成熟了,技術路線穩定了,用最先進的設備,最先進的管理水平殺入。
所以,東方希望等到這麼晚殺入,根本不是問題。
當然了,大部分行業,都是被華為,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ICT巨頭跨界顛覆。
例如,華為殺入光伏行業,迅速把光伏逆變器做成行業龍頭。
華為如果做新能源汽車的電機,電控,電池,理論上都可以成為巨頭。
例如騰訊現在猛攻BIM,我看了他們的技術資料,也是有獨特優勢的,以後估計會成為廣聯達的重要競爭對手。
回到本文主題的晶片行業。
晶片賽道是什麼樣性質的行業呢?
這是一個超級複雜的行業,各種屬性共存。
行業內公司互相跨界特別容易,殺來殺去,行業格局變化多端。
英特爾最早是造存儲的,結果被日本人的成本優勢幹倒,不得不轉戰CPU。
當然,現在英特爾又重新殺入存儲領域,因為CPU也到了異構計算的階段了,計算,存儲,網絡都不可缺少。
匯頂科技,如果向上遊發展CIS,那麼就是要和索尼,三星,韋爾股份旗下的豪威科技競爭,做CMOS圖像傳感器。
這個領域最終拼的是什麼?其實是規模和成本。
不要看索尼牛逼哄哄,一旦CMOS的像素接近人眼的極限,索尼無法保持技術優勢,那麼大家就拼規模,索尼完全是可能被後來者幹掉的。
例如三星,憑藉晶片代工和DRAM生產的龐大產能,跨界造CMOS圖像傳感器,成本絕對可以比索尼還低,更何況現在CMOS圖像傳感器都內置存儲,索尼需要外購,三星人家自產,這又是三星的一個優勢。
CMOS圖像傳感器這個領域,最終一定是更加重資產的。
匯頂科技要保持高毛利的輕資產路線,那麼最多做某些特定細分領域的CMOS圖像傳感器,不可能與索尼,三星等巨頭展開全面競爭。
基於自身的資源和戰略定位,匯頂科技更加合理的決策是往下遊走,更加側重算法和系統集成。
除了指紋識別晶片之外,可以水平整合,發展其他領域的晶片,例如智能穿戴的
心率,血氧,ECG心電圖晶片,汽車自動駕駛ADAS晶片,TOF 3D視覺晶片等。
1. 首先說說心率,血氧,ECG心電圖晶片。
現在匯頂科技的心率,血氧晶片已經有商用了,ECG心電圖晶片也馬上出來。
理論上來說,這個領域,匯頂科技可以算是國內頂尖選手。
但是只可惜,這個領域的壁壘也沒有高不可攀,華為,OPPO等下遊廠家完全可以自研晶片。
那麼問題來了,下遊廠家會自研這些晶片嗎?
從終局思維考慮,這個答案是必然的。
為什麼?
因為涉及到算法和雲服務。
心率,血氧,ECG心電圖,最有價值的就是他們檢測到的數據,這些數據要送到雲端進行高級的數據分析,提供高級的增值服務。
指紋識別有一點不同,他們的數據處理在手機終端就搞定了,不需要送到雲端。
但是健康檢測不一樣。
理論上來說,手機廠家自研心率,血氧,ECG心電圖晶片,同時提供雲端服務,形成閉環是最好的。
蘋果目前就是這樣做的,國內品牌以後有條件自研晶片時也肯定會這樣做。
2.接著我們看看汽車自動駕駛ADAS晶片。
這個晶片的行業性質和上述心率,血氧,ECG心電圖晶片是完全一樣的,有過之而無不及。
心率,血氧,ECG心電圖晶片技術壁壘不是很高,但是ADAS和自動駕駛晶片,技術壁壘就高多了。
匯頂科技最多做做L2級,L3級ADAS晶片,而到了L4,L5,匯頂科技幾乎就沒戲了。
為什麼?
技術壁壘是其一,數據壁壘是其二。
L4,L5最終拼的其實是數據。
特斯拉汽車搜集數據輕而易舉,全世界這麼多特斯拉汽車在跑,所以特斯拉改進L4,L5自動駕駛水平,速度和效率是最高的。
匯頂科技即使有能力做出世界第一的L4,L5自動駕駛晶片,車廠會把數據的控制權讓渡給匯頂科技嗎,門都沒有。
目前,Mobileye是攝像頭方案ADAS市場上的王者,但其近乎壟斷的地位,正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
為什麼?
歸根結底也是因為數據。
Mobileye提供的是將晶片和算法捆綁在一起的軟硬一體化方案。
在對AI投入力度不大的傳統車企那裡,這種方案很受歡迎,因為不用為算法操心;但在有網際網路思維的造車新勢力這裡,由於算法不能改,就會遇到不能快速迭代的問題。
特斯拉結束跟Mobileye的合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Mobileye這種封閉模式無法滿足其對自動駕駛能力快速迭代的需求。
當然,匯頂科技可以提供開放式解決方案,既可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晶片+算法的整體方案,也可允許客戶自己去寫算法。
英偉達,華為,高通和地平線的自動駕駛晶片都採用這種模式。
但是這種模式長遠來看也是充滿風險的。
隨著軟體在汽車價值鏈中越來越重要,科技能力弱小的中小車企都面臨著被淘汰的命運,汽車未來會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
每家頭部車企的年銷量可能都在「數千萬輛」的級別。
隨著頭部車企的實力增強,他們必然會自研自動駕駛晶片這樣的核心零部件。
幾年前,蘋果宣布自研電源管理IC,GPU晶片時,原來的供應商
Dialog和Imagination股價立馬暴跌。
恐怕汽車市場未來也隨時上演同樣的一幕。
3.最後我們再說說TOF 3D視覺晶片。
傳統的CMOS圖像傳感器是2D視覺,而TOF是3D視覺。
那麼這兩個晶片差不多嗎?
錯了,差異大得很。
目前來說,主要的技術方案都是iToF,而未來更先進的dToF會更加普及。
如果是iToF,那麼匯頂科技還是有較大機會做出世界先進水平的晶片的。
當然,由於應用場景不同,未來更可能是iToF和dToF共存,分別用於不同的細分市場。
從這個角度,匯頂科技的iToF晶片未來應該是可以有自己的存在空間的。
那麼dToF晶片呢?
匯頂科技的機會就少了很多了。
因為dToF的技術原理和iToF完全不同。
dToF的核心零部件是SPAD(single-photonavalanche diode,單光子雪崩二極體)。
而SPAD的技術和CMOS圖像傳感器不同,技術壁壘非常高。
理論上來說,提供SPAD的公司做dToF晶片是最有優勢的。
有一點很幸運,和CMOS圖像傳感器以日韓為尊不同,目前中國的SPAD反而有可能是世界領先的。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
匯頂科技雖然在指紋識別領域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目前具備了聲光電幾個領域的技術儲備,未來在很多細分市場可以發揮綜合優勢,但是隱憂也是不少的。
雖然匯頂科技在指紋識別這個比較簡單的晶片賽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不意味著匯頂科技一定能在更高難度的晶片賽道複製成功。
這其中最重要的隱憂來自於數據和核心零部件。
對於心率,血氧,ECG心電圖晶片,ADAS自動駕駛晶片等,數據才是第一位的。
下遊終端廠家有各種理由自己把控這些數據,並實現快速迭代的雲端服務。
而要完美的做到這個閉環,必須像特斯拉,蘋果這樣自產晶片。
用終局思維推演,匯頂科技也許最終只是一個「物聯網領域的聯發科」,市值天花板一兩千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