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作為每年接收了最多清北等名校畢業生的企業之一,一直以來都飽受關注。而此前發生在國內外的種種風波,使得華為一直處於風口浪尖之上。
2020年,華為在逆境求生的同時,倍加重視與中國高校的合作。截止11月,華為已經傳出了和國內數十所高校達成合作的新聞。
在奮力突圍的時刻,華為與高校的結合有著更深遠的意義,超越了一般層面上校企合作的範疇。
10月,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訪問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7月和8月,多年來「罕見」出山的任正非,率隊先後訪問華東地區四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
2020年,華為的朋友圈,包括了國內一大批出類拔萃的高校,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重慶大學、湖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
一幅華為和高校的合作版圖徐徐出現,五湖四海,大江南北都有華為奔赴一所所高校的身影。
如此豪華的朋友圈,華為與高校要解決怎樣的難題?
基礎科學,關山難越
先看一下華為的處境,華為面臨的困難之一,是「缺芯」。
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海外多家主要元器件廠商將不再供應晶片給華為。這意味著,華為可能再也買不到利用美國技術生產的晶片、存儲器。
目前中國的高端晶片仍比較缺乏,去年進口超過了3000億美元,面臨被「卡脖子」的問題。
沒有晶片,相當於咽喉扼於他人之手。如何解決晶片難題?
10月27日,華為「心聲社區」刊發任正非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座談時的發言中提到:
華為今天遇到的困難,不是依託全球化平臺,在戰略方向上壓上重兵產生突破,而有什麼錯誤。而是我們設計的先進晶片,國內的基礎工業還造不出來,我們不可能又做產品,又去製造晶片。
一言以蔽之,基礎科學是根基,華為困境的根源在於基礎科學的薄弱。但是基礎科學的發展,包括華為在內,不是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解決的。
基礎科學是探索自然界發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及其分支學科、邊緣學科。
以數學和物理學為例,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數學學科排名前10的高校來自美國、法國、英國、瑞士等國家,美國4位,法國3位,英國2位,瑞士1位。
物理學學科排名前10的高校,美國佔7位,日本1位,法國2位。相比下,國內的高校還在追趕的路上。
國內高校基礎學科的表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化學學科在世界排名第11,清華的物理學科在世界排名第27,北京大學的數學學科在世界排名第48…….
基礎科學需要更多的人才,更長的時間投入才有結果。任正非曾感嘆道:國家發展工業,過去的方針是砸錢,但錢砸下去不起作用。我們國家修橋、修路、修房子……已經習慣了只要砸錢就行。但是晶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只有大學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才。
在科學、技術、工程領域,不同人才選擇不同的方向,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智。多學科交叉突破會更有可能,橫向融合創新才能形成顛覆性的效果;科學、技術、工程垂直打通才會形成能力,真正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因此合作交流越來越重要,當然,大學還是應偏科學理論,偏重發現;企業偏重技術、工程,偏重發明,結合起來,力量才會更強大。
——任正非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學校與部分科學家、學生代表座談時的發言,題為《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基礎科學的研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解決問題的鑰匙,在高校之中,在科學家的手裡。
逆境求生,向高校尋求支持
面臨重重壓力之下,面臨卡脖子技術的難題,華為應該做出怎樣的抉擇,一位華為員工的言論有代表性意義:
對華為接下來的命運,我和我的大部分同事都不感到悲觀,實際上也沒有太多精力去焦慮。還有很多事在路上,我們還是會繼續做好自己的事。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中美博弈已經是滔天巨浪,但華為確實有很多像我一樣傻的人,我們相信連接人和物的遠方,相信遠方更廣闊的數字洪流。在歷史長河中,很多以為的巨浪就成為了浪花。
——華為內部「心聲社區」一位員工發表的評論
事實上悲觀和焦慮是無用的,華為已經走在了改變命運的路上。
10月12日,華為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共建博士後工作站,結合華為世界級的課題驅動科研創新。
10月10日,華為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籤約合作,聚焦國家重大領域和方向,解決信息科技領域等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
9月16-17日,華為任正非到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與專家討論培育高科技創新人才,基礎研究等話題。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發布會上指出,包括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在內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中科院將集中全院的力量來做。
……
「唯有技術才能打敗技術」,越是生死存亡的關頭,華為越是沉住了氣,沒有急功近利,而是虛心地向高校——科學的高地,尋找解決方案。
年中時,任正非每次訪問高校,都會引起一陣輿論轟動。這其中固然有吃瓜的樂趣,但不可否認的是,所有人都想看看,當中國最優秀的民營企業之一,遇上了中國最好大學,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而這群幾乎可以認為是「最有智慧的人群」,又將創造出怎樣的技術突破,改變大眾的生活,乃至影響時代的進程。
從頂端到基層,向華為輸送人才
巨頭企業那麼多,像華為這樣受關注的,卻無其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華為從上到下,從高校吸納人才。除了上文提到的在尖端技術領域和高校的合作,華為每年大量校招,尤其是吸納了眾多清華北大等頂級名校畢業生的舉動,亦是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2019年,清華大學畢業生去華為的人數是189人,在去向單位中位列第一。北京大學去華為的人數是133人,是除留在北大外,人數最多的。
2019年,雙一流高校中應屆生籤約華為的人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位列前三名。
更令人讚嘆的是,華為不僅要「全才」,更要「天才」。
今年備受關注的華為「天才少年」,其中有兩位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其中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博士生張霽入職華為,拿到華為「天才少年」項目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
張霽表示:最近華為在國外受到一些所謂「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夠把所學所用在華為最困難的時候發揮出來,儘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有可能,咱就盡力幫助華為渡過一些難關。
關於人才,任正非曾提到,基礎科學最需要的是耐心做科學研究的人:
科學發現、技術創新中最主要的是寬容。領導經常會問,最新進展怎麼樣了,你們研究成果有什麼價值,能創造多少GDP。科學家要麼說不出話,要麼只好說違心的話。當科學家過多關心應用、關心價值,他的錨就錨在地上了,怎麼飛得高?科學的道路是漫長的孤寂的道路,多少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才發現一點點真理。急功近利只有戲劇作家,才會寫出科學家既會彈鋼琴又會魔術般地出成果。我們要耐得住科學家的寂寞與無奈。就如我司5G Massive MIMO,起初沒有人認同,搞了八年終於成功上市,成為核心競爭力。又如,2G與3G之間的算法打通,沒有公司莫斯科研究所的小夥子安德烈默默無聞的幾年,沒有寬容,就沒有華為的無線成功。
這份愛才惜才之心,不僅是一個企業家的遠見,更可令所有教育工作者自勉。
2020年,黑天鵝頻出,外部局勢錯綜複雜。華為面臨重壓的背後,只是崛起路上必經磨難的一個縮影。
在種種不確定因素的背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一系列解決的「卡脖子」難題,只有依賴基礎科學的突破。能承擔此重任的,只有中國的大學和科學家們。
正如任正非所言:
「未來技術世界的不可知就如一片黑暗中需要燈塔,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領社會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