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高校朋友圈擴大,究竟要解決什麼難題?

2020-11-13 軟科


華為,作為每年接收了最多清北等名校畢業生的企業之一,一直以來都飽受關注。而此前發生在國內外的種種風波,使得華為一直處於風口浪尖之上。


2020年,華為在逆境求生的同時,倍加重視與中國高校的合作。截止11月,華為已經傳出了和國內數十所高校達成合作的新聞。


在奮力突圍的時刻,華為與高校的結合有著更深遠的意義,超越了一般層面上校企合作的範疇。


10月,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訪問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7月和8月,多年來「罕見」出山的任正非,率隊先後訪問華東地區四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


2020年,華為的朋友圈,包括了國內一大批出類拔萃的高校,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重慶大學、湖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



一幅華為和高校的合作版圖徐徐出現,五湖四海,大江南北都有華為奔赴一所所高校的身影。


如此豪華的朋友圈,華為與高校要解決怎樣的難題?




基礎科學,關山難越



先看一下華為的處境,華為面臨的困難之一,是「缺芯」。


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海外多家主要元器件廠商將不再供應晶片給華為。這意味著,華為可能再也買不到利用美國技術生產的晶片、存儲器。


目前中國的高端晶片仍比較缺乏,去年進口超過了3000億美元,面臨被「卡脖子」的問題。


沒有晶片,相當於咽喉扼於他人之手。如何解決晶片難題?



10月27日,華為「心聲社區」刊發任正非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科院座談時的發言中提到:


華為今天遇到的困難,不是依託全球化平臺,在戰略方向上壓上重兵產生突破,而有什麼錯誤。而是我們設計的先進晶片,國內的基礎工業還造不出來,我們不可能又做產品,又去製造晶片。


一言以蔽之,基礎科學是根基,華為困境的根源在於基礎科學的薄弱。但是基礎科學的發展,包括華為在內,不是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解決的。


基礎科學是探索自然界發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及其分支學科、邊緣學科。


以數學和物理學為例,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數學學科排名前10的高校來自美國、法國、英國、瑞士等國家,美國4位,法國3位,英國2位,瑞士1位。


物理學學科排名前10的高校,美國佔7位,日本1位,法國2位。相比下,國內的高校還在追趕的路上。


國內高校基礎學科的表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化學學科在世界排名第11,清華的物理學科在世界排名第27,北京大學的數學學科在世界排名第48…….


基礎科學需要更多的人才,更長的時間投入才有結果。任正非曾感嘆道:國家發展工業,過去的方針是砸錢,但錢砸下去不起作用。我們國家修橋、修路、修房子……已經習慣了只要砸錢就行。但是晶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只有大學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才。


在科學、技術、工程領域,不同人才選擇不同的方向,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才智。多學科交叉突破會更有可能,橫向融合創新才能形成顛覆性的效果;科學、技術、工程垂直打通才會形成能力,真正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理念。因此合作交流越來越重要,當然,大學還是應偏科學理論,偏重發現;企業偏重技術、工程,偏重發明,結合起來,力量才會更強大。


——任正非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學校與部分科學家、學生代表座談時的發言,題為《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基礎科學的研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解決問題的鑰匙,在高校之中,在科學家的手裡。




逆境求生,向高校尋求支持



面臨重重壓力之下,面臨卡脖子技術的難題,華為應該做出怎樣的抉擇,一位華為員工的言論有代表性意義:


對華為接下來的命運,我和我的大部分同事都不感到悲觀,實際上也沒有太多精力去焦慮。還有很多事在路上,我們還是會繼續做好自己的事。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中美博弈已經是滔天巨浪,但華為確實有很多像我一樣傻的人,我們相信連接人和物的遠方,相信遠方更廣闊的數字洪流。在歷史長河中,很多以為的巨浪就成為了浪花。


——華為內部「心聲社區」一位員工發表的評論


事實上悲觀和焦慮是無用的,華為已經走在了改變命運的路上。


10月12日,華為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共建博士後工作站,結合華為世界級的課題驅動科研創新。


10月10日,華為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籤約合作,聚焦國家重大領域和方向,解決信息科技領域等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


9月16-17日,華為任正非到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與專家討論培育高科技創新人才,基礎研究等話題。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發布會上指出,包括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在內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中科院將集中全院的力量來做。


……


「唯有技術才能打敗技術」,越是生死存亡的關頭,華為越是沉住了氣,沒有急功近利,而是虛心地向高校——科學的高地,尋找解決方案。


年中時,任正非每次訪問高校,都會引起一陣輿論轟動。這其中固然有吃瓜的樂趣,但不可否認的是,所有人都想看看,當中國最優秀的民營企業之一,遇上了中國最好大學,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而這群幾乎可以認為是「最有智慧的人群」,又將創造出怎樣的技術突破,改變大眾的生活,乃至影響時代的進程。




從頂端到基層,向華為輸送人才



巨頭企業那麼多,像華為這樣受關注的,卻無其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華為從上到下,從高校吸納人才。除了上文提到的在尖端技術領域和高校的合作,華為每年大量校招,尤其是吸納了眾多清華北大等頂級名校畢業生的舉動,亦是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2019年,清華大學畢業生去華為的人數是189人,在去向單位中位列第一。北京大學去華為的人數是133人,是除留在北大外,人數最多的。


2019年,雙一流高校中應屆生籤約華為的人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位列前三名。



更令人讚嘆的是,華為不僅要「全才」,更要「天才」。


今年備受關注的華為「天才少年」,其中有兩位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其中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博士生張霽入職華為,拿到華為「天才少年」項目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


張霽表示:最近華為在國外受到一些所謂「制裁」,我希望自己能夠把所學所用在華為最困難的時候發揮出來,儘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有可能,咱就盡力幫助華為渡過一些難關。


關於人才,任正非曾提到,基礎科學最需要的是耐心做科學研究的人:


科學發現、技術創新中最主要的是寬容。領導經常會問,最新進展怎麼樣了,你們研究成果有什麼價值,能創造多少GDP。科學家要麼說不出話,要麼只好說違心的話。當科學家過多關心應用、關心價值,他的錨就錨在地上了,怎麼飛得高?科學的道路是漫長的孤寂的道路,多少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才發現一點點真理。急功近利只有戲劇作家,才會寫出科學家既會彈鋼琴又會魔術般地出成果。我們要耐得住科學家的寂寞與無奈。就如我司5G Massive MIMO,起初沒有人認同,搞了八年終於成功上市,成為核心競爭力。又如,2G與3G之間的算法打通,沒有公司莫斯科研究所的小夥子安德烈默默無聞的幾年,沒有寬容,就沒有華為的無線成功。


這份愛才惜才之心,不僅是一個企業家的遠見,更可令所有教育工作者自勉。





2020年,黑天鵝頻出,外部局勢錯綜複雜。華為面臨重壓的背後,只是崛起路上必經磨難的一個縮影。


在種種不確定因素的背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一系列解決的「卡脖子」難題,只有依賴基礎科學的突破。能承擔此重任的,只有中國的大學和科學家們。


正如任正非所言:


「未來技術世界的不可知就如一片黑暗中需要燈塔,點燃未來燈塔的責任無疑是要落在高校上,教育要引領社會前進!」


相關焦點

  • 任正非短期內訪問多所大學,高校朋友圈迅速發展的華為有何大動作
    ;以及C9聯盟高校校長回訪……這一系列的互動意味著華為與國內高校的合作越來越緊密,而且這個「高校朋友圈」越來越大,這樣的合作已經超越了任何一種一般層面上校企合作的範疇,這樣的結合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朋友圈」匯聚了清華、北大、華科、上交、復旦、南大、北航等眾多知名高校,高校朋友圈迅速發展的華為將有何大動作?
  • 擴大高校「朋友圈」 市校合作進入新階段
    上海交大不是成都唯一「走出去」牽手的高校。據統計,成都已與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18所知名高校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引聚一批創新項目落地。 積極「出擊」的背後,得益於新發展格局下,成都正不斷擴大市校合作「朋友圈」,引聚創新平臺、國家重點實驗室,激活校友資源、聚集高能級項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高校共享機遇、共創未來。
  • 任正非親自出馬,密集調研頂尖高校,原來華為的戰略要這麼調整
    我們都知道,今年華為遇到最大的難題就是晶片被斷供。也就是說華為自己要完成晶片設計、製造以及測試封裝等一系列工序,目前三星和英特爾都是採用這種模式。華為要做IDM一直是傳聞,但是不久前網上有兩個關於華為的新聞,一、華為正在招聘光刻機研發人才;二、上海微電子老總向政府投訴華為高薪挖他們的光刻機人才。這些新聞聯繫起來不得不讓我們相信,華為進軍IDM模式也許是真的。
  • 晶片問題若不解決,華為明年或將退出手機市場?3個難題要攻克
    晶片問題若不解決,華為明年或將退出手機市場!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可預見的情況,因為華為沒有了晶片的支持後,其手機業務自然會沒落,甚至是消失!可能有的人會認為,我們國內能夠幫助華為生產一些低端晶片,可以保證華為手機緩慢發展。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如果一家手機廠商只能生產低端手機,那麼它一定不會長久,就算是華為最終也會走向消亡!
  • 一則消息傳來,晶片難題有望解決,華為將迎「救援行動」?
    但今年的處境也讓我們意識到了晶片製造的難處,所以華為和我國相關部門也都開始紛紛進軍製造行業,試圖打破這種困境和局面。因為半導體行業需要大量的投資,並且投資之後還不一定能夠實現什麼太大的效果,所以人才的重要性也就隨之體現出來。之前任正非在短短的四天之內就接連拜訪三所國內知名高校,這個動作透漏出了華為需要人才這一信息。
  • 駐青高校朋友圈不斷擴大 資源匯聚形成高教全新格局
    青島轉換動能,謀求高質量發展,高校無疑是重要引擎。近年來的青島不斷擴大高校朋友圈,引入了一批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大力推進政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高校力量釋放城市發展的活力。如今,高校與青島的關係更加密切,書寫著城市與高校共生共榮的故事,依託高校為建設創新型城市、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 整合服務資源 擴大基層黨建「朋友圈」
    通過多部門「大合唱」,不斷擴大城市基層黨建「朋友圈」。整合行業資源,下沉服務力量,全域協同共治,形成橫縱相連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服務體系,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堅實保障,推動各類要素資源向基層集中。「以前,想幫居民解決點事兒,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擴大內需「朋友圈」 做優創新「生態圈」
    2020-11-24 07:21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擴大內需「朋友圈」 做優創新「生態圈」  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下,國內市場必將越發強大最近一段時間,南京不斷擴展產業鏈供需對接會的「朋友圈」,通過牽線搭橋,解決信息不對稱、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問題,幫助企業拓寬市場空間。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在當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 華為鴻蒙系統朋友圈擴大,你可能不知不覺就已用上了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日前表示。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稱,「我們要打造鴻蒙作業系統的北向接口和南向接口,南向接所有分布式設備,北向接大量的應用,構築未來的生態。」記者注意到,餘承東曾多次提到華為生態建設。他在公開場合表示,「在智慧全場景時代,在作業系統、在晶片、在資料庫、在雲服務、IoT的標準生態方面,我們都要構築能力,讓我們的生態發展。」
  • 解決技術源頭供給難題 全國高校將建專業化轉移機構
    解決技術源頭供給難題 全國高校將建專業化轉移機構科技日報訊 (記者雍黎)「十四五」期間全國高校將建立專業化轉移機構,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源頭積極性問題。11月5日,科技部「2020全國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培訓班」在重慶開班,來自全國各省市的80多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負責人聚集一堂,探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發展新路徑。
  • 華為nova7 系列助推「未來杯」高校挑戰賽,以AI解決現實難題
    11月15日,由華為nova7系列攜手睡前 Futurelab舉辦的「2020未來杯高校AI挑戰賽」圓滿落幕!華為nova7系列技術升級,積極打造智慧生活當今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不僅得益於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還來源於眾多品牌及企業的積極探索。在家庭終端泛智能化背景下,AI語音必然要連接更多智能終端,服務於更多應用場景。
  • 華為霸氣官宣!將招募大量集成電路人才:或要解決晶片製造問題
    5月15日、8月17日先後兩次晶片禁令,也是徹底的讓華為醒悟,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華為也在最近幾個月時間,不斷地投資和布局國內晶片產業鏈,就在近日,又有媒體爆出猛料,華為正在面向全球招聘大量集成電路人才,其中海思部門更是直接給人才提供高薪以及更多的資源、平臺等等,來進一步吸引更多晶片人才加盟;
  • AI人才培養,華為雲找了40+頂尖高校組隊
    AI的智慧來源於人類智慧數位化,要尊重以人為本的初心,適配相應的人才、組織和流程,這讓AI人才培養變得至關重要。9月15日,華為雲攜手國內頂尖高校舉辦了AI院長峰會,並聯合國內頂尖高校共同成立華為雲AI人才培養專家指導委員會。在會上,華為雲發布了AI人才培養五大計劃,推動創新型和應用型AI人才培養。
  • 華為汽車領域的「朋友圈」持續擴大,中國版「博世」可期
    在汽車領域,華為的「朋友圈」又增加了一位新朋友——奇瑞汽車。 不造整車,只幫助車企造「好車」的華為,贏得了廣大車企的好感與合作的意願。而且,華為的技術、資金、品牌都是上上之選,這樣的一位好的合作夥伴,對於任何汽車製造企業來說,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前,華為已經與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城汽車、北汽集團、比亞迪、長安汽車等展開合作,現在又加入了奇瑞汽車。2020年12月16日,華為與奇瑞汽車在安徽蕪湖籤訂全面合作框架協議。
  • 智海出「海」,宣布要建一個AI培養和賦能的朋友圈
    下面我們來一探究竟。作為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智海平臺將建設一個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人工智慧朋友圈」。地方政府支持推進、企業孵化產業落地、人才培養教學突破、技術探索科研進步——智海的底氣來自它的生態。
  • 華為正式官宣,這一步是要徹底解決晶片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哪裡不足補哪裡,晶片技術不足補技術,人才不足補人才,總之一定要解決晶片問題。,華為海思官宣要面向博士生進行招聘,解決了人才需求,才能解決晶片供應。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需求。我們期待將來國產晶片可以崛起,也盼望著華為晶片問題可以得到解決。華為以及我國都已經加大了集成電路產業的投入,人才、資源、技術都會有的,再大的難題也一定能克服。
  • C9高校校長到訪華為,任正非:大學別管光刻機,目標「捅破天」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C9高校校長到訪華為,任正非:大學別管光刻機,目標是「捅破天」,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那這句話究竟有什麼含義呢?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很清晰地分析出,任正非並不擔心沒有人研發光刻機,而是害怕所有人都只針對光刻機研發,從而誤了國家大事,要想保持在科技領域的持續領先,就必須多領域、多方向共同發展,在他看來無論任何的機構,都有屬於自己的責任所在,不能刻意的去改變什麼。
  • 三星想要「撿漏」華為?計劃擴大歐洲5G市場,但並沒有那麼容易
    三星的計劃這兩年華為一直在歐洲市場推廣5G網絡部署,用優質的通訊設備去和各國運營商合作,籤訂5G訂單。根據華為早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已經拿到了91份5G商用訂單合同。並且獲得不少國家在5G領域的青睞。但隨著美國對華為的過度關注,開始要求歐洲運營商附和美國對華為的行動,不允許他們和華為合作,其中英國是最積極的。
  • 2019未來杯高校挑戰賽來襲,華為手機聚焦AI人才培養
    niceLi隊、以及北京大學的什麼都做不隊分別斬獲各自賽道的區域賽道前三,成功躋身將於6月舉辦的總決賽。為了解決AI大生態中一系列的行業難題,因華為建立了「HiAI開發者能力開放平臺」,為開發者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和商業支撐,加快AI領域創新研究的腳步,發掘智慧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吳文飛為大家介紹華為AI生態華為手機全程戰略合作 培養AI人才打造全場景生態戰略現如今,AI技術的發展使得AI開發人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 快速幫助國家及華為解決7納米晶片製造及其它關鍵技術難題的方法
    現在美帝不僅完全禁止中國華為使用涉及美國技術的設備生產製造晶片,而且還完全禁止全球任何企業使用美國技術及設備製造的晶片賣給華為,其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先弄死中國的高新技術領頭羊華為,後一部再擴展弄死所有的中國高新技術企業、進而弄死中國的整個高新技術產業、從而達到讓中國政府和人民屈服、永遠屈從做美帝僕從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