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險資狂掃描175家上市公司 7大重口味下這31家最易被盯上

2021-01-04 和訊網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今年下半年,A股市場又現險資舉牌熱。一方面,險資在不斷的舉牌上市公司,另一方面,險資其實也在加快調研。東方財富(300059,股吧)Choice數據顯示,11月1日-25日期間共有175家上市公司受到險資調研,其中有25家更是受到了險資扎堆調研。火山財富記者對此梳理之後,市場上關注度最高的寶能系、恆大系和安邦系的調研路徑也浮出水面。

險資仍有較大加倉空間

  11月25日,由《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舉行的「2016中國基金業高峰論壇」上,匯添富基金副總經理袁建軍就針對近期的險資舉牌熱談到,由於險資的保費逐步增長,在利率下行傳統產品收益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不得不加大權益市場的投資。目前的險資舉牌可能還只是預熱,未來的險資舉牌將會更多。

  事實確實如此,保險資金舉牌已成為今年股市一大特點,尤其是在今年下半年。廣發證券(000776,股吧)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以來,險資「舉牌」的規模再度出現明顯的擴張。截至目前,今年下半年險資舉牌規模累計逾310億元。

  不過,火山財富記者注意到,雖然險資舉牌不斷,權益類資產倉位也在逐漸增加,但是仍有較大加倉空間。根據保監會披露數據,截至三季度末,保險公司總資產規模達14.63萬億元,而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權益類資產)僅1.82萬億元,佔比為14.25%。但是根據保監會規定,保險公司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上限為上個季度末總資產的30%。

  廣發證券研報認為,三季末險資資產規模14.6萬億,權益資產配置比例僅為14.25%,遠低於上限的30%,未來若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上升至20%,將有望帶來近8400億元的增量資金。

險資三大系深愛成長股

  險資一邊在買買買的同時,其實一邊也在選選選。火山財富記者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整理發現,11月1日至25日期間,共有175家上市公司受到了險資(保險公司、保險資管、保險基金)的調研。

  保險公司中,以平安養老、中國人壽(601628,股吧)、中國平安(601318,股吧)和天安財產四家居多,均各自調研上市公司10家以上;其次是前海人壽、中融人壽、東吳人壽等7家險資也均調研了5家以上的上市公司,而關注度高的恆大人壽僅調研了3家上市公司。除此之外,QFII系保險公司也在暗中摸底A股上市公司,如富邦人壽、三商美邦人壽等,尤其是富邦人壽,共計有9次調研,其中比亞迪(002594,股吧)和利亞德(300296,股吧)均被調研了兩次。

  保險資產公司中,以人壽資產見長,調研數量高達25家,其次是人保資產和合眾資產,平均15家。不過,近期因二次舉牌中國建築(601668,股吧)而頗受關注的安邦資產在11月僅調研了3家上市公司。

  保險基金公司中,以國壽安保基金調研最多,達16家。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公募產品的保險系基金公司有3家,除了前述者之外,還有平安大華基金和太平基金,而且調研數量也不少,分別有11家和9家。

  這麼多的保險機構中,最受市場投資者關注的還是寶能系、恆大系和安邦系。三者當中,以寶能系的前海人壽「出勤率」最高,11月1日-25日期間共調研了9家上市公司,以醫藥生物行業公司最多,達4家,其次是TMT行業;安邦系(安邦保險和安邦資產)共計調研4家公司,以TMT行業居多;恆大系(恆大人壽和恆大金融)調研了5家公司,行業分布則比較分散,但是其調研個股平均漲幅居三者第一。就總體來看,三大系基本在中小創公司中調研,這也說明成長性公司更受這三大系的關注。

險資扎堆調研25家公司

  調研雖只是投資決策前端環節,不能完全反映機構最後的真正投資圖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構當前的投資心態和偏好等,尤其是扎堆調研更具說服力,險資亦是如此。火山財富記者梳理了發現,在11月1日至25日期間,有25家上市公司被3家以及上的險資機構調研,其中萬達院線(002739,股吧)險資扎堆最為集中,多達16家,包括前海人壽、安邦資產、中融人壽等一些舉牌大戶。其次是中穎電子(300327,股吧)、信維通信(300136,股吧)和華斯股份(002494,股吧),均各受到7家險資機構調研,而以嶺藥業(002603,股吧)、三環集團(300408,股吧)和利亞德等也各有5家險資機構去調研。不過,引起記者注意的是,2家ST股也受到了險資調研,分別是*ST易橋和*ST煤氣,而*ST易橋前三季度淨利潤1741萬元,具有摘帽預期。

  總的看來,這些被扎堆調研的上市公司電子行業最多,共6家,另外還有醫藥生物、傳媒、家用電器、機械設備等行業。區間漲幅中,田中精機(300461,股吧)(24.35%)、新元科技(300472,股吧)(17.06%)、鞍鋼股份(000898,股吧)(13.69%)和京東方A(12.55%)居前,漲幅均在10%以上。

  茫茫股海,這些被險資調研的標的會是其「心頭好」嗎?廣發證券根據對已舉牌的上市公司分析後發現,行業特徵上,偏好地產、金融、食品飲料等傳統板塊;股權特徵上,表現為股權分散、高分紅(超過40%)、中等市值(50-500億)、財務特徵上,表現為現金流充沛(經營現金流佔收入比超過10%)、高ROE(超過8%)、低估值(6倍以下)。

  火山財富記者根據上述指標,粗略篩選後11月以來被險資調研的上市公司中有31家基本符合指標選項。

投資有風險,獨立判斷很重要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買賣依據,入市風險自擔。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

(責任編輯:鄧益偉 HN006)

相關焦點

  • 險資年內調研810股 偏好科技及大消費
    走勢上,逾六成獲險資調研的公司跑贏大市。從行業來看,電子、醫藥生物最受關注;整體上,科技股和大消行業較受險資青睞。險資年內調研810股逾六成跑贏大市2020年,A股市場在結構性行情中迎來了一波振蕩上漲行情,個股表現冰火兩重天。有基於此,各大機構紛紛加大調研力度。
  • 4月險資調研上百家A股公司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薛瑾 數據顯示,4月份有73家保險公司及保險資管公司通過視頻會議或網絡會議等形式,對106家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雲調研」,調研次數共計388次,均較3月明顯增加。Wind數據顯示,4月份有73家保險公司或保險資管公司參與A股上市公司調研共計388次;此前3月,60家保險公司或保險資管公司參與A股上市公司調研共計234次。從險資調研次數來看,4月比3月增長了六成以上。 從各家險企調研情況來看,國壽養老、長江養老和平安養老承包了前三名,調研次數分別為45次、33次和28次。
  • 140家險企償付能力掃描:收入、利潤分化 50家險企處於虧損狀態
    業績方面,強者恆強的市場邏輯並沒有發生變化,非上市險企的保費收入、利潤分化明顯,華夏人壽、泰康人壽保費收入突破千億,但也有近30家企業年度保費收入尚不足百億;而在大型險企佔據利潤大頭的同時,亦有25家壽險公司和財險公司尚在虧損之中。
  • 險資上半年密集舉牌!百年人壽「突襲」顧家家居,大險資偏愛港股藍籌
    險資密集舉牌「模式」開啟主力險資瞄準港股「大藍籌」數據顯示,當前的險資舉牌潮標的偏向A+H兩地上市股中的港股。進一步梳理來看,險資年內15次舉牌上市公司中,共涉及9家上市公司。險資連連舉牌兩地上市公司H股,其取巧之處在於能夠實現以「小資金撬動大槓桿」。一般而言,投資者買入H股股份達流通股的5%就構成舉牌,A股則為總股本的5%。由於多家被險資舉牌公司其H股股份遠低於A股股份,險資舉牌會來得更加「容易」。如贛鋒鋰業,公司於2月24日獲太保集團買入240.52萬股H股股份。
  • 重磅利好,險資入市要加速?330家公司四季度以來獲保險公司密集調研
    對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的45%,鼓勵保險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工程建設,更好發揮支持實體經濟作用。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餘額為207061.86億元,較年初增長11.76%。
  • 險資重倉!家居龍頭手握超千億資產,站上雙11 C位
    報告顯示,2020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5.27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7.30億元,扣非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1.61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20.85億元。 紅星美凱龍繼續執行核心城市自持物業疊加輕資產模式擴張,確保大多數自營商場在一線城市及二線城市,尤其是直轄市核心區域的布局。
  • 險資年內19次舉牌A、H股上市公司創近三年紀錄 青睞金融、地產企業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官網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9月23日,險資共19次舉牌A、H股上市公司,已經遠超2019年(8次)、2018年(10次)、2017年(7次)的舉牌次數。而且,今年險資舉牌的資金來源多為自有資金或分紅險、傳統壽險等帳戶資金,前幾年曾備受資本市場詬病的萬能險已不再是險資舉牌的主要「彈藥」。
  • 年內31家券商斥資138億元參與53家上市公司定增 認購金額高達137...
    截至《證券日報》記者發稿,今年以來,有31家券商及券商資管子公司(以下簡稱「券商」)參與了53家上市公司定增,認購金額高達137.86億元。同時,上市券商融資需求迫切,定增計劃頻出,也引發同行們的高度關注。截至目前,年內已有6家券商的定增實施完畢,其中,第一創業、中原證券、國信證券的定增配售名單中均出現了券商的身影,共吸引8家券商合計使用33.45億元通過定增「入股」。
  • 國務院放萬億大招 險資瞄準哪裡?
    今年前10個月,險資實現投資收益共計8656.93億元,平均收益率達4.32%。在今年險資配置的各類資產中,險資對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收益率為9.05%,位列險資各大類資產投資收益率之首;股票投資收益率為8.74%,位列第二。這兩類投資合計實現投資收益2374億元。雖然險資在權益市場收穫頗豐,但是相比其十多萬億的總規模來說,股票市場的配置仍然是九牛一毛。
  • 險資口味有變!調研行蹤顯示 這隻創業板白馬股最熱門 醫藥醫療股...
    來源:東方財富網市場企穩,保險機構調研熱度大增!4月,73家保險機構對106家A股公司進行了「雲調研」,調研次數共計388次,較3月大幅增加。醫療醫藥相關個股出現頻次和排名均較3月出現明顯提高。邁瑞醫療成為險資關注度排名第一的「明星」。製藥公司貝達藥業、天宇股份、仙琚製藥、美諾華、普洛藥業、東誠藥業、靈康藥業等,醫療健康信息化公司衛寧健康,生物科技公司博雅生物、健帆生物、貝瑞基因等,醫療器械公司三鑫醫療、理邦儀器等均榜上有名。
  • 2020年險資調研路徑曝光!這兩隻股票被國壽、人保同時盯上 邁瑞...
    縱觀2020年險企整個調研頻率來看,醫療保健設備行業的邁瑞醫療超越海康威視成為險資最為青睞的公司,其共計被調研73 次;海康威視、德賽西威熱度也頗高,分別被險資調研67次、41次。
  • 非上市險企淨利潤大排名:24家壽險公司虧近33億元,投資財險公司竟...
    截至8月3日中午,已經有71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以及66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披露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反映出疫情陰影之下,真實的中小險企的生存現狀。財產險71家非上市財險公司累計淨利潤50.74億元,其中20家虧損合計10.91億元截至8月3日上午,除平安財險、人保財險、太保產險等7家上市財險公司以及8家非上市險企之外,其餘71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均已經發布2020年前兩個季度的償付能力報告。
  • 險資增持最多的股票竟然是它!還對這些股票感興趣(名單)
    摘要 【險資增持最多的股票竟然是它!還對這些股票感興趣(名單)】數據顯示,截至8月22日,在已披露的半年報的上市公司中,82家保險公司持有證券數量177隻,其中新進和增持股票36隻。增持的板塊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醫藥製造業等。
  • 上市險企前11月保費增速收窄
    近日,A股五大上市保險公司披露了今年前11個月保費收入情況。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3270.46 億元,同比增長4.30%,較前10個月5.16%的增速有所收窄。11月單月,五大上市險企合計實現保費1334.70億元,環比下降3.45% ,同比下降8.07%。
  • 險資前8月股票投資收益率超8% 遠超其他大類資產配置
    由於險資股票投資向來重倉配置金融地產股,而今年前8月金融地產股走勢稍弱,對險資投資收益有所拖累。儘管如此,在險資各大類資產配置中,股票投資收益最好。  近期多家險企看好A股投資價值,並稱將在四季度擇機加倉A股。比如,人保資產表示,我國經濟如預期持續改善,經濟復甦支撐A股維持相對景氣。愛心人壽資產管理部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今年下半年的權益市場仍然具有較好投資價值。
  • 銀保監會又放話,險資不得亂投房地產
    繼「三道紅線」、新一輪地產信託專項排查後,金融監管層又「亮劍」險資。11月13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一方面,銀保監會放開了險資財務性股權投資的行業限制;但另一方面,也列出負面清單,為投資標的劃出紅線。
  • 比特大陸內鬥,營業執照被搶;雷軍喜提第4家上市公司;微軟等31家...
    雷軍迎來了繼金山軟體、小米集團、金山辦公後的第4家上市公司。vivo 發布「政企專用手機」G1,幫助老闆監督你的上班行為5 月 7 日,vivo 發布了首款 G 系列政企 5G 商務辦公手機 vivo G1,面向政府和企業工作人員。特殊之處在於搭載雙域系統,可以將工作和個人生活隔離成兩個操作空間,且支持行業定製。
  • 寶能系舉牌A股市場8家公司 資金多來自萬能險
    近日證監會主席劉士餘的講話,使得在資本市場上不斷「買買買」的姚老闆,站在了聚光燈下。  據新京報記者統計,「寶能系」在A股市場上舉牌的上市公司有8家,包括萬科A、南玻A、格力電器等。  2015年3月,前海人壽開始小規模買賣韶能股份,同年7月,開始大舉買入,7月買入5405萬股,交易價格在6.4-9.14元/股之間;次月,又買入了1.08億股,價格區間在8.05-11.4元之間。都是通過旗下產品海利年年購入,其通過二級市場買了韶能股份15%股份。
  • 給險資鬆綁,是一個充滿想像的黃金大門
    保險公司是國內資本市場第二大長期機構投資者,監管層給險資打開的門縫越來越大,卯足勁要給股市「輸血」。門縫是越開越大,險資卻一直扭扭捏捏不肯進場。那監管層為嘛還要一廂情願,不斷提高保險公司配置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上限呢?
  • ...三年後再度出擊,「爺爺」聯手「孫子」,一同設保險資管公司
    劉益謙旗下的「準上市險企」國華人壽再放大招。天茂集團於12月11日晚間公告,該公司持股51%的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擬與公司第一大股東——新理益集團共同發起設立國華興益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籌)。此前,天茂集團正推進吸收合併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交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