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孩子由於缺乏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經驗,在離開父母獨自面對陌生人時,會產生焦慮。但是隨著交往次數的增加這種焦慮會慢慢降低,最終陌生人會變成「熟人」。如果孩子長時間反覆出現迴避行為和焦慮情緒這種情況,我們就要留心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懼症的嫌疑了!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孩子害怕見到生人,甚至與熟人談話也會緊張到臉紅。不願意到人多的地方去,不敢抬頭看人、害羞、不願意多說話。這些孩子常被家長誤認為是老實、聽話,其實孩子的心理已經出現了自卑等問題,而社交恐懼症就是孩子自卑的外在表現!
其實孩子社交恐懼症的根源來自於媽媽!這些孩子在生活中經常會受到媽媽的批評:或許是因為自己的一個小過錯;或許只是因為媽媽情緒不好!總之孩子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恐懼和焦慮當中,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該做什麼、做什麼事對的。他們會從媽媽的行為之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自己總是做錯事,很笨、很無能,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這些孩子長大後會不同程度的有社交恐懼傾向,無法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嚴重者會變得內向、消極、悲觀,從而患上社交恐懼症。
那麼該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避免孩子患上社交恐懼症呢?
首先,要關心孩子的感受並且幫助他!當孩子遇到熟人無視他人打招呼時,我們應該考慮孩子的感受,不能強迫孩子去打招呼!我們可以代替孩子回答,指導、幫助孩子自然地進入談話角色,儘量讓孩子自己開口說話。
其次,在家中和孩子多做些角色扮演遊戲,幫助孩子練習社交技巧!因為家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在家裡孩子可以無拘無束,所以在家的時候媽媽可以和孩子多玩些角色扮演的遊戲。可以讓孩子做老師,你來提出問題讓孩子回答。要多鼓勵孩子回答問題!
最後,讓孩子有學習社交的機會!媽媽可以給孩子一些學習社交的機會,帶著孩子出門和其他媽媽打招呼,在商店買東西時和售貨員交流,走親訪友等都是孩子學習的機會。
交往技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後天學來的。媽媽不但要為孩子樹立榜樣,還要教會孩子交往技能;有了學習的榜樣,慢慢地孩子就學會與人交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