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些經歷嗎?
朋友聚會的時候,大家都在侃侃而談,而你總在埋頭苦吃;
一看到電話和微信來了,第一反應就是煩躁和焦慮;
走在路上生怕遇見認識的人,遇到了也想假裝沒看見,不想打招呼;
害怕麻煩別人,遇到需要別人幫助的事情總是開不了口;
跟一群不熟悉的人待在一起比打一架更累……
大家在害怕什麼,恐懼什麼?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又稱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屬於恐懼性神經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的精神疾病。一旦發現自己被別人注意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故迴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
看看你們中了幾條!
1、討厭在人群中作任何形式的自我介紹
2、 手機不離手,別人以為你愛玩手機,其實是怕尷尬
3、發簡訊能解決的事情,絕不打電話
4、老遠看見認識的人不知該打招呼還是繞道走
5、 跟別人講話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
6、手機常年靜音,接電話全靠緣分
7、打電話叫外賣也害怕,需要多次練習幾次才敢撥通
8、踏進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店鋪,簡直就是難如登天
9、不管寫什麼東西,只要有人在看,就會緊張
10、朋友的朋友單獨相處,場面異常尷尬
11、網絡上口若懸河現實中呆若木雞
12、每次都會後悔自己為什麼這麼緊張
社交恐懼症≠內向
社交恐懼症與內向是不一樣的。
內向是一種相對於外向的人格類型,內向外向並沒有好壞之分。內向的朋友只是表達訴求並不強烈,但是當需要表達與交際時是能夠自由地表達的。
而社恐恰恰相反,社恐者是有強烈的表達欲望,但是由於個人的擔心、自卑等原因不敢表達,而處於害怕、焦慮的狀態。很多人誤認為社恐即內向,但實際二者是不等的概念。內向並不會構成心理問題和障礙,但社恐將會對人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
為什麼會有社交恐懼症?
生理原因
據研究發現患有社恐的患者有5羥色胺功能和多巴胺功能失調,以及生理缺陷如口吃、殘疾的問題。而因為身高、體重等原因導致的心理容易出現社交焦慮、恐懼和迴避行為。
社會原因
社恐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家庭教育、成長經歷也會給孩子帶來社交恐懼症。例如家長的過度保護,孩子一出來社會就感到害怕。
心理原因
社恐患者會有個人認知偏差,無法客觀的認識自己。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總是產生消極的想法, 所以在與人相處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儘量避免人際交流,久而久之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導致的不自信。
案例1:西班牙,有一個女子為了避免和別人(包括自己的丈夫孩子)社交,從而「裝瞎」28年;
案例2:日本京都的一位45歲的女子,在家中「宅」了將近二十年,才出來工作,由於小的時候被排擠。
不管你是因為內向害羞、不習慣大家的社交方式還是患有社交恐懼症,都要學會克服恐懼,融入這個社會。如果你不知如何調整,不妨從以下四點開始做起:
1.適當地自我放鬆
社交恐懼症患者,當恐懼來臨的時候會出現心跳加速、語速變得越來越快,聲音越來越小聲。不要逼迫自己,深呼吸緩解恐懼帶來的緊張。學會調整自己的呼吸,學會慢呼吸,幫助你保持冷靜。
2.接納自己,信任自己
社交恐懼在某種程度是對於自己的不自信,過於放大自己的缺點忽略了自己與眾不同的優點。那麼從現在開始,學會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停止對自己的挑剔,每天說出自己兩個優點,直面自己的缺點,不畏懼不逃避。你是獨一無二的,自己都不接受自己,又怎麼期盼別人接受自己呢?
3.尋求專業人士進行諮詢與治療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一般通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其他替代性治療進行。心理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式,根據患者的個性化特徵,可選用精神分析、行為療法(暴露療法、系統脫敏)、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放鬆訓練等方法。
4.不要刻意迎合
不要刻意去迎合別人,刻意去迎合是在壓抑自身的情緒,讓對方看不見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的壓力,變得更為恐懼。
社交恐懼症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不去及時的調整自己的狀態
外面的世界很美好,不要把自己關在鳥籠裡
接受自己,擁抱社會,總會有陽光傾灑在你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