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大學作為全球商業案例教學領導者,長期追蹤觀察全球最新商業實踐。其中,教育行業是嘉賓大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郝景芳,第74屆「科幻雨果獎」得主,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碩士、經濟學博士,曾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宏觀經濟學家、現為童行學院創始人。作為嘉賓大學「嘉賓派」第七季新學員,郝景芳認為嘉賓大學是一家覆蓋了諸多新興行業領域優秀創新公司的訪學平臺。
郝景芳說道:「我很想通過這次訪學了解現下在很多新興行業領域成長的新公司,學習它們的企業組織架構、市場運營模式、快速成長且不按套路出牌。」
以下,enjoy~
11月,一條「家長怒退家長群」的新聞刷爆各大網站朋友圈。這位家長稱,孩子教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經常在群裡打著「為了孩子教育」的旗號讓家長幹這幹那。一時之間,「家長群」變「壓力群」引起了眾多家長的共鳴。
這場暗流的爆發也從側面反映出,國家多次出臺的K12教育(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階段的減負政策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所謂的「減負」只是原有的壓力被教師轉移到了家長的身上,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同樣,鄧小平曾說過:「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為何要抓娃娃?因為孩子在早期啟蒙階段的學習、認知、感知等綜合能力最強,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和國家未來的發展。所以素質教育一直是家長和國家非常重視的一個行業領域。
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從2020年中國教育行業機構分布情況來看,K12佔比達到25.8%,素質教育和語言培訓分別佔比23.3%和20.5%,所以素質教育僅次於K12教育,這一數據也表現出素質教育市場規模同比其他教育類型的優越性。
1、讓通識教育打破應試教育
郝景芳是在吉林從一所小學趕去機場的路上接受了嘉賓大學的採訪。
就在當天上午,郝景芳參觀走訪了她們在吉林支教的一所學校。這是一所典型的東北農村學校,郝景芳在走訪的過程中向校長詢問:「這些學生學習情況怎麼樣?」
校長的回覆是:「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完全沒有動力,不想學習也不知道為什麼學習,只有個別孩子學得好。甚至有在小學就放棄學習,這部分孩子覺得學習學不懂,沒意思。」
郝景芳告訴嘉賓大學的記者:「這種現象其實很普遍。但是我今天上午給他們上了一堂課,和孩子們探討了一些宇宙相關、生物進化的問題。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每個人都很專注,積極舉手發言。」所以實際上,如果課程本身的內容是孩子感興趣的,用孩子能夠理解並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呈現,這些知識能不能給他們提供未來職業和工作發展的多種可能?
考試是選拔人才的主渠道,所以中國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在整個教育行業根深蒂固,很大的弊端是在某些層面遏制了青少年的個性與創造潛能的發揮。郝景芳提到:「現在很多大學生、甚至是成年人都不太清楚自己的職業規劃與未來方向,這都是長期應試教育造成的直接負面結果。」
這一點也是郝景芳基於通識教育創辦童行學院的核心原因。郝景芳認為,僅僅依靠公立學校的學習,完全不能適應我們的創新時代,也不能適應未來的科技與文化發展。而通識教育關注的是「成人」,而非直接「成才」。可以幫助孩子打開視野,讓他們有更多知識上的補充,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創造力等。
從物理科研跨界到宏觀經濟學,從科幻作家跨界到兒童教育企業創始人,郝景芳一直在打破邊界,不斷跨界破圈創造諸多不可能。2020年以前,郝景芳是順利且成功的。
但是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郝景芳卻遭遇了一場「事業危機」。郝景芳說道:「我是那種特別堅持自我的人,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會被輕易改變,不撞南牆不死心。」
2、「事業危機」尋求破局
2020年上半年,傾盡全力投入產品研發的童行學院,因為現金流周轉不開的原因險些「倒下」。
童行學院專注3-12歲兒童通識啟蒙,課程內容覆蓋科學、人文、藝術、社會四大學習領域,並有線上、線下雙線運營,郝景芳想要通過科學系統、趣味有效的探索型課程,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進而培養具有創造力思維的未來人才,這是郝景芳傾資堅持做產品研發的初心。
不幸的是,由於童行學院此前兩輪融資的錢全都投入到研發中去,從2020年2月到9月,童行學院每月支出中,人力成本、課程和文創盒子生產成本、辦公和培訓成本,加起來佔到了支出的八成以上,平均每個月花在市場投放上的費用只有0.8%。
而在人力支出方面,童行學院研發部門(教研、產品、自媒體)人力成本佔全公司四分之三,市場銷售部門人力成本只佔不到五分之一,但是郝景芳也沒有選擇裁員、產品下架。
這時,對於產品模型的商業路徑發展規劃,郝景芳和聯創吳希也出現了分歧。吳希認為教育平臺的模式未來發展更好,郝景芳堅持做自研發,認為研發才是童行學院的護城河。
研發成本過高、現金流不足、商業模式的分歧......這些無形的壓力仿佛都籠罩在郝景芳的身上。郝景芳開始了自省與總結,並坦言這是由於自己過於理想化、不夠商業化的直接結果。
但是她也非常清楚童行學院的教育理念傳播與企業發展路徑該怎麼走。並說道:「雖然教研體系搭建和經營管理都落在了我身上,但是在戰略和方向上我還是堅持不變。」
3、從「教育摺疊」看破解之道
戰略方向不變,那要變什麼才能打好「翻身仗」?
郝景芳在曾獲「科幻雨果獎」的中短篇小說《北京摺疊》中講述過北京在未來按照社會階層被分成三個空間,以垃圾工老刀為上帝視角,為了讓自己的養女可以接受教育冒著生命危險穿梭在三個空間為人送信。而這三個空間也分別隱喻了上流、中產和底層三個階層。
其實對於教育行業,也不乏可以「摺疊」的三個空間:孩子家庭、資本市場、教育機構。
隨著國民收入和家長消費觀念的提升、二胎政策的發布、教育優惠政策不斷推新等方面密不可分,孩子與教育的關係就是相伴相生。
郝景芳說道:「新一代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思想眼界普遍高於上一代,上一代父母可能會將孩子完全託付給學校,新一代的父母會衡量學校教的怎麼樣,學校教的不夠,我還得自己出馬,得比學校教得好。在這種心態下,這代父母對早期教育會有更強的期待,也更願意去為孩子做教育投資。」
這就是孩子家庭這一「空間」的「摺疊」契機。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國內教育市場本該是源源不斷的「糧倉」。但是根據多鯨教育研究院數據,2016-2019年教育行業投融資事件數量持續下滑,2019年投融資數量為310起,同比下降近32%,為近四年新低。
這是資本市場的「摺疊」邊界:教育行業紅利多,但是投資人卻不怎麼願意下場。
從2020年上半年的一級市場教育投融資態勢來看,半年時間內國內公開披露的投融資事件125起,跌至近5年冰點。雖然疫情是資本對教育市場謹慎投資的一大原因,但並不是主要原因。顯然,從2016年起,中國教育行業的投融資就已經慎之又慎了。
但是細分來看,從下圖可知,素質教育賽道投融資數量多達115起(佔比37%),遠超K12賽道,成為行業最關注賽道。所以在謹慎的教育市場投資中,資本對素質教育的投資更為青睞。
此外,2019年教育行業投融資依然多發生在早期階段,其中A輪及以前投融資數量為205起(佔比66%),B輪至E輪融資數量為63起(佔比20%),所以教育企業中素質教育的創業熱正當時。
因此,教育機構的「摺疊」開始了,而素質教育企業是這次摺疊的「突圍軍」。
郝景芳的童行學院正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員,在素質教育市場,格局還未徹底分化,也沒有出現聚焦頭部的標杆型企業,郝景芳開始剖析自己現有的優勢和再次破圈的機會。
基於戰略方向不會更改,郝景芳迅速決定改變商業模式和運營策略,盤活現有的企業資源與經營模式,讓現金流活躍起來,自力更生。
一方面,童行學院基於微信公眾號進行多方面運營拓展。童行學院近三年一直在做微信公眾號的文章輸出與粉絲深度運營,所以對於用戶需求,郝景芳有清晰的認知,在爆款文章的課程轉化上,也已經遊刃有餘。郝景芳以「眾籌營銷」為核心,新產品推廣為切入點,在活躍現金流的同時又穩定了軍心,一舉兩得。
另一方面,郝景芳關掉了線下運營店,只專注在線上運營。郝景芳說道:「如果資源非常豐富的話,我還挺想繼續走線上線下這條路,相輔相成。」但是結合現狀,郝景芳在商業模式上選擇了押注「產品研發+課程營銷」雙線並進,繼續前行。
童行學院也因此徹底「轉危為安」,2020年11月支出190萬,但收入達300萬。基於自給自足的下一步,郝景芳會在做好產品研發的基礎上,發力品牌推廣,堅持初心去做教育理念傳播。素質教育之路前行不易,郝景芳的教育理念和運營之道值得期待。郝景芳說道:「我不害怕失敗,在這個過程中我就沒有放棄這個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