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各個網際網路企業的第二季度財報都出爐了,有的慶祝有的哀嘆,上周拼多多今年Q2的財報也如期而至。從財報數據上看,雖然拼多多仍然在虧損,但整體虧損在收窄,而且活躍買家數上漲了5000多萬,這應該是個不錯的成果。
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GMV和購買力這些重要指標都在放緩,而且還是在618重磅活動推出的情況下,這些關鍵指標卻依然停滯不前。上周五收盤時甚至股價大跌13.52%,一夜蒸發1000億,和第一季度呈現鮮明的對比。
現在談到拼多多,比起前兩年的一股腦批判,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嘗試使用拼多多了,沒有什麼原因,就是因為它夠便宜。
「大件上京東買,小件就去拼多多」
「如果是不考慮質量的小東西,比如晾衣架和捲紙,為什麼不選更便宜的拼多多?」
「今年尤其窮,只能嘗試下拼多多,沒想到還真香了!」
今年因為疫情情況下,很多用戶錢包縮水,讓原本不想接觸拼多多的買家也開始嘗試使用拼多多了,所以第一季度的拼多多有如一匹黑馬,市值大幅增長,股價從30美元瘋漲到98.96美元,一度逼近1200億美元大關。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拼多多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6.83億,比京東和淘寶的活躍用戶總和還多,那個「3億人都在用的APP」廣告語早就可以更新,這下真的要「全民拼多多」了。
不過這些增長的數據卻並不像表面上那樣輝煌。根據拼多多本來的預想,這些新增的用戶應該是由百億補貼帶來的,但是新季度財報上關於客單價這一欄並沒有明顯增加。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之前的蘋果手機超低價,還是後來的碰瓷特斯拉,全都沒啥用處。
去年618前夕,拼多多上線了「百億補貼」,如今一年過去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平臺印象依舊土low,錢倒是花了不少,拼多多至今依然在虧損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百億補貼這個大缺口。
而且從拼多多今年前兩季度的表現來看,似乎意識到了一些東西,有錢也不敢使勁補貼了,力度明顯下降了很多。
與以往補貼高於收入的情況相比,拼多多也開始收緊補貼——今年Q1的銷售和營銷費用65.41億元,Q2大概是91.36億元,明顯比去年同期低很多。拼多多打算用減少補貼的辦法,來找到扭轉赤字的辦法,而第二季度大幅度收窄虧損幅度,就是因為百億補貼力度減少了。
補貼力度減少才能做到虧損收窄,那平臺增加的這些活躍用戶幾乎沒有任何盈利作用,這是拼多多目前煩惱的點。
所以就算拼多多的用戶池子增加了,但是拼多多的低價標籤還是沒有撕掉,想要盈利,就必須讓GMV或者客單價再上一層樓,否則用戶池子再大,拼多多也很難賺錢。
比起帳面上的一片大好,很多投資者對拼多多的發展態勢表示擔憂,因為拼多多在今年第一、第二季度的數據表現實在有點讓人懷疑。
雪球大V梁宏提到,京東和阿里在第一季度表現都一般,用戶增長上,阿里甚至只有0,但是拼多多卻瘋漲到99%。第二季度是經濟復甦期,阿里和京東順勢趕上,分別到了20%和30%,這符合經濟發展預期,但是拼多多卻倒退到了48%。
這難道是第一季度的泡沫嗎?第一季度的數據太過亮眼,原本第二季度經濟大環境更加良好,還承載著618這個大促節點,結果拼多多反倒走了下坡路,這些數據都讓人看不懂。
在這個問題上,有可能反映的是,拼多多的用戶增長已經觸達天花板,第一季度在疫情情況下屬於催化增長,而第二季度的用戶已經反應過來,該留存的留存,流失的流失。所以在用戶購買力上漲的第二季度,拼多多失去了原本應該飛速發展的優勢。
另一方面對於拼多多之前只關注GMV這一方面的數據,從而財報有注水嫌疑,一旦有大客單的訂單取消,自然會有GMV大幅度縮水的現象產生。
是注水財報還是第一季度泡沫化增長的報復性下跌?拼多多目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之前說到拼多多,除了9塊9包郵,那就再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了,那些魔性的「砍價連結」更是讓人煩不勝煩。但是自從百億補貼上線以後,拼多多又只和補貼劃等號,似乎除了補貼商品,平臺裡就沒有有價值的東西了。
現在補貼不管用,甚至燒錢燒得心慌,只能暫時收窄補貼力度,況且長期打補貼牌,只會讓平臺被拖垮。平臺「假貨」印象太過深刻,可能還是要學一下當年淘寶的策略,不能只是關注高端大品牌,強行蹭流量,這樣也只會讓買家認為,這些拼多多出來的大品牌都是假貨。
另外,拼多多的產品結構太過單一,依舊在賣貨上掙扎,一旦這條路走不通,那將是致命的。相比阿里和京東的多渠道發展,賣貨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從物流到金融支付,再到線下的盒馬生鮮,以電商為中心已經形成了一個「網」,所以在這個生態圈內,用戶的忠誠度相對較高。
而拼多多不同,如果有一樣東西買得不順心,那下一步就面臨被用戶拋棄。
根據新一季度財報會議上,拼多多方面也表示,下半年會在農產品、供應鏈加強投資,如果還是以現狀發展的話,拼多多可能永遠都不能達到盈利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