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廬康園殘疾人之家,小喻正在包裝圍巾。一會兒工夫,一堆雜亂的圍巾被疊得方方正正。小喻患有精神二級殘疾,包裝圍巾是他每天的工作,月工資能達到1000元左右。「很好的,我喜歡。」隻言片語體現出小喻對眼下生活狀態的滿意。
一直以來,我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精準務實做好殘疾人工作。5654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自2016年起全面實施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四年累計發放「兩項補貼」12829.06萬元;持續開展困難殘疾人危舊房改造、困難殘疾人臨時救助、殘疾人住院醫療及大病補充保險等工作;2019年實現我縣持證殘疾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最低檔和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兜底保障。目前,我縣持證殘疾人13907人,至9月底,殘疾人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99.96%。在走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他們沒有「掉隊」。
穩就業是保民生的基礎,對殘疾人來說,更是獲取物質生活資料、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我縣出臺殘疾人就業創業補貼新政,落實各項促進殘疾人就業政策,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通過推進按比例就業、發展集中就業、鼓勵自主創業等形式,已幫助3200餘名殘疾人實現就業創業,全縣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殘疾人就業率達到93.43%。同時積極培育殘疾人就業基地,已建立省級殘疾人種養殖業示範基地2個、市級殘疾人種養殖業示範基地8個、縣級殘疾人電商創業就業孵化基地1個,2020年輻射幫扶全省殘疾人就業38人。
「在家門口可以做康復治療,省去了我們來回杭州的費用,方便且有效。」殘疾兒童家長周先生說。今年5月,首家殘疾兒童康復機構——桐廬安養兒童康復指導中心開業,為0~6周歲患腦癱、自閉症、肢體障礙、視聽障礙等殘疾類別的兒童提供康復治療。
在「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目標下,我縣開展了系列殘疾人精準康復行動。實施「光明工程」,每年為上千名有需求的殘疾人提供助聽、助明、助行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培育社會康復機構,開展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建成基層殘疾人康復服務站28家、「殘疾人之家」21家,為486名重度殘疾人和精神、智力殘疾人提供託養、庇護等服務。我縣還率先在杭州地區實施精神殘疾人免費服藥政策,推進殘疾兒童、精神殘疾人和「三癱一截」等成年重度殘疾人納入基層責任醫生籤約服務,殘疾人基本輔助器具適配率達到100%,殘疾人基層醫生籤約服務率達到85%。截至目前,全縣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率達到99%。
「從門口到盲文閱覽區的這段路,建議鋪一條盲道。」「坡道起點位置與地面還有一點高差,輪椅的輪子會卡住。」最近,在縣城大街小巷,縣無障礙環境促進會會員正親身體驗新改建的無障礙環境設施並提出改進意見,協助改善殘疾人出行條件。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維護其基本權益的途徑之一。我縣連續三年推進省級無障礙社區創建,完成2個社區創建工作;五年來累計為803戶困難殘疾人家庭實施無障礙改造,資金達428萬元。
我縣還通過發展特殊教育、推進隨班就讀、開展送教上門等方式推進殘疾人教育工作,全縣三類障礙兒童少年學前入學率達96%、義務教育段達99.3%、高中段達97.8%;成立全省首家中國盲文圖書館桐廬縣支館。同時加強殘疾人普法宣傳,發揮殘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和殘聯信訪工作室作用,為殘疾人提供法律救助、信訪維權等服務。
圍繞「全國助殘日」「國際殘疾人日」「百姓日」等活動,我縣舉辦群眾性殘疾人文化體育活動,推進文化助殘「五個一」工程,縣殘疾人社區活動參與率逾78%;注重培養和選拔優秀殘疾人文藝、體育人才,湧現出剪紙大師章維勇、帕運冠軍鄭雄鷹、宋懋璗等為代表的優秀殘疾人,殘疾人群體得到社會尊重與認可。
此外,我縣將開闢殘疾人康復託養項目、探索建立輔助性就業產品配送基地、實施殘疾人微型康復站擴面工程、加強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同步推進省市縣關心關愛殘疾人民生實事項目,讓他們在接下來的小康路上依舊「不掉隊」。
(記者 金黃璐敏 通訊員 俞鋒/文 周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