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沙固沙戰嚴寒
張掖日報記者陳海 趙琳
12月3日,雪後初霽,金張掖大地分外妖嬈。臨澤北部荒漠區此起彼伏的沙丘上人頭攢動,熱火朝天,近500名工作人員冒著嚴寒,將「麥草格」覆在一座座沙丘上,為明年開春沙生植物梭梭生長建好「溫床」。
這是我市首次在冬季開展規模化防沙治沙工程。「冬季相對春季來說風沙小,工費低,利用冬季將『沙障』壓好,明年開春直接栽植梭梭、紅柳,可有效加快工程進度。」臨澤治沙林場場長楊向剛說。臨澤北部沙漠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南緣,與平川鎮和板橋鎮毗鄰,沙漠總面積約29萬畝,通過近幾年的治理,目前,已建成防風固沙林7萬畝、阻沙林帶30多公裡,封育荒漠植被82萬畝,向沙漠腹地推進18公裡,逐年增加的森林覆蓋率和荒漠地表結皮,使沙塵暴的強度和頻次明顯減弱,築起了北部生態安全屏障。
成效的背後,是無數勞動者艱辛的付出。「每年3月都在北部荒漠區壓設麥草沙障,開展『治沙播綠、改善生態』的防沙治沙『接力賽』。冬天施工還是第一次。儘管氣溫低,也很艱苦,但為了讓黃沙披『綠裝』,沙漠變『綠洲』,挨凍也值啊。」韓建琴肩上背著包,右手抱起一捆麥草麻利地鋪著「麥草格」。作為護林員的家屬,支持防沙治沙是她多年未變的信念。
秦彪是和韓建琴一起工作的治沙新手,他長期在外打工,趁著冬天停工的空閒,積極投身到防沙治沙一線。「趁著冬閒來這裡幹活,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為改善生態環境作貢獻,一舉兩得。」秦彪說。
每天天還沒亮,靜謐的沙漠便迎來「背包客」,他們不是旅行者,而是「壓沙人」,包裡背的不是行囊,而是飯缸。「進出沙漠不容易,路程遠,早上出門就得準備好食材,中午就在沙窩裡做頓飯吃,完了抓緊再幹,沙漠夜來得早,下午5點就得回去了。」帶領「治沙人」的申吉林說。每到午餐飯點,申吉林和同伴都會準備好簡單的午餐,然後吆喝一聲,呼喚大家來吃飯。「在沙漠裡能吃上熱呼飯,真得感謝申吉林,大家吃飽吃暖和了,再戰『沙子』。」韓建琴笑著說。
人進沙退,家園漸綠,奮戰在一線的「治沙人」功不可沒。據了解,我市臨澤、高臺、山丹3縣被列為全國規模化防沙治沙試點縣,目前,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已全面開工,各施工單位施工區域已全部完成現場劃定,並明確各施工地點、區域及建設任務,麥草、施工機械、務工人員等已陸續進場開始施工,懸掛宣傳橫幅65條、彩旗150多面。
至目前,完成麥草沙障7800畝,完成植樹穴開挖2200畝,建成沙區作業道路12公裡,換填土方1200立方米,項目施工進展有序。其中,臨澤縣試點項目總治理面積4.3萬畝,人工造林2.4萬畝(喬灌混交林1.76萬畝,沙區灌木林0.64萬畝,工程治沙(草方格沙障)1.89萬畝),修建沙區作業道路15公裡。項目建設地點分別是臨澤縣治沙林場沙區(北部荒漠沙區)、G30高速公路沿線和蓼泉南沙窩3個造林區域。臨澤縣治沙林場(北部荒漠沙區)項目建設主要以草方格沙障為治理模式的工程治沙1.89萬畝,修建沙區作業道路12.8公裡;蓼泉南沙窩項目營造以梭梭為主的沙區灌木林0.64萬畝,修建沙區作業道路2.2公裡;G30高速公路項目規劃區在G30高速公路的馬郡灘段、長莊段、明水河段3個區域營造喬灌混交林1.76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