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松果財經
當脫髮成了年輕人的日常苦惱,植髮經濟便水漲船高,大街小巷,線上線下,鋪天蓋地的都是關於植髮的廣告。
但是,你知道植髮有多貴嗎?目前市場上的植髮費用都是按取一個毛囊單位來計算,而一次植髮的數量大概在3000毛囊單位左右,那麼市面上一次植髮的價格最低也要3萬元,而大面積的植髮,動輒就要花掉幾十萬,相當於一套地方房的首付。
艾媒諮詢的輿情數據顯示,"植髮"關鍵詞網絡熱度始終保持在高位,平均指數在500以上。而中國的脫髮大軍已經突破兩億人群大關,植髮行業或將成為下一個新風口。
那麼,植髮經濟是一門好生意嗎?
顏值經濟加持,植髮市場火熱
當代年輕人,英年早禿是常事。快節奏的都市生活,996的高強度工作,禿頭正席捲著年輕人。夜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禿頭成了當代年輕人不能承受之輕。
頭髮濃密會很容易就會塑造一種氛圍感美感,顯得人精神氣十足,世界毛髮研究權威、耶魯大學教授庫爾特·斯坦恩在其著作《頭髮:一步趣味人類史》中這樣寫道:生長旺盛的頭髮會傳遞出身體健康、魅力十和性能力的信號。
而年輕人也為了挽救日益脫髮的自己費盡心血。根據阿里巴巴公布的《拯救脫髮趣味白皮書》顯示,在阿里旗下的零售平臺購買植髮、護髮產品的消費者中,90後以36%的佔比,即將趕超佔比38%%的80後。
可以說,植髮市場"生機蓬勃"。瞅準了時機,有不少企業已經進入這片寬闊的市場。有數據統計,目前國內在工商局註冊的植髮機構數量已達4.2萬家,而不少醫美機構為增加利潤也紛紛引入植髮項目。
資本市場也很看好這塊市場。早在2017年,"雍禾植髮"宣布獲得投資,融資金額在3億元左右,投後估值約在5億元;2018年初,"碧蓮盛植髮"獲得5億戰略控股投資;章光101集團更是在幾年時間內積累起10多億固定資產。
那麼,植髮經濟為什麼在近幾年內被炒得這麼火熱?筆者認為有以下理由。
1、 顏值經濟加持,植髮行業受益。有人戲稱這個時代是看臉的時代。在網絡上,"顏值即正義""看臉時代""三觀不敵五官"等熱詞頻繁出現,相應地,圍繞顏值的一系列消費市場正在迅速發展。
儘管受到疫情的短暫影響,醫美行業依然在今年獲得了大幅增長。根據國內領先的專業醫美平臺更美App發布的《2020醫美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增醫美機構5150家,醫美市場規模1975億元,佔比全球市場總規模的17%。
頭髮作為重要的顏值加分項,自然而然的包括在內,同時,醫美的火熱也間接帶動了植髮經濟的發展。
2、消費水平上升,男性成為消費主力軍。據相關臨床數據顯示,中國男性脫髮發病率高達21%,這表示中國每5名男性中便有1名患有不同程度的脫髮。而男性消費者也佔據了脫髮的主流地位,而且他們多從事IT、金融、網際網路等行業,尤其是"程序猿"和"設計屍",高薪使他們脫髮的同時也使他們具備了植髮的經濟實力。
不止有男性,女性也是後備軍。植髮用戶群體正在逐步擴大,女性用戶的植髮需求也在與日俱增。於男性相比,女性植髮多為藝術種植,包括種植眉毛、種植髮際線、種植美人尖等等,有助於推動植髮經濟進一步精細化發展。
3、 為了打開市場,植髮機構瘋狂營銷。在網際網路時代,花錢打廣告已經司空見慣了,但還是很少有行業像植髮行業一樣,做廣告做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在地鐵上隨處可見雍禾植髮的廣告。
畢竟,民營植髮機構的獲客來源主要依賴廣告營銷,民營植髮機構在營銷上的投入很高,除了牢牢佔據線下廣告外,線上營銷也成為了眾多機構的選擇。根據鈦媒體報導,植髮行業的綜合獲客成本平均在2000多元一個人。營銷費用大致佔比在30%到35%,有些小型機構還達到了60%。
憑藉瘋狂營銷打廣告,目前燒出了雍禾植髮、碧蓮盛、科發源、新生、瑞麗詩、中德植髮這6家大型連鎖醫院,這些植髮行業的頭部玩家可以佔據市場份額的35% 。
目前,植髮用戶年齡多在18—35歲,大學生植髮比例佔據年輕人群體的30%,呈現年輕化趨勢。看起來,植髮經濟欣欣向陽,但是實際上,植髮經濟卻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好。
盲目擴張,看人收費 植髮經濟走入「燒錢買客」死胡同
與火熱的市場現象不同,資本市場對於植髮經濟並不熱情。
植髮經濟的融資情況還停留在幾年前,2020已經過完,市場上被資本青睞的品牌卻寥寥無幾,這究竟是為何?一貫逐利的資本為什麼不看好植髮經濟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植髮經濟的痛點沒有解決,行業中存在很多亂象。
1、植髮機構盲目擴張,醫生資質不合格。在植髮行業,存在很多護士代替醫生的亂象。甚至有針對外行畢業生的上崗培訓,聲稱只要花費幾千元就能成為一個立刻上崗的植髮醫生,在患者頭上做實驗。
而想要培養一個專業的植髮人員,至少要連續半年從分離到種植全方位的實踐歷練。植髮機構急功近利,培訓時間段,植髮醫生招攬門檻低,還存在器械重複使用,器具生鏽等情況。
2、植髮行業不規範,存在看人收費的情況。"掉發只要一秒鐘,但是種植一根頭髮卻要花費幾十元。"植髮行業對於植髮的價格不透明,市場上也沒有形成一定的規範,對於不同的客戶,植髮機構收的價格都不一樣。2019年7月1日,新京報更是曝光了植髮行業的收費亂象,患者的消費水平決定植髮的費用。
3、市場初期混亂不堪,小機構佔據大部分市場。根據億歐大健康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的植髮機構大約分成四類,以雍禾植髮、碧蓮盛等為代表的大型連鎖機構佔比約35%;綜合類醫美機構佔比25%;信譽度最高的公立醫院植髮科僅佔10%;而剩下的30%全部被那些門檻低,運營靈活的小機構把持,小機構佔比和頭部機構一樣多,這很不利與行業的規範化發展。
4、 重營銷,植髮效果難以保障。艾瑞諮詢曾經分析過各類植髮機構的經營現狀,現在小型植髮機構多數重視營銷,打廣告成了它們常用的手段,但是植髮效果卻難以保證,以致於很多人看到"植髮"就覺得是在騙人,這很大的影響了植髮行業的口碑。
植髮行業表面火熱,但是也面領著諸多亂象,而這些痛點不妥善解決,很有可能波及植髮行業的發展。目前整個行業都處在野蠻生長的階段,也未出現獨角獸企業,各家植髮機構實力相差無二,資本也不敢貿然下注,否則很可能血本無歸。
市場規模突破百億,植髮經濟是不是一個好生意?
根據國家衛生部門公布數據,中國未來10年毛髮健康產業將以每年260%的速度增長。除了植髮,完整的毛髮生態鏈還有護髮、養發、固發、假髮、頭髮造型。相比於植髮市場的混亂,其他市場可以說是漸入佳境
巨頭出擊養發護法行業。根據《中國人頭皮健康白皮書》預計:到2020年年底,養發行業的市場滲透率達到20%,整個養發及相關產業規模有望超過400億元。廣闊的市場吸引了多數玩家,除了聯合利華、資生堂、寶潔、歐萊雅這些老玩家之外,同仁堂、雲南白藥等國名品牌也駛入此賽道。
假髮行業持續火熱。天眼查App數據顯示,我國共有近3.3萬家經營範圍含"假髮、發製品"。
在淘寶上,月銷售量2萬件以上的假髮墊、假劉海比比皆是。中國平均每2秒就能賣出一頂假髮,國內假髮產業年銷售額600億元,從業者超100萬人。
在不起眼的角落裡,假髮也在續寫自己的輝煌。對於脫髮,中國消費者更加偏愛保守治療,資本也更加偏愛這些市場,假髮、養發行業也是植髮經濟的強有力競爭者。
相比於其他頭髮經濟的來說,植髮見效快,安全性高,不疼卻沒有副作用,在消費升級的未來具有明顯優勢,那麼面臨這麼好的市場,植髮行業裡的公司怎麼樣才能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對於植髮行業來說,最強的競爭力就是植髮效果,這是公司的護城河,對於消費者來說,最怕的不是貴,而是看不到效果。
其實,植髮的原理並不複雜,植髮技術就是讓後枕部毛囊來"支援"脫髮區域,因為後枕部毛囊對雄性激素最不敏感,但對於很多民營植髮機構來說,它們只對消費者進行最簡單的技術操作,例如"無痕手術"中的FUE(提取毛囊單位)技術,但是脫髮不能一概而論,植髮機構需要儲備更多植髮技術,以應對更加複雜的情況。
未來,植髮經濟的發展空間廣闊,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我國植髮行業2016年的市場規模約為57億元,到2019年時已增長到約163億元,增幅約為186%,到今年年底,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元,我國脫髮人數已超2.5億,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髮。
對於植髮行業來說,市場足夠大,是門好生意,但真正的阻礙在於植髮經濟的行業亂象和令人堪憂的技術水平。未來,擁有技術壁壘和解決亂象能力的植髮公司才能夠成為行業頭部的公司,進而分得更大的行業蛋糕,兼具技術實力和管理能力的公司很可能成為植髮界的"新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