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點財經
國內正掀起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浪潮。
近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徵集意見稿)開啟了向社會徵求意見的階段,未來五年北京將建成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杆城市。而就在前不久,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中國賽區在上海拉開帷幕,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在會上「百花爭豔」、相互借鑑、共同促進,給眾多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
華為、阿里、浪潮等巨頭紛紛發力。而就在這個月,人們眼中那個專注PC的聯想,又悄無聲息地將智慧城市的觸角探到一個戰略位置——河北省的省會石家莊。
事實上,石家莊智慧城市建設早在多年前就開啟了徵程,今年1月,《石家莊市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0-2025)》正式出臺,「中國數字新城」呼之欲出。
聯想將智慧城市的目光瞄準石家莊,是其在今年推出「城市智慧魔方」後的第一個大動作。聯想官方稱,「這標誌著繼河北香河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之後,聯想智慧城市業務在河北開啟了第二步落子。」
此前,聯想智慧服務助力河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在廊坊香河落地。石家莊和香河都是河北省第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如此看,聯想已經在河北佔得先機。如果將鏡頭拉遠,放到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大格局中,可以看出聯想的戰略布局。
一年前,聯想已經在助力北京延慶建設國家首批「網際網路+」新能源智慧城市建設項目,至此在京津冀大方略中,已經有了3座城市。如果將鏡頭再拉遠,我們會看到,上海、湖北武漢、福建廈門、海南文昌、廣東廣州、四川眉山、廣東深圳……聯想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如一顆顆棋子,在國內整張棋盤上閃閃發亮,布滿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長江經濟帶。
而這些成績,聯想僅僅用了3年左右的時間。3年前,聯想智慧服務向智能化開啟轉型,在「智慧城市的戰場」上攻城拔寨,到現在已經坐擁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說躋身頭部行列。
智慧城市註定是一場遍布全國,甚至全球的大浪潮。如此之長的半徑,中國市場走了10多年仍沒有理清未來頭緒的「世紀工程」,聯想智慧服務何以構建起自己的獨特優勢,又何以在全國各地紮下根,進而形成一個聯想的智慧城市「群落」?
「十項全能」的「智慧」
「智慧城市」的力量究竟有多大?2020年,人們有了切身體會。
年初,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各地小區紛紛豎起擋板,阻擋不必要的通行,用紙和筆記錄車輛往返的軌跡。即便再短暫的外出,人們也要蒙上一幅口罩後,才能獲得安全感。
不過進入2月後,完成智能化改造的企業、城市,已經順暢地重構了日常生產管理模式:員工通過手機與企業提供的攝像頭,藉助無線網絡向系統後臺傳輸個人健康數據,經人工智慧分析處理以形成生產建議與防疫決策供企業管理者參考,城市間則通過一個小小的二維碼實現了疫情的防控和人員的正常流動。
僅用大約1個月的時間,企業、城市就形成了自主免疫力,重構了後疫情時代的生活方式,這就是「智慧」的力量。當然,在依靠「智慧」取得的成績面前,更大的挑戰亦擺在眼前,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1、城市是多領域、高複雜度的複合載體,提供產品與解決方案要具備極高的可塑性,滿足多樣化的訴求;
2、不同領域智慧化進程不統一,企業的技術能力,既要具備幫助產業完成從「0」到「1」量的提升,又要實現從「優秀」到「卓越」質的飛躍;
3、搭建項目框架後,還要有強大的負載能力,為不同領域提供海量的硬體設備、解決方案、後臺系統,甚至調試維護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務;
4、城市建設並非一蹴而就,不同建設項目需要在長期磨合中找到最理想的運行狀態,最終讓智慧得以穩定輸出。
挑戰的背後,往往意味著更多的機會。一旦企業能夠將產品與解決方案,與城市發展緊密結合,就能夠獲得商業回報,滲透的領域越多,獲得的回報越豐厚。
當然,並非所有的廠商都能有強大的技術與能力積累,「十項全能」型企業數量並不多。這要求在企業擁有終端、邊緣計算、雲計算、通信網絡,以及智能化解決方案等多方面實力,並以此構成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可以說,這是一場企業技術儲備與行業經驗的綜合考量。
不過對聯想而言,這正是優勢所在。智慧城市生態系統的各類要素,都已涵蓋在聯想集團提出的「端—邊—雲—網—智」技術架構中。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前不久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二十屆年會上表示,面對種種挑戰,科技是可以依賴的力量。「『端—邊—雲—網—智』形成智能化時代ICT的基礎架構,我們相信它必將為中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為中國經濟進一步復甦提供強大的支撐力量。」
事實上,過去幾年聯想一直在進行自身的智能化變革,在研究開發、供應鏈管理、生產製造、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等全價值鏈進行智能化再造,成為中國少數能夠統一利用幾乎所有智能化要素資產的公司。
基於「端—邊—雲—網—智」技術架構,聯想智慧服務建立了「A+B+C+D+E+I +5G +S」——A(AI)、B(Blockchain區塊鏈)、C(Could Computing雲計算)、D(Big Data大數據)、E(EdgeComputing邊緣計算)、I(IoT)、5G與S(Services服務)的全價值鏈技術儲備。聯想就是要實現「十項全能」。
眼下,這些技術儲備,悉數融入聯想超過100個標準化智慧解決方案庫,深入應用於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能源、智慧教育等多個領域,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於聯想而言,背靠如此豐富的資源,應對不同問題自然得心應手。
目前,這些能力全部集成到「城市智慧魔方」中,它封裝了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能力,能夠調度各類服務資源、賦能生態,成為聯想讓智慧城市變得更簡單的「殺手鐧」。「希望以城市智慧魔方為運營『內核』,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服務事業部總經理戴煒表示。
有溫度的「運營服務商」
「只要有一個成功案例,企業就能不斷獲得成功。」目前,該觀點很有市場。
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雖然地理空間不同,但城市管理的內涵——政務、醫療、教育、製造、交通、物流等核心要素基本一致,它們共同構成了城市運轉的體系。如果一座城市能夠完成如上元素的智能化改造,其中的成功經驗便可以推廣到更多城市。
換言之,有了一項案例後,成功自然水到渠成——論難度,複製比創新要小很多。不過事實果真如此嗎?還真不一定。這些年,「爛尾」的智慧城市項目並不罕見。
智慧建設能夠遍地開花,證明企業並不缺少技術能力,不過設備採購了,應用安裝了,平臺運轉起來了,項目還是「難逃劫數」。
由此可見,成功案例並非「文藝展示」,而是要切實融入城市與市民的日常生活,通過技術手段的潛移默化以產生價值,既為管理者提供發展決策,也為市民提供便利服務。「智慧城市不是一次性的交鑰匙工程,而是自主演化的。」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表示。
「我們一直在談,智慧城市的目的是什麼?是服務於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個人。」戴煒認為,各地建設智慧城市,目的是產業賦能,而非形式上的存在。只有理解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貼近用戶底層訴求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才更有價值。
| 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服務事業部總經理 戴煒
因此,在聯想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中,「交付」從來不是最終目的,維繫智慧平臺持續輸出價值,才是聯想所追求的最佳狀態。「聯想不僅僅做技術,更提供有溫度的服務,陪伴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完成城市智慧化的過程。」戴煒表示。
由於具備全價值鏈產品與解決方案,聯想能夠參與到城市的每個環節,解決不同領域的問題;因為長期提供各項服務,聯想智慧城市能夠滲透到產品與解決方案無法觸達的領域——頂層設計、部署實施、運維代運營等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
別人有的聯想都有,別人做不到的聯想能做到。技術厚度與服務廣度,決定著聯想距離用戶更近,成了「有溫度」的陪伴者。
從2014年參與制定「智慧延慶頂層設計」到2017年參與建設廈門「e政務」便民服務站,再到建設海南文昌智城與「廊坊香河綠色雲計算中心」,聯想參與過的每個項目都在平穩運轉,無一例外。「某些聯想全生命周期參與的項目,服務時間就達8~10年。」聯想的一名工程師這樣表示。
「我們現在不缺技術,關鍵是如何把智慧城市的形態特徵,通過技術和社會兩個層面做有機結合。」按照戴煒所言,聯想已經想好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聯想將成為新型智慧城市的運營服務商」。
致力於「一場馬拉松」
當然,依靠一座城市的底層革命,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還很有限。只依靠石家莊、香河、文昌、延慶的幾個一攬子項目,還不足以支撐聯想成為「新型智慧城市運營服務商」的宏大願景。
好在眼下,加速智慧化改造的並不止這幾個地區。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徵集意見稿)》已經發布,北京計劃建設全球新型智慧城市,不止延慶一區;石家莊之外,河北省還有16個市縣正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在《智慧海南總體方案(2020-2025)》整體規劃下,文昌也不再孤獨……
根據亞太經合組織(APEC)中國工商理事會、波士頓諮詢、字節跳動、巨量引擎聯合發布《數字城市主題報告》,截至2019年中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經超過700個。在各級政府推動下,智慧城市建設不斷走向成熟,成為智慧經濟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見,全國各地已經達成面向智能化升級的共同認知,訴求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城市升級不再只看中硬體,而是全面擁抱物聯網設備、信息化基礎設施,以及智能應用等多層次與多元化產品,涵蓋前期顧問、系統搭建與使用、後期運維等全流程服務時,企業是否能夠消化這些訴求?
「智慧城市不是由技術與設施應用帶來的假設與空想,而是讓每個人都能體驗到,像陽光、空氣、水一樣無處不在,改善日常生活品質的感受。」一旦智慧城市建設效果能按照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國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志廣描述的場景實現,姑且不提地方整體預算問題,能有多少企業能夠打包票說「我可以」?
可以肯定的是,建設智慧城市不是短跑,短期內強大的IT能力基礎能夠讓企業迅速「入圈」,卻難以在長期的服務中持續產生價值。這是一場「馬拉松」,技術和服務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我們的價值理念是從智能化服務出發,通過提供全周期智能化服務推動優政、興業、惠民,主線就是'家國情懷'和'普惠民生'。」從戴煒的觀點可以看出,聯想的布局更為宏觀。當產品與服務滲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達到普惠效果時,註定需要拉長戰線,拓寬「建設的半徑」。
聯想30多年組建的龐大服務團隊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公開數據顯示,支撐聯想整套體系的服務團隊規模已超過40000人——他們管理超過1350萬臺PC設備,為阿里雲、騰訊雲等客戶超過70萬臺伺服器提供服務,服務站點超過2400個,覆蓋全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
如此龐大的技術團隊,能夠讓聯想的產品與服務具備更強的韌性,根據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完成部署,這些儲備也讓聯想將發展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當然,聯想想得更遠。「單靠聯想,無法助力完成整個智慧城市的建設。」戴煒也坦陳,「我們要集結所有優秀的生態夥伴,共創智慧新價值。」事實上,聯想身邊,已經初步構建起一個智慧城市的生態聯盟,而且這個聯盟還在不斷擴大。
結語
隨著市場與技術不斷成熟,智慧城市已經走過初期蠻荒發展階段,買設備、裝系統、連網絡的粗獷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是時候接入全新的時代。
那麼,全新的時代究竟需要什麼?對於如此具象的問題,其實很難有具象的答案。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同的市民體驗著不同的生活。不同元素疊加在一起,構建出一個複雜的社會體系,很難有一套系統解決全部的問題。這是國內信息化繼續向前發展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聯想建設智慧城市的結果,為整個行業提出了一個新的方向:技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但技術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必須要有有溫度的服務;讓服務作為流動之水,把設備、技術、資金等要素推動「流轉」起來,始終圍著城市需求、圍繞民生需求來轉。
這正是聯想為產業發展給出的最終啟示,也是聯想的「智慧之城」能夠從一座到一個「群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