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性能更加出色,作戰半徑超過YF22,YF23戰鬥機當年為何惜敗?

2020-12-23 鋒芒FM

YF22和YF23的研發背景

上世紀70年代末期,蘇聯研發的兩款三代戰鬥機米格29和蘇27均進入了收尾階段,這兩款戰鬥機研發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與美國空軍的F15重型戰鬥機和F16輕型戰鬥機在空中展開較量,並且研發之初就明確要求各項性能指標要全面超越對手,可謂是目標明確清晰並且是有備而來,這兩款戰鬥機的順利研發讓美國空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1977年首架蘇27原型機試飛

美國空軍的裝備理念一直很明確,那就是主力裝備必須領先對手一代,剛剛服役不久的兩款主力機型就要被全面超越,美空軍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因此迅速展開了下一代「先進戰術戰鬥機ATF」的研發。對於ATF,美國空軍有三個硬性要求:要具備隱身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和短距起降能力,注意,此時的ATF戰鬥機項目與後來的四代戰鬥機在性能指標上還是有較大出入。

面對蘇27和米格29美國空軍壓力巨大

兩款隱身戰鬥機同臺競技

ATF先進戰鬥機研發計劃一經開始,美國航空工業製造能力的潛能就迅速展現出來:在上世紀80年代,三代戰鬥機都沒有幾個國家能夠研發出來,但一款具備優秀隱身能力的四代戰鬥機卻迅速出現了兩款機型來同臺競技,分別是洛克希德·馬丁的YF22戰鬥機和諾斯羅普公司的YF23戰鬥機。ATF先進戰鬥機研發計劃實際上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這從美國空軍對其性能要求上就可見一斑:隱身能力和超音速巡航是一個全新的戰鬥機概念,但短距起飛對今天的四代機來說並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性能指標。

YF23驗證機

YF22和YF23這兩款原型機是兩家公司(YF23事實上是諾斯羅普和麥道合作的產物)為了奪得美空軍訂單「拼盡全力」的結果,這兩款原型機在性能指標上均超出了ATF的要求。YF22和YF23的競爭到了一個怎樣的激烈程度呢?1990年6月23日第一架YF23原型機出廠,僅僅兩個月後YF22的首架原型機也走下生產線。隨後兩款機型進入了長達十幾個月的競技飛行測試,最終在1991年,YF22勝出贏得了美國空軍的訂單。

YF22驗證機

YF22為何能擊敗YF23?

長久以來,YF23被認為是一款性能強於YF22的機型,但為何終未獲得美國空軍的青睞呢?一款四代機的性能主要體現在隱身能力、機動能力、飛行速度和機載航電水平四個方面,我們不妨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YF23的隱身能力更強但優勢並不明顯

YF23使用了V型尾設計,並且比YF22少了一對水平尾翼,理論上比YF22的雷達反射面積要更小一些,此外YF23的發動機噴口安裝在機身裡面,設計上有B2隱身轟炸機的影子,因此在F22引以為傲的隱身能力方面YF23反而要更優秀一些。但戰鬥機的隱身有一個明確的參考數據:一架戰鬥機的雷達反射面積如果縮小一百倍,僅能夠將雷達對其有效探測距離減少40公裡。YF23的隱身性能確實要更好一些,但這種優勢在在實戰中的體現卻並不明顯。

YF23的發動局布局與B2相似

二,YF23的作戰半徑更大但並不符合當時美國空軍的實際需求

如今的F22戰鬥機位置非常尷尬:制空能力一流但對地攻擊能力極弱,即便美國空軍對其進行了強化後,F22也只能攜帶小型精確制飛彈藥對地攻擊,除此之外F22還有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航程短。當前的F22在不攜帶任何武器的情況下作戰半徑只能達到1000公裡,雖然可以通過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長F22的作戰半徑,但在高強度空戰中兩架F22的後面跟一架加油機是不現實的。

YF23沒有水平尾翼

因此,空中加油雖然可以增加F22的航程,卻無法保證實戰中F22的滯空時間,相比之下,YF23的測試作戰半徑可達1500公裡,比YF22多了二分之一,那麼美空軍為何沒有選擇作戰半徑更大的YF23呢?實際上,ATF研發之初正值冷戰高峰期,此時美國空軍的重心在歐洲,ATF設想中主要用於部署在前線,可以在簡易機場短距起降贏得前線的制空權,因此對作戰半徑的要求並不高,也就是說ATF在當時主要的任務其實是像米格29那樣當作一款前線戰鬥機來使用,因此YF23作戰半徑大的這一優勢基本無用武之地。

YF22與現在的F22外形也有許多改進

三,YF23的巡航速度超過YF22但機動能力不足

兩款原型機在長達十幾個月的飛行測試中,YF22的超音速巡航速度確定在1.6馬赫,YF23則可以輕鬆達到1.8馬赫的飛行速度,這方面YF23又略勝一籌,但兩款戰鬥機的側重點卻有較大不同,YF22是按照隱身性能、巡航速度、超機能力和超視距攻擊的優先順序來研發,而YF23則是按照隱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超視距攻擊、機動能力的順序來設計,由此導致YF23在機動能力方面要遜色於YF22。

YF23機翼設計獨特

雖然YF23的巡航速度超過YF22,並且由於將發動機噴口隱藏在機體內獲得了更好的隱身效果,但YF23使用的只是一部常規大推力發動機,並不具備矢量推力能力,相比之下YF22的矢量推力發動機可以為其帶來更好的機動能力。YF23由於過度強調超視距攻擊而降低了近距離格鬥能力,但在這方面年美國空軍可是有極大的經驗教訓:空空飛彈的問世導致一度出現了「機炮無用論」,因此早期的F4戰鬥機取消了機炮,但這一設計導致F4能被貼身近戰的米格19打爆!上世紀90年代美國空軍仍然將戰鬥機的格鬥能力當作重中之重,因此YF23過度強調超視距攻擊的設計理念確實不討喜。

YF23驗證機

四,YF22的原型機比YF23更加成熟

雖然出廠時間晚了兩個月,但YF22在試飛的時候已經可以成熟地展示機身的任何一個細節,在此方面YF23明顯不足:YF23在試飛的時候彈倉設計已經明確,副彈倉攜帶兩枚格鬥飛彈,主彈倉攜帶四枚遠程空空飛彈,問題在於YF23的這一設計在試飛的時候並未應用到位,而是在彈倉位置掛載了一個彈倉模型,這樣一來YF22顯得更加「誠意滿滿」!

YF23驗證機只生產了2架

YF23的新技術應用要比YF22更多,但這種大量應用新技術在帶來性能提高的同時也導致了整體穩定性的降低,按照戰鬥機的研發經驗來看:一款新機型使用新技術的比例超過20%後,就會對整體的可靠性產生不可避免的影響,相對於從二代機到三代機,從三代機到四代機的技術跨度更大,因此美國空軍不得不將戰機的穩定性放到首要位置來考慮,這也無形中為YF22加了分!

兩款隱身驗證機伴飛的畫面今後很難看到

整體看來,YF22是一個相對更為成熟的選擇,那麼如果美國空軍在當時選擇了YF23,是不是在今天能夠發揮出比F22更有利的作用呢?其實不然!兩款戰機的研發年代、研發目的、性能指標都非常接近,相當於對一個問題給出的兩個同樣正確的答案,即便美空軍選擇了YF23,放到今天也會面臨成本高昂、航電落後、信息化程度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無論是YF22還是YF23,面對如今新生代的隱身戰機,都會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相關焦點

  • 隱身戰鬥機的作戰需要
    大家都知道能造出隱身戰鬥機的國家吧!是的,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能造隱身戰鬥機,那便是中美俄三國,但是一直有消息稱,俄羅斯的蘇57不算真正的五代機,原因是因為隱身性能不佳。其實啊,對於個個問題,我們要從作戰的方向進行思考,俄羅斯有很多的防空飛彈,對於五代機,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奪取戰場上空的制空權,然後再配合地面防空飛彈進行控制。只要有了地面雷達都指導,可以彌補隱身能力的不足。而中國的作戰思維,就是打造一款隱身能力強大的戰鬥機,所以中國戰鬥機更傾向於隱身性。
  • 國內風洞現神秘隱身戰鬥機模型,F-22的前身YF-22?FC-31早期型?
    這張圖片,一看就是典型的隱身戰鬥機特徵,再加上標誌性的「雙斜切乘波進氣道」和空速管設計,基本可以確定是美國F-22戰鬥機的前身YF-22的氣動模型。可有細心的網友則持不同意見,而且感到有點困惑,為什麼?因為仔細看的話,既不是F-22,也不是YF-22,雖然都很像,但尾翼差別很大,機身下表面也不像F-22那麼胖。
  • 作戰半徑1800公裡的隱身艦載機,美國海軍要抄作業?
    過去的F14可以飛出2.4馬赫的極速,可攔截闖入600公裡半徑航母防禦圈的任何空中目標。而F35C的極限速度居然是1.4馬赫,比F14整整少了一馬赫。持續超音速飛行不能超過45秒,否則就會損傷機體。這基本是70年前第一代噴氣機和第二代噴氣機之間的超音速能力。第二個不滿,則在於F35C的內彈倉太小,要麼只能帶2枚1000磅的炸彈;要麼只能帶4枚中距彈。
  • F35戰鬥機
    蘇27戰鬥機適合中低空作戰任務,最大航程3790公裡,作戰半徑1600公裡,蘇27整體機動性能,受到油料影響,如果油料不足2/3時候,蘇27戰鬥機機動性能下降,適合精確計算的作戰任務,油料不足,系統就會有返航提醒。
  • YF23的設計不會被埋沒,早晚在某型新隱身戰轟身上部分復活!
    YF23是諾斯羅普公司研發的第四代戰鬥機原型機,在與洛克希德公司YF22競標先進戰術戰鬥機ATF合約的競爭中落選。洛克希德後來成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就是常說的洛馬公司。
  • 國產版FB-22曝光了,作戰半徑橫跨戰區,強力補充殲20對地戰力
    最近在沈飛一段新發布的宣傳片中,一種新型戰鬥機的外形低調亮相,似乎可能是一款國產隱身超音速殲擊轟炸機,或將繼承"飛豹"殲轟-7的使命。其戰場作用介於殲-20和轟20之間,可以遂行戰區內的軍事打擊任務。此前相關單位曾經首次曝光圖片,顯示了這款新殲轟的機頭模型和疑似模擬座艙。
  • F-22也曾要上艦,還是可變後掠翼設計,美國F-22N艦載隱身戰鬥機
    )項目計劃,希望能夠以當時F-22「猛禽」戰鬥機為藍本,為美國海軍研發一款艦載機版本的F-22隱身戰鬥機,也就是F-22N艦載隱身戰鬥機。F-22N艦載隱身戰鬥機 F-22N隱身戰鬥機和F-22隱身戰鬥機在外觀上最大的不同,F-22N隱身戰鬥機採用了可變後掠翼設計,以滿足F-22N隱身戰鬥機在高速突襲和低空飛行之間的性能平衡
  • 為何國內媒體一片叫好?
    殲20隱身是沒有問題的,邊條翼都是呈對角線,可以做到對雷達的有效反射,不要以為鴨翼就不隱身,那可是風洞吹出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殲20與F20,我們差距還是很大的,動力,隱身這二方面還有差距,特別是動力,差的不是一點點,如果綜合發動機性能,基本差二代。
  • 世界最大隱身飛翼無人機:重達13噸,為何載彈不足500公斤?
    彩虹-7隱身無人機採用了噴氣式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920千米/小時,持續飛行長達時間15小時,作戰半徑為2000千米。最大飛行高度達到13000米,加上彩虹-7本身就具備高度隱身能力,所以很難被對方雷達系統發現,具備強大的生存能力。彩虹-7隱身無人機的隱身外形設計是非常優美的,這是它受到外界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
  • 美國戰鬥機發展史對中國的啟示之三:從飛彈時代到隱身時代
    北美轉戰航天,沃特作為LTV的一部分主打飛機結構的次級承包,共和在併入費爾柴爾德後曾推出A-10攻擊機,但還是悽慘地退出了戰鬥機領域,當年製造P-47的巨大廠房如今成為購物中心。在隱身時代之前,洛克希德專攻戰略偵察機、軍用運輸機、民航機、航天(「大力神」運載火箭)。諾思羅普繼續專攻輕型戰鬥機,但F-18的陸基型胎死腹中,專供出口的F-20「虎鯊」也最後下馬。
  • 歷盡艱辛,蘇—57隱身戰鬥機開始量產,01號量產機現身
    蘇—57隱身戰鬥機開始量產了,01號量產機現身了 蘇-57戰鬥機(設計代號:I-21/T-50),是俄羅斯空軍單座雙發隱形多功能重型戰鬥機,是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
  • 俄軍五代機的真實性能如何?隱身不及F22,發動機落後於F35
    俄羅斯的蘇-57戰鬥機自從被研發以來就一直都備受爭議,雖然俄羅斯稱其為第五代戰鬥機,但是五代戰鬥機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隱身性能在它的身上並沒有體現的很明顯。
  • 如果不考慮成本和技術,製造一架最強五代隱身戰鬥機,會有多強?
    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戰鬥機無非就是F-22A、F-35、殲-20、蘇-57這幾款隱身戰機,具有雷達隱形、超音速巡航、超機動、超信息優勢的4S優勢。不過「機無完機」,上述這幾款戰機受到時代局限性、研發經費、技術實力、作戰需求、定位等條件的影響,都有各個的缺點難處,也有各自的優點和耀眼之處。如果我們要造一架最強戰機,首先要秒殺的就是這樣的重型五代機,拋棄其缺點,吸收其優點。
  • 俄軍五代機的真實性能如何?隱身不及F22,發動機還不如F35
    俄羅斯的蘇-57戰鬥機自從被研發以來就一直都備受爭議,雖然俄羅斯稱其為第五代戰鬥機,但是五代戰鬥機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隱身性能在它的身上並沒有體現的很明顯。世界普遍認為這並不是一架真正的五代戰鬥機,在今年的斯科國際航空博覽會上,俄羅斯的蘇57戰鬥機貢獻出了精彩的飛行表演,另一架蘇57戰鬥機也被作為靜態展示放置在地面上,世界各地的觀眾都可以近距離觀察這款戰鬥機的細節。蘇-57戰鬥機仍然配備了蘇35所使用的發動機,所以並不為世界各地的軍事專家所認可。
  • 英國人指出殲20弱點,隱身不如F22,空戰將被擊落
    畢竟,美軍在隱身戰機領先地位超過二十年,不得不重視中國殲-20隱身戰機,這讓美軍很難接受和適應,特別是美軍打前哨的象徵F-22戰機。  文章稱殲-20戰機最大缺點則是隱身性能,在空中作戰中,殲-20戰機不是F-22的對手,這篇文章由敦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分析師賈斯汀·布朗克撰寫,重點則是對殲-20戰機作戰性能和絕對進行評估和分析。  布朗克帶著有色眼鏡看待殲-20戰機,作者認為殲-20戰機弱點相對很明顯,作為重型隱身戰機,機體相對F-22戰機大很多,再加上隱身性能存在欠缺,這都是殲-20戰機致命缺點。
  • 真正的「隱身之王」,一款新材料,將使殲-20比F-22更強?
    而要說起今後我國軍工業的一個新產品,很多人都會想起渦扇-15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將會使得我國最先進的殲-20戰鬥機獲得更強大的動力。不過除了渦扇-20發動機,很多外媒也透露出還有一款新型材料可能也很快會在殲-20戰鬥機上用上,而這將幫助殲-20成為真正的「隱身之王」。
  • YF23和蘇47,平分秋色互不相讓
    在新型五代戰機裡面,美制的F22型戰機是其中的代表,它的隱身和作戰性能給許多國家造成了壓力。不過,這款隱身戰機並不是一開始就指定為五代機研製的,期間還經過了一番競爭。當年它還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競爭對手,那就是YF23戰機。這款戰機的許多性能數據即使到今天來看也是十分先進的。
  • 中國「殲-20」是一架高機動性隱身戰鬥機嗎?
    可是外界普遍認為尺度相近的美國F-22和俄羅斯蘇-57隱形戰鬥機是空優戰鬥機,其次才承擔截擊和對地攻擊任務,即使是F-35主要性能也是服務於奪取制空權。這些觀點都有理論基礎,比如它要服務於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但這並不能令人信服,因為空優戰鬥機同樣能夠完成這些任務。 問題的核心在於殲-20的機動性。
  • F117戰機,隱身性能遠超F22,為何在巔峰時期被退役?
    1983年10月,F117就已經正式進入託諾帕試飛基地的第4450戰術大隊,開始作為戰鬥機服役,但在1988年之前,美國空軍其實從未在公共場合正式承認過該型號飛機的存在,1990年4月,F117才正式在公眾場合展出。有記錄記載的F117第一次作為戰鬥機進行的作戰記錄是1989年巴拿馬戰爭,由於F117本身攜彈量並不突出,6架F117隻向敵方軍營投下了兩枚907公斤的雷射制導炸彈。
  • 陣風之後米格29也來了,裝備保型油箱作戰半徑提升,性能僅相當於殲10B
    除此之外,印度空軍還擁有接近100架早期三代機,包括45架幻影2000和40餘架米格29戰鬥機,在這些三代戰鬥機中,綜合性能最先進的當屬陣風戰鬥機。 ,也就是說印空軍目前的5架陣風不僅數量少,實際上也未形成作戰能力,陣風部署拉達克也只能做做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