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校長每年帶娃去不同的地方:孩子未來的眼界和格局不一般

2021-01-06 文竹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因為前段時間疫情的影響,所以今年各國的旅遊業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今年的五一長假,很多地方的旅遊景點都進行限制開發,很多人為了安全問題都決定這個五一假期待在家裡。所以孩子們在這個假期也和父母們一起待在家裡,沒能去外面旅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眼界。

01哈佛女校長每年帶娃去不同的地方:孩子未來的眼界和格局不一般

哈佛大學的上一任校長,是哈佛大學建校300多年來的第一位女校長。她就是德魯·吉爾平·福斯特。這位女校長每年都會帶她的孩子去不同的地方參觀旅遊,她覺得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必修課。

她曾說過:「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02經常帶孩子出去旅遊會對孩子有哪些好處呢?

第一:幫助孩子和父母增進親子關係

旅行是親子之間增進關係的大好時機,因為平時時間繁忙,父母忙著工作,孩子忙著學業,父母和孩子之間都沒有充足的時間去交流和接觸。所以旅行是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的大好機會。

第二:開闊孩子的視野

在孩子旅遊的過程中,孩子能看見很多稀奇的事物,並且能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這能有效開發孩子的探索欲,能讓孩子在旅途中一邊開心地玩耍,一邊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幫助孩子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那麼對於很多工作比較忙或者是家庭條件並不足以支持讓孩子到處遊玩的家庭,父母們要怎樣讓孩子也能擁有廣闊的視野呢?推薦給各位父母們一套《環球國家地理繪本》,讓孩子足不出戶就能學習到各個國家的地理知識。

這套《環球國家地理繪本》一共分為10冊,一共講述了70多個國家,2000多個知識點,僅需要一套書就能涵蓋世界各地的知識點。從人文風俗、地理風貌、歷史文化、節日美食、建築藝術等內容應有盡有,讓孩子更加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種知識。

融合了小升初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識,啟發孩子的地理思維,幫孩子做好地理方面的教育啟蒙。並且這套《環球國家地理繪本》是由9位國際插畫師高水準繪製,風格國際化,將各個國家的特點都能明確地表達出來。

採用精美頁面設計,變化多樣不枯燥,搭配有趣的繪本,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掃碼還可以額外獲取30個視頻,和主播一起遨遊世界各地。綠色印刷,環保可靠,保護大自然的同時還能呵護孩子的眼睛,減少孩子的眼部疲勞。

全套10冊,附贈一冊,領劵減10,僅需100元,就能讓孩子遊遍全世界。

03喜歡的家長可以點擊下方圖片購買喲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哈佛女校長金玉良言:多帶孩子去陌生的地方,孩子將來眼界大不同
    哈佛的上一任校長,也就是300年來唯一的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對於培養孩子有自己的見解。哈佛校長 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她認為:「了解世界,是孩子的一場必修課。」「世界上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探索和熟悉,絕對不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和生活。」見識不同,眼界、格局自然不同,未來的層次也會隨之得到升級。
  • 哈佛女校長:要多帶娃去陌生的地方,孩子未來的層次和格局不一般
    哈佛上一任校長,也是300多年來唯一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認為:了解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她曾說過:「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 哈佛女校長:孩子不想上學,就帶他去這3個地方,提高孩子的格局
    老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哈佛大學300多年來唯一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也曾在演講中提到:了解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她曾說過:"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她每年都會帶孩子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以學習的方式旅行。
  • 孫儷與哈佛女校長不謀而合:為什麼我一定要帶孩子去旅行?
    直到我聽了哈佛校長關於為什麼一定要帶孩子多去陌生的地方的演講,我才改變了自己這種短淺的看法。而且我喜歡的演員孫儷的育兒觀與哈佛女校長不謀而合。要提到演藝界幸福的家庭,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鄧超和孫儷,兩個人時不時地撒狗糧不說,曬孩子更是日常。
  • 哈佛女校長:孩子不想讀書,帶他去這3個地方,比你說教更管用
    老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哈佛唯一的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曾提出:世界上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的東西有太多,而這些東西絕不僅僅局限於對他國語言的學習,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他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國文化和歷史、人文和生活。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親身經歷才能體會。
  • 孫儷與哈佛女校長的異曲同工:為什麼我要帶孩子去旅行?
    其實,這個想法與孫儷和哈佛的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不謀而合。德魯·吉爾平·福斯特說過: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其實說白了帶孩子出去陌生的地方並不是為了玩耍,而是要增加孩子的見識,提升孩子的眼界,用讓他用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去理解這個世界。
  • 即使家裡再窮,也要學會「富養」孩子,以免拉低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但也有人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不捨得給孩子多花一分錢,無論是吃飯、穿衣,還是教育方面,都比周圍同齡的小夥伴要差一些;甚至還教給孩子一些不入流的節約手段,比如去商場趁試吃品、趁鄰居暖氣、親朋聚會總想辦法推脫買單等。這就很容易出問題了,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眼界和格局不夠,極易成長得不自信或者三觀不正,缺乏財商和情商,這樣的人出身社會後,也會被周圍的人所不喜甚至鄙薄的。
  • 鄉下的奶奶帶娃,和自己帶娃有什麼不同?「差別」有點大
    雖然說有兩個孩子都非常的開心,但是生活壓力也會增加很多,尤其是對於工薪階級的家庭而言,懷上雙胞胎是非常開心的,但是生活負擔真的是特別的大,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選擇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家裡的老人負責帶孩子和自己帶出來的孩子究竟有什麼不同呢?鄉下的奶奶帶娃,和自己帶娃有什麼不同?
  • 爸爸帶娃和媽媽帶娃,有什麼不同呢?
    >爸爸帶娃和媽媽帶娃,有什麼不同呢?讓人感到非常啼笑皆非,爸爸帶娃真的有這麼誇張嗎?不談段子,爸爸帶娃,有哪些地方可以學習的呢?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一、爸爸帶娃:抓大放小  知乎有網友分享,自家老公和自己帶娃時的不同特點,作者認為,她對孩子的一些小毛病總是格外上心
  • 陌生地方,是孩子成長裡的「必修課」,多帶孩子了解世界好處多多
    後來,小平說「我打算每年帶欣欣遊走一個國家,美國我去不了,所以才不惜餘力地讓欣欣跟團旅遊一趟」,那個時候我幸福欣欣、也佩服小平這個媽媽的計劃和付出,從長遠的成長計劃來看,我個人是支持多到陌生地方走走增加孩子的見識,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秀才,即便是有一天功成名就,若缺少社會歷練、和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還是會比現實打壓、甚至連堅強的意志力都脆弱不堪。
  • 孩子智商與跟誰帶大有關?沒錯,研究表明:不同人帶智商也不同
    此前,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都有過研究,結果證明:孩子智商與跟誰帶大有關係,不同人帶,娃的智商也不同。被誰帶大的孩子更聰明呢?大家可不要選錯人了很多數據指出,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更易取得成就,不少孩子的智力也相對較高。有些網友看了這項調查研究之後,紛紛表示不可思議,明明寶媽那麼細心,對待孩子的未來更上心,怎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呢?
  • 同樣是帶娃,歐弟和妻子帶娃畫風差別大,JOJO從小仙女秒變女漢子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大部分家庭都是媽媽在家帶娃,而有過帶娃經歷的寶媽們都知道,想要帶好孩子著實不容易,因此很多媽媽都發出無奈的感嘆:帶娃真累!不過爸爸們卻總是不以為然,因為在他們看來帶娃應該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為什么爸爸和媽媽在帶娃這件事上的看法會如此不同呢?
  • 眼界+格局+初心方得始終,《你好布拉德》走出「中年危機」的困境
    接著曾經是名校優秀學生的他,在導師去世的時候並沒有受到邀請,反而是原來不受待見的學生去參加葬禮並發言,因為這個學生是成功人士。再接著請同學們聚餐,因為自己的能力只能訂到餐廳角落的位置,而成功的同學們來了之後,不願落座,而是換到了餐廳中央。帶兒子去大學面試,突發奇想希望給兒子做頭等艙,結果由於買的是打折機票無法升艙。兒子錯過面試時間,他不得不放低姿態求助自己討厭但成功的同學。
  • 帶娃走起 讓孩子去這些地方感受童年的樂趣吧
    每逢周末你是不是都會糾結帶孩子去哪兒玩?小編特意整理了一些適合帶孩子玩的地方,不妨選一個周末帶娃走起吧。  萬盛板遼湖  想帶孩子去大海又沒時間?不妨來萬盛板遼湖,這裡有山有水有沙灘,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琳琅滿目的貝殼隨處可見,湖邊的沙雕也很帥氣。湖邊還可以划船、玩水上摩託艇。
  • 北大教授:智商高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個特徵,將來多半會有出息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家長們在提升生活品質的同時,對孩子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了,畢竟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總之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更有出息。不過孩子能不能有出息,這都是要十幾、二十幾年之後才知道的事情,現在誰也不清楚,但是根據哈佛大學調查發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其實從小就具備一些明顯的特徵。
  • 17歲放棄清華北大保送,20歲發現懷孕選擇生子,22歲哈佛碩士畢業
    文/皮球媽媽 父母對自家孩子都是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對孩子都是寄予厚望的,都希望自家孩子長大後能夠有出息,不少父母也對孩子的教育保持著積極的心態,為了不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小小年紀就送孩子去興趣班,還會給孩子買各種繪畫和讀本來看,就為了增加孩子的眼界
  • 老人帶娃的家庭和自己帶娃的家庭,有何不同?這些優缺點你要知道
    當今社會,很多人的生活壓力很大,所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結婚有孩子之後依然還得工作賺錢,所以不能在家全職帶娃的人有很多。為了減輕家裡負擔,把帶娃這個重任交給家裡老人的也不少。很多老人看見孩子就很開心,心想孩子在自己身邊熱鬧,也可以緩解下一代的經濟壓力,所以便很爽快答應幫兒女帶娃。但是只有當雙方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才發現家庭矛盾有多麼的大。那麼,有老人幫忙帶娃的家庭和寶爸寶媽自己帶娃的家庭將會出現哪些不同呢?
  • 耶魯大學教授一針見血:不塑造孩子這2項能力,未來很容易被淘汰
    受應試教育影響的孩子,在學術上大多不懂得靈活變通,更不懂得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很像裝滿了知識的機器。在討論中國孩子教育問題時,陳志武教授提到:如果不重視孩子這兩項能力的培養,在未來的競爭中很容易被淘汰。
  • 哈佛研究發現:孩子3歲上幼兒園和4歲上幼兒園,人生可能不同
    現如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娃還沒出生,家長就做好孩子的人生規劃,尤其是上幼兒園的問題,因為這是孩子走進獨立的一步,每個家長都很重視。 不過,關於孩子什麼年齡上學至今都存在爭議,有的家長擔心孩子上學晚,輸在了起跑線上,還有的家長認為上學早,對孩子的成長有害,前不久哈佛大學解決的這個難題,哈佛研究發現:孩子3歲上幼兒園和4歲上幼兒園,人生可能不同!
  • 第一次帶男友回家,媽媽囑咐三句話,讓男友見識到什麼是格局!
    那麼當女兒談了一場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並且第一次把男友帶回家,作為媽媽,我們除了有一種「吾家有女初長成」的喜悅,我們該做些什麼呢?或者說,能為女兒做些什麼呢?有個老媽最近火了,女兒第一次帶男友回家,飯後聊天,媽媽囑咐女兒三句話,其實也是一種暗示,這種格局,連男友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絲毫沒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