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新聞...

2021-01-05 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分子探針與螢光成像徐兆超研究員團隊長期致力於螢光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開展「標記-探針-成像」以螢光分子發光構效關係為核心,以「實驗/理論」相結合的模式深刻理解和探索分子發光機理,工程化創製高性能新型螢光分子,研究團隊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劉曉剛教授合作,在前期獲得高螢光強度和光穩定性系列新型螢光染料的基礎上,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光誘導分子內電荷轉移機制,命名為「分子內扭轉電荷穿梭」(Twisted Intramolecular Charge Shuttle, TICS)。

 

光誘導電荷轉移是光合作用、太陽能電池、光催化劑、螢光探針等研究中的核心機制。電荷轉移過程的深入理解,對於光化學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雙方研究人員藉助有機螢光染料多維的螢光信號(強度、壽命、波長等),以螢光染料構效關係與理論計算交叉結合為出發點,發現了一種電荷在供體和受體間往返轉移過程(TICS)。研究發現,模型染料分子受到光照激發後,基態作為電子供體的二烷基胺在激發態可轉變為電子受體,並迅速隨著自身90o的扭轉由電子受體再次轉變為電子供體,由LE激發態轉變到TICS激發態,從而實現了電荷的往復「穿梭」。

 

該機制的發現進一步推進了分子水平上對光誘導電荷轉移機制的理解,在光電轉換、光催化等領域將具有重要價值。

 

徐兆超團隊還開發了一種不受環境pH影響的螢光分子開關,通過有效調控分子開關速度實現了長時間的超分辨螢光成像(

Chem. Sci.

)。

 

超分辨螢光顯微鏡突破了傳統光學顯微鏡的衍射極限限制,使得光學顯微鏡能夠達到納米尺度的空間解析度,對生命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科研人員通過引進分子內氫鍵穩定螺醯胺結構,報導了一系列螢光螺醯胺使得它們即使在酸性環境中也能夠具有好的光開關性能;進一步共軛修飾6-苯乙炔基萘醯亞胺,將激活光波長紅移到了可見光區域(>400nm),使得該類染料適用於活細胞超分辨成像;最後將這類耐酸性光開關螢光染料標記處於酸性環境(pH 4.5)中的枯草芽孢桿菌細胞膜表面,通過超分辨成像系統得到細菌細胞膜的三維超分辨圖像。

 

此外,研究團隊還提出了變型螢光傳感器的概念,改變傳統螢光探針的「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主客體識別模式為具有類似萬能鑰匙的分子實驗室功能(lab-on-a-molecule)模式,即一個探針分子就可以識別區分眾多的分析物,實現了多種臨床耐藥菌的鑑定。

 

多重耐藥細菌感染已成為病患發生嚴重併發症和死亡的主因之一。臨床上快速、有效的耐藥菌診斷技術將十分有助於患者獲得及時的治療。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催化輔助燃料電池研究獲突破(附圖)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光催化輔助燃料電池研究獲突破(附圖) 發布時間:2016-11-07 10:24    來源:大連化物所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Fe單原子活性中心的配位結構變化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Fe單原子活性中心的配位結構變化 2020-12-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作為連結多相催化與均相催化的「橋梁」,單原子催化劑為從原子層面闡明催化劑的構-效關係、揭示催化反應機理提供了契機。然而,單原子催化劑在實際反應條件下活性位點的精準探測仍具有挑戰性。因此,單原子催化中心微環境(配位環境和電子結構)的精細調控和高分辨原位表徵裝置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 大連化物所發表碳一化學前瞻性文章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碳一分子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近日,該團隊受邀發表題為Catalysis for Selected C1 Chemistry的前瞻性文章。
  • 福建物構所等在氫鍵有機框架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福建物構所等在氫鍵有機框架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20-06-23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2020,142, 15,7218-7224),劉天賦課題組的研究實習員李玉麟為該文章的第一作者。  該研究工作展示了配體幾何構型的微小變化所引發的結構和性能的巨大變化,同時還發現了超分子自組裝過程中二維層片段利用褶皺和互鎖穩定結構的現象,為理解HOFs的自組裝規律以及結構性能關係提供了參考。
  • 利用大連相干光源模擬星際介質中硫化氫的光解取得新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了解到,大連化物所袁開軍研究員、楊學明院士團隊與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N. R. Ashfold教授合作,利用世界上唯一運行在極紫外波段的大型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大連相干光源)研究硫化氫分子光化學取得了新進展。
  •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劉舒 張兆軍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東輝研究員、劉舒副研究員團隊在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上取得新進展,首次對一個通過瓦爾登翻轉機理實現的取代反應進行了精確的理論研究
  •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超快時間分辨光譜揭示MXene氧化結構下的傳熱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袁開軍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李介博、燕鑫合作,在MXene(Ti3C2Tx)氧化界面熱傳遞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通過飛秒超快光譜與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在Ti3C2Tx部分氧化後產生Ti3C2Tx-TiO2界面,該界面結構顯著加速了界面間的熱傳遞速率,但降低了面內的熱擴散速率。分子動力學模擬闡明Ti3C2Tx界面氧化機率對熱傳導速率之間的關係,從分子層次上解釋化學鍵結構對熱傳導率的影響。該研究對於基於氧化物界面熱管理和熱調控的器件設計提供了研發思路。
  • 福建物構所在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研究中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在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洪茂椿帶領的課題組針對這一問題,把水溶性[ZrF7]3-基團和K+離子構成的「軟」立方相無機氟鋯鉀(K3ZrF7)納米晶作為基質材料,通過不同稀土離子的摻雜首次發展出一種可生物體內降解的稀土發光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
  • 大連化物所首次在雙分子反應中觀測到重-輕-重振蕩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劉舒、研究員吳國榮、中科院院士楊學明和張東輝團隊首次在Cl+CH4→HCl+CH3反應中發現了重-輕-重反應機率振蕩現象。
  • 大連化物所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汪國雄研究員與包信和院士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實現了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了新策略。
  •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在黨參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意社08月13日訊   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中心在黨參結構特徵和生物活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其研究成果分別以題為《Prospects of Codonopsis pilosula polysaccharides: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bioactivities diversity
  • 憶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四位師長—新聞—科學網
    ■鄧麥村 開欄語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化所)建所70周年。70年來,大化所人緊扣時代使命,堅持「三個面向、四個率先」,強化創新能力建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充分展示了「銳意創新、協力攻堅、嚴謹治學、追求一流」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傳承。本報從今日起,特開闢專欄,邀請親歷、見證大化所70年改革創新發展的新老科學家們,講述鮮為人知的塵封故事,重溫如歌歲月,共話美好未來。
  • 南陽水氫發動機遭全民「打假」,大連化物所攜氫能產品亮相工博會
    《南陽日報》這篇新聞遭全民「打假」據南陽日報報導,水氫發動機在河南南陽下線,「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上海交通大學管斌副教授表示:「那不行」,「是假的」。所謂「水氫發動機」就是常說的「氫燃料電池」,這麼叫只是個噱頭。
  • ...研究取得新進展:用於糖晶片分析的硫酸軟骨素寡糖製備及結構...
    近日,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王仲孚教授團隊在硫酸化寡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一項研究成果、題為《Strategy for Isolation,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ondroitin Sulfate Oligosaccharides
  •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中國科學院
    大連化物所發現過渡金屬對二氧化碳的高效活化機理 2021-01-0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大連化物所發展出N-磷酸化蛋白質組深度覆蓋分析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子高效分離與表徵研究組研究員張麗華和中科院院士張玉奎團隊,發展出N-磷酸化肽段高選擇性富集新方法,並結合肽段的高效分離和高靈敏度鑑定,實現了N-磷酸化蛋白質組的深度覆蓋分析。
  • 大連化物所提出基於機器學習的全釩液流電池性能和成本預測方法和...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儲能技術研究部研究員李先鋒、研究員張華民領導的團隊在優化全釩液流電池(VFB)性能和預測其成本的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提出了一種基於機器學習的VFB電堆性能和系統成本的預測與優化策略,該方法為VFB的研究開發提供了指導作用,有望提高研發效率,縮短研發周期,加速VFB的產業化進程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開發出高性能鋰硫電池
    近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DICP)的劉健教授和吳忠帥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用Fe 1-x S修飾的介孔碳球作為鋰電反應器的納米反應器。硫磺電池正極。該納米反應器展示出優異的多硫化物催化活性和循環穩定性。這項研究於4月16日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上。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對精神疾病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昆明1月2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張文凌)記者1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精神疾病遺傳機制方面的研究取得進展,發現染色體3p21.1區域在精神疾病發生及相關表型中有關鍵作用。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理解電解液溶劑化結構及其構效關係,開發設計更加穩定、高效的電解液體系,是抑制電解液–負極界面反應、穩定金屬鋰負極,實現鋰金屬電池實用化的必然要求。最近,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團隊基於鋰鍵化學理論,深入理解了電解液組分間相互作用關係及其對電解液性質的影響,實現了高效電解液體系的理性設計,並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