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國際頭條】;
聖誕節無疑是歐洲重要節日,前一晚人稱「平安夜」。就在2020年12月24日平安夜,距年尾「無協議脫歐」懸崖邊僅半步之遙,年初正式說分手的英國與歐盟談妥分手協議。
這隻飛了4年的脫歐「黑天鵝」總算能落地了。不過,對英國、歐盟及歐盟各成員國而言,「一別兩寬」後,真能各生歡喜?這樣一個大事件對地緣政治經濟等又將產生怎樣長遠影響?
有哪些雙贏與妥協?
歐盟與英國談判代表就包括貿易在內一系列合作細節達成一致,為英國按照原計劃在2020年結束「脫歐」過渡期掃清障礙。
12月24日下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英國首相詹森分別在位於比利時的歐盟總部和倫敦唐寧街的首相府宣布喜訊。
12月24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英國倫敦的首相府慶祝英歐雙方達成協議。新華社發(英國首相府供圖)
既然談成了,當事者自然各表「滿意」。
詹森說,英國重新掌控了自己的命運和法律,相信這份協議對整個歐洲有利,為英歐關係帶來了新的穩定性,尤其是為企業帶來了確定性。
馮德萊恩說,談判之路漫長而曲折,但雙方終於達成了一份「公平和平衡」的協議。
再來看看德法這兩個歐盟內部「領頭羊」——德國總理默克爾稱這份協議具有歷史重要意義;法國總統馬克龍認為「歐洲的團結和堅定取得了回報」。
再給協議劃兩個重點。
其一,共贏。根據協議,自2021年起,雙方商品貿易將繼續享受零關稅、零配額的待遇,這超過歐盟此前與加拿大、日本達成的貿易協議,避免了大規模貿易成本增加,對深受疫情衝擊的英、歐經濟而言無疑利好。
其二,妥協。雙方此前在漁業、公平競爭等問題上存在重大分歧。根據協議,歐盟漁民需在5年半內將赴英國海域捕撈的產值減少四分之一,英國媒體稱這低於英方最初提出的減少80%的要求,認為英國做出了大幅讓步;公平競爭方面,經濟糾紛可訴諸第三方仲裁,而不必完全遵從歐盟司法體系,這被認為是英國的勝利。
這是12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拍攝的歐盟委員會總部大樓前的歐盟旗幟。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協議何時「蓋章」?
這份協議仍需雙方議會批准。英國議會將於下周投票。歐洲議會議長薩索利表示,將於明年審議協議。在此之前,歐盟各國需要在年內批准從明年1月1日起到2月底臨時實施該協議。
對貿易、政治等有何影響?
先說貿易,這也是雙方談判的核心。
從短期來看,即便有新協議保駕護航,英歐之間的貿易流暢度與英國留在歐盟單一市場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語。且不說對服務貿易造成的改變,僅就商品貿易而言,新調整的通關手續和邊境檢查將難以避免。
一方面,如何儘快適應新的貿易關係,避免因準備不足導致的混亂,是雙方政府機構和貿易企業都將面臨的挑戰。另一方面,對目前疫情下的英國和許多歐洲其他國家來說,保證食品、藥品等物資順利進出關口尤為重要。
從長遠來看,據英國責任預算辦公室此前預計,相較於留在歐盟,「脫歐」恐將使英國在未來15年內面臨4%的國內生產總值損失。
12月23日,車輛從英國倫敦的議會大廈前駛過。新華社記者韓巖攝
此外,「脫歐」造成的影響也並不局限在經貿領域。
一方面,最令英國政府擔心的是,可能加劇蘇格蘭地區的「脫英」傾向。
另一方面,英國如何在脫離傳統歐洲盟友關係的情況下確保自己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和國際影響力,如何在國內民粹主義勢力抬頭的情況下兌現政府當初提出的「全球化英國」設想,仍然是待解的命題。
分是分了 還得合作
「我們稱為開始的往往就是結束,而宣告結束也就是著手開始。」
馮德萊恩12月24日在記者會上特意引用了英國詩人艾略特的名句。這也不失為對一波三折「脫歐」故事的小結與前瞻。
這是12月13日在英國倫敦拍攝的威斯敏斯特宮附近的路標。新華社/法新
英國「脫歐」公投放飛的「黑天鵝」終將落地,這究竟是英國發展路徑的巨大轉折,還是階段性調整?究竟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重大挫折,還是另藏新機?歷史並不能馬上給出答案。
但無論是「後脫歐時代」,還是「後疫情時代」,英國、歐盟乃至國際舞臺上任何一個角色,都無法輕視「合作」二字的分量。
背景連結
2016年,英國全民公投決定「脫歐」。在經歷了近4年拖沓程序、「熬走」兩任英國首相之後,雙方終於在2020年1月確定「離婚」。
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雙方進入為期11個月的過渡期,並啟動以貿易協議為核心的未來關係談判。
原定於10月中旬達成協議的最後期限一再拖延。如果在過渡期內未達成協議,雙方貿易自2021年起將回到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重新實施邊檢和關稅等安排。這將使雙方都面臨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