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意味著財務部門不再是「帳房先生」,而是肩負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重任,並憑藉數據中獲取的洞察,結合人工智慧、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和分布式帳本技術(如區塊鏈)為企業創造更具戰略性的價值。財務人員憑藉專業嚴謹精神、客觀性、技術會計核算及分析能力、對企業的整體了解等這些因素的獨特組合,在業財融合中將承擔推動者和執行者的角色。
那麼究竟什麼是管理會計?管理會計有哪些特徵?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又是什麼?......
Q1
什麼是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主要是對企業內部的經濟活動進行預測、決策、控制、分析、評價,為企業管理者提供相關信息,以求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管理會計的規範性文件,主要包括管理會計基本指引、戰略管理應用指引、預算管理應用指引、成本管理應用指引、營運管理應用指引、內部轉移定價應用指引、投融資管理應用指引、績效管理應用指引、風險管理應用指引、管理會計報告應用指引、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應用指引等。通過財政部發布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和應用指引可以看出,其內容已經高度總結了管理會計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涉及預測、決策、計算、控制、分析、評價、報告等多方位的內容,在理論上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管理會計系統。
Q2
管理會計有哪些特徵?
1. 管理會計是幫助企業賺錢的會計。
傳統的記帳型會計,是數錢的會計,管理會計,則不僅僅數錢,還要告訴企業各部門怎麼做才能賺更多的錢,不管是降成本也好,還是拓展業務也好,或者是提升效率也好。
2. 管理會計是過程的會計。
管理會計師必須與各個業務部門打成一片,形成魚水關係,參與到企業的賺錢過程中,以會計專業知識和能力幫助大家出謀劃策或者實施必要的控制,才能實現管理會計幫助企業賺錢的目標。
3. 管理會計是以現金為核心的會計
管理會計的最大專業性體現為以現金為核心。基於現金這一核心,管理會計建立了貨幣時間價值、現值、終值、NPV、IRR、資金成本、資金結構以及相關性、敏感性和安全邊際分析等一整個管理會計的專業體系。
4. 管理會計是影響力會計
管理會計師除了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掌握溝通、協調、人際關係處理、領導力、跨職能團隊等多方面的軟技能。運用這些軟技能和專業知識,管理會計師通過其影響力,一是引導領導正確而深入地認識管理會計及其實踐,二是引領全體員工在工作中持續不懈地開展管理會計實踐。
Q3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是什麼?
1. 財務會
計「向後看」,管理會計「向前看」
(1)財務會計是與過去作比較,比如將2014年的財務報表與2013和2012年度財務報表做比較,而管理會計則是先設定基於戰略的目標或標準,然後再將實際結果與當初設定的目標或標準進行比較。
(2)財務會計在報表中只考慮顯性成本(也稱為會計成本),不考慮隱性成本(也稱為機會成本),而管理會計則既考慮顯性成本,也考慮隱性成本。
2. 財務會計提供綜合性信息,管理會計提供細節性信息
(1)由於管理會計將成本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又可以進一步分為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變動成本一定是直接成本),因此它能夠高度體現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因果關係。這種特性可以使管理會計展示單個產品、部門(甚至員工)或顧客的財務信息,並且可以用於模擬不同經營方案的財務結果(如本量利分析)。
(2)由於財務會計只將成本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並要求在一個會計期間內匹配所發生的收入與成本,因此它無法體現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因果關係。財務會計只適合展示整個公司的綜合性財務信息。
3. 財務會計強調信息準確性,管理會計強調信息相關性
財務會計更多地要求採用歷史信息,以確保準確性,只有在保證一定準確性的前提下才允許使用公允價值。而管理會計更加注重信息的相關性,但也儘量保證合理的準確性。管理會計大量地運用預測財務數據來描述未來的經營情況,這樣做對自然對決策更有意義。但管理者要認識到預測的財務數據或多或少是不準確的,自己應該不斷提升預測能力,儘量保證信息的合理準確。
4. 財務會計必須符合會計準則,管理會計必須符合邏輯
(1)財務會計報表由企業管理者編制,而外部使用者一般不了解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在利益驅動下,企業管理者容易通過操縱財務會計報表,誤導外部投資者。
(2)管理會計報表的編制者和使用者都是企業內部管理者,而這屬於企業內部管理行為,因此不需要政府進行監管,也不需要符合公認的會計準則。管理會計強調的是符合邏輯關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支持管理活動。
5. 財務會計與憑證打交道,管理會計與經營打交道
編制財務會計報表的人員並不需要了解企業的經營活動,他們只要有能夠反映經營活動的憑證就可以工作。這也是企業財務會計工作可以外包的原因。
因為管理會計是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服務的,所以不了解經營活動的人員一定無法開展管理會計工作。
Q4
影響管理會計發展的瓶頸有哪些?
(一)管理會計屬於企業內部信息系統,應用不存在強制性
管理會計屬於企業內部會計,主要是為企業管理者進行相關預測、決策、控制、評價提供相關會計信息。管理會計的相關規範性文件均為「指引」,即非強制性文件。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僅依靠不具有強制性的「指引」,且管理會計提供的信息與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出現斷層的情況下,難以滿足眾多企業的需求。這是阻礙管理會計發展的瓶頸之一。
(二)管理會計游離於財務會計系統之外,成本方法不具有可操作性
管理會計系統自事前的預算管理、投融資管理、風險管理開始,到事中的成本管理、營運管理、內部轉移定價,直至事後的績效管理為止的全過程,儘管自成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系統,但是由於其與財務會計系統脫節,使得管理會計系統部分的預測、決策信息無法在財務會計系統得到驗證,導致管理會計的實踐打了折扣。這是阻礙管理會計發展的瓶頸之二。
(三)成本預算與核算口徑不統一,考評缺乏合理性
《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200號——預算管理》規範了滾動預算、零基預算、彈性預算、作業預算的程序和方法,《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600號——績效管理》規範了績效計劃和激勵計劃的程序和方法,包括關鍵績效指標法、經濟增加值法、平衡計分卡、績效稜柱模型等。
然而,不論採用何種預算方法以及績效評價方法,其中成本預算與績效評價均是建立在將成本耗費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礎之上。由於財務會計系統的成本計算未劃分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使得成本預算的口徑與實際成本計算的口徑不一致,對成本績效評價造成一定影響,甚至可能導致績效評價失真。
Q5
管理會計到底是管理還是會計?
1. 如果是基於管理的信息系統,主體當然是會計人員。但是要求會計人員必須懂得管理的需求,做到會計信息系統和業務運行系統的一體化。
2. 如果是服務於管理的工具或者手段,或者是基於會計的管理系統,那麼各級管理者就應該是主體,會計是主體的附屬。因為系統往往和組織的架構、流程等問題息息相關,遠遠不是會計能搞定的。
3. 在實踐層面,管理會計與管理密切相關的特性決定了管理會計很多工作都是跨部門的,它需要業務部門懂會計,會計人員懂業務。
4. 即使是作為服務於管理的信息支持體系,要實現這個功能,也需要管理者有會計思維,善於應用會計數據;需要會計有管理者思維,能夠共情管理者的決策場景,明白管理者需要什麼樣的數據,這些數據應該怎麼生成。
Q6
如何推動管理會計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形成共識,一是每個部門、每個崗位都應該意識到,部門和崗位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存在的重要性如何,價值創造能力是第一衡量指標。每個人都應該為企業的價值增長做貢獻,只有苦勞沒有功勞是不行的。二是要形成用數字說話的習慣。量化思維是科學管理和精細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區別於傳統經驗管理的重要內容。不是說不能用定性評價,而是要儘量要用數字說話。事實上,會計信息主要就是數字構成的。三是要形成閉環管理。管理是管理會計的核心,管理會計的應用要從管理問題起步,到問題解決情況和預期對標,然後持續改進形成循環,而不是有始無終。
Q7
如何實現業財融合?
1. 首先業務團隊要有明確、清晰的發展目標,尤其是財務目標。其次要通過措施把目標落實到業務單元上去。要關注業務運行中的薄弱環節和矛盾突出的問題,前者是業務部門希望解決的,後者是決策層非常不滿意的。對財務團隊而言,實現業財融合期待行政命令式的全面推行是不現實的,問題就是發展的機會,一步步的單點突破可能更有現實意義。
2. 信息系統的建設:首先數據要從業務環節自動傳遞過來,而不是加工過來,保證數據的及時性和豐富性;其次,核算的單元越小越好,這樣,每個小團隊的價值創造能力都能夠很清晰的統計出來;第三,信息系統要覆蓋經濟活動的全要素、全過程,孤島式的信息會降低系統的效率和關聯度;第四,信息的展示要有技巧。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要給管理者分層級的信息,他可以按照需求層層追溯。同時要可視化,便於理解,最好是儀錶盤式的,有指標範圍提醒。
文章轉載自財資中國
管理會計師專業能力認證,簡稱MAT,是由中國總會計師協會(中總協)頒發,是中國管理會計人才鉑金級證書。初級認證主要面向中基層從業者和大學在校生,中級認證主要面向能力和經驗兼具的中高級從業者。學員在接受相應培訓、參加並通過由中總協主持的管理會計師專業能力考試後,可取得相應級別管理會計師證書。
證書特點
中國本土首個管理會計權威認證:
中總協頒發、報考條件寬、周期短、成本低、含金量高、就業競爭力強
適合人群
l 想進入管理會計崗位的財務和非財務人員
l 有一定經驗期望進一步提升的財務人員
l 未來想從事財務相關崗位的在校學生
l 期待能力拓展的其他崗位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