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孩子有這3種表現,是自卑刻在骨子裡了,以後肯定處處碰壁

2020-12-14 騰訊網

最近接到了一位媽媽的諮詢。說自家娃今年已經十二歲了,其他方面都還不錯,就是不喜歡跟人交往。學校裡老師提問什麼問題,別說主動舉手回答,就連提問到他,他也沒辦法好好的回答下來。

做起事情來縮手縮腳,同學有時候總是取笑孩子。經過詢問,這才知道,這個男孩子小時候也挺活潑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從幼兒園大班開始,性格就變得內向起來,到現在見到人就往後縮,從來不肯打招呼。

打招呼雖然只是一種禮節。但從這孩子的表現來看,他的行為並非是'失禮',而更多源自於他對外界環境的恐懼,是一種極度自卑的表現。當孩子缺乏與人相處的自信時,就會從內心認為對方不會喜歡自己,因此先一步拒絕面對對方。

自卑作為會毀壞孩子人格正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初的表現很可能會被人忽視。但等到家長們意識到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傷害到了孩子正常的心理髮育和社會關係,因此,在日常生活裡,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注意以下這些表現,提前發現、提前解決。

孩子遇到簡單的困難容易退縮、放棄

自卑的孩子在遇到挑戰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退縮或者放棄

比如讓一個六歲以上的孩子自己拼接簡單的樂高玩具,TA的反應是'我肯定不行'。如果孩子身上出現這類表現,我們一定要加強注意。因為自卑的人,無論是嘴巴裡說著"嘗試一下",但怎麼也不肯真正去做的;還是找出各種理由不去面對這件事情的;其本質在於內心深處孩子已經認定:"我不能"。

孩子無法和熟悉的人或陌生人簡單打招呼

有些孩子的自卑感體現在人際關係上。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只要涉及到需要與人交際的場景,孩子都會顯得非常排斥

會出現這種表現和內向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因為打招呼本身並不代表要和對方發生多麼深入的交談,或者要花很長時間陷入到人際交流中。

打招呼只是一種寒暄,內向的孩子雖然會不喜歡打招呼,但是和自卑孩子不敢打招呼、害怕打招呼的表現是不同的。

孩子的情緒容易因為瑣事而悶悶不樂

雖然兒童在本質上是敏感的,但這並不代表兒童時時刻刻都處於容易受到驚嚇的焦慮狀態中。對於孩子來說,正常的情緒體驗應該是'六月的天'來得快、去的也快。在遭遇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時,孩子的負面情感來的猛烈,可能會通過哭泣等方式發洩出來,然後就會恢復平靜。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在面對瑣事的時候過度敏感,總是悶悶不樂,那麼就說明TA的內在存在自卑情緒,並在安全感上存在一定的困擾,家長一定要小心。

如果孩子出現了上面的三種表現,我們一定要提到警惕,有的放矢地針對孩子的個性對其進行合理的教育。要知道,孩子的自卑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後天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在3-6歲的人格基礎發展關鍵期,如果老師、家長不適當地評價孩子,就會損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之後孩子就會很容易感到自卑另外,如果此階段孩子的生活環境內有重大變故,也會讓TA的安全感消退,變得不那麼自信

所以,父母在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時,首先要做的是根據孩子的能力和水平提出適當的要求,並給出合理的評價。從最細小的進步開始,只要孩子符合要求,我們就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然後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平時有時間,我們還可以帶著孩子多出去見識不同的世界。家長有目的性地豐富孩子的知識,開闊眼界,提高TA的各種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還應該注重保護他們的自尊。比如,孩子考得不好,不能劈頭蓋臉地罵孩子'笨的像豬''怎麼那麼笨',而是多一點耐心,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而不是情緒化地發洩因為TA考試沒考好的挫敗感。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自卑感並不是一天形成的,想要克服它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作為父母,也應該給予TA更多的心理支持,堅持不懈地教育和幫助孩子。

相關焦點

  • 如果不想孩子變得自卑,請遠離這3種行為,千萬別不當回事
    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有些孩子比較自卑,其實都是家長3種行為所養成,而家長卻習以為常,千萬別不當回事,不然孩子早晚吃虧。在孩子成長,有3個階段是尤其關鍵,而且很多家長卻往往很容易忽視,感覺沒有什麼,其實並不是,心理學家利克·埃裡克森提出的「埃裡克森八階段理論」,人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8個階段的心理演變。其中2-3歲是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4-5歲是主動對內疚的衝突;6-11歲是勤奮對自卑的衝突;這3個階段尤其關鍵,是孩子的基礎,多在家庭教育中,沒有養成好習慣化,或者家長習以為常,往往會害了孩子。
  • 孩子有這3個表現,代表內心很自卑,哪怕只中一個,家長也要重視
    可惜有很多家長對此並不了解,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給他們幫助,最終讓問題嚴重化。為此,心理學家肖恩·庫伯花了多年時間,專門來研究了這個問題。他總結出了兒童自卑時幾個很明顯的表現,可以幫助我們及早發現。一.當孩子有這3個表現,說明存有自卑問題。
  • 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多有這三種經歷,現實扎心
    文|秘籍君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句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很早就被很多人引用,特別是那些童年有不好經歷的孩子,更能從這句話中體會更多的心酸。
  • 右腦發達的孩子,通常有這3種表現,以後成績不用發愁
    糖媽的表弟就是一個標準的「右腦型」人才,表弟比我小很多,從小他就展現出別樣的天賦,2、3歲時就能背好多古詩,當時姑媽別提有多驕傲了。可凡事有好就有壞,表弟不但記憶力很強,好奇心也很強,經常問姑媽和姑父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如「為什麼電視會說話?」
  • 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童年往往有過3種經歷,你娃有嗎
    01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往往有過這3種經歷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長大自卑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童年有過以下三種經歷,性格才變得內向不自信孩子的生活被爸媽安排得過於細緻,孩子就會逐漸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長大後參與一些事情需要自己提出意見或是做決定時,孩子就會顯得猶豫和不知所措,讓人覺得很自卑。
  • 有這三種特徵的孩子,活得很悲哀,心理學家:自卑怯懦,很負能量
    有這三種特徵的孩子,活得很悲哀,心理學家:自卑怯懦,很負能量有的人在生活中受挫,他會努力調整自己,往上爬。有的人在工作中犯錯,他會逃避自己的責任,把過錯退給他人。回來這幾天,大勇到飯點就吃飯,沒事就躺著刷手機。今天,他有個朋友突然要過來,大勇說讓朋友來家裡住一晚,不要住酒店,晚餐也包了,但卻沒有通知爸媽,只說要買多些菜回來。由於媽媽帶著大哥的孩子出門去買文具,晚了點回來,沒有做晚飯,他就抱怨,說晚飯都整不好,朋友也招待不了,太讓他失面子了。
  • 從小被灌輸這3種思想的孩子,多半自卑懦弱,被人當「軟柿子」捏
    這類人在生活中很容易被人拿捏欺負,因為這種沒有原則的善良和軟弱,就是別人用來「對付你的最好武器」。父母不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軟柿子」的性格有人說「軟柿子」的性格是天生的,但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孩子將來會養成什麼樣子的性格可能會有一部分先天基因在裡面,但更多的孩子在於後天的所受到的教育和影響。
  • 孩子經常說這三句話,暗示內心已經極度自卑,家長現在管還來得及
    媽媽這才發現,孩子有點自卑,害怕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所以她趕緊疏導孩子說:「不會的,你們是好朋友,他們不會笑你的,到時候媽媽也陪你一起去,給你加油,你肯定可以的!」聊了好一陣,孩子才同意參加了活動。如果孩子出現了自卑的心理,家長一定要及時幫他調整狀態,因為如果長期這樣,會影響到他的性格養成以及之後的發展,影響孩子一輩子。 那麼孩子自卑有哪些表現呢?其實如果他經常說以下這三句話,暗示內心已經極度自卑了:1、「我不行。」
  • 姜文:一個人骨子裡的自卑,從出生那一刻,就決定了
    只有遇到了知己,姜文才會將真實的自己表現出來。姜文的不自信,來源於自己的母親,來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他在節目中就透露:自己從小就想要向母親證明自己,因為他的母親從來都沒有肯定過他的成績。他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母親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轉移話題:你的衣服還沒有洗。他有錢了,給母親買了大房子,母親也不去住,依舊住在自己的小地方。
  • 心理上自卑的人,主要表現在這3方面
    大部分自卑都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從小影響,還有就是對自己不正確的認識,一個自卑的人,可能自己明明有 80 分,但是只給自己打 60 分。自卑的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01害怕社交,不敢表現自己自卑的人,不敢去社交,公眾場合一講話會臉紅,說話聲音小,語氣軟弱猶豫,語音顫抖,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思想,講話切不到重心。給人一種拘謹,放不開的感覺,更不敢去表現自己。談論問題時,會附和別人的喜好,深怕自己說錯話,做的不對,害怕被別人批評。
  • 睿智燈塔-孩子過於自卑怎麼辦,如何消除孩子自卑心理
    經常有家長會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的孩子特別自卑,不管做什麼事總是畏手畏腳,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總覺得自己這不行那不行,很多事情還沒開始就說自己做不了,這讓很多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孩子過於自卑怎麼辦,如何消除孩子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是一種行為失衡的狀態。
  • 什麼是「自卑情結」?「自卑情結」的表現都有哪些?
    儘管行為上表現得不可一世,而他的內心深處卻隱藏著難以掩蓋的自卑感。各位書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共讀《自卑與超越》的第45頁—第64頁。共讀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下面兩個問題:1. 什麼是「自卑情結」?2.「自卑情結」的表現都有哪些?
  • 如何幫助孩子告別自卑?家長學會這3招,輕鬆培養孩子自信心
    文丨蹦蹦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你的孩子自卑嗎?他是不是經常唯唯諾諾地躲在你的身後,對充滿挑戰和刺激的活動不敢嘗試,或者總覺得自己不行呢?孩子不僅不敢嘗試還一直在否定自己,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卑,家長知道嗎?
  • 孩子在9歲之前,若有以下表現暗示自卑了,請家長及時拉一把
    尤其是當別人誇這類人的時候,他們往往顯得更慌張,認為別人高估了自己。這其實就是自卑的表現,這類人錯誤的認為,只有各方面優秀才有資格自信,但自信並非用能力來衡量的。而造成這種自卑的狀況,要追溯到童年時期,9歲之前就能看出來!為什麼說是9歲前呢?
  • 自卑的人往往成長中有三種經歷,中一個都是重傷,長大後很難治癒
    婧婧說:「那些在充滿愛和幸福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的那種的自信和安全感,是我這一輩子都模仿不來的。」這種刻在骨子裡的自卑跟她形影不離。其實,每個人的心理問題和性格缺陷都和成長經歷脫不開關係。成長中有三種經歷,易留下心理創傷,變得自卑1、總是被人打擊被老師貶低、被同學嘲笑、被父母打擊都會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家人,被父母認可和鼓勵是一個孩子獲得自信的最大來源,他們作為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如果在娃成長過程中,總是喜歡批評、責備、辱罵、打擊孩子
  • 「媽媽,你以後別來接我了」,寶媽的不修邊幅,成為孩子自卑根源
    孩子優秀了,父母走路都帶風,不管到哪裡都會成為被羨慕的對象,因為家裡有著中國家長最羨慕的「別人家孩子」。但父母有沒有想過,不僅僅是孩子優秀會讓父母臉上有光,父母的所作所為實際上也是會影響孩子的臉面呢。優優這才明白自己對孩子造成了多麼大的傷害,連忙和兒子道歉,並表示以後一定好好收拾自己,漂漂亮亮的去學校,讓孩子不再被嘲笑。寶媽的不修邊幅,成為孩子自卑根源,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因為父母的不注意而被同學和小夥伴嘲笑。
  • 父母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讓孩子重新建立起自信心?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或多或少。自卑可能讓人一蹶不振、放棄自己;自卑也能成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原動力。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有自卑心理和行為表現的時候,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孩子自卑這一事實。
  • 孩子討好型人格如何而來?被罵後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可忽視
    一、孩子面對訓斥時的三種反應表現其心理出現問題1、沉默寡言幼年孩子的自控能力是很弱的,所以他們總是會非常直白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當他們面對父母的指責時,很容易因為委屈等心理出現哭鬧甚至大吼大叫的行為。久而久之這種類型的孩子,會因為極度自卑而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做出危害身邊人和社會的行為。3、不斷地與父母爭辯雖然表達不滿是一件很正常的心理狀況,但是不分場合和事情,無時無刻地與父母爭辯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 為什麼孩子會自卑,比起取悅他人,教會他做到這3點才能變得自信
    教會他做到這3點才能變得自信一、從根本解決問題,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很多孩子自卑的原因是父母給造成的一個特別壓抑的狀態,經常對孩子說家裡沒錢,家裡什麼都沒有,你一定要勤儉節約,什麼東西都不給孩子買。特別是經常對孩子的精神洗腦,對孩子說家裡沒錢等等,其實可能很多家長是為了讓孩子好好讀書來騙孩子的,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非常非常自閉,覺得怎麼自己家就低人一等呢,怎麼自己家什麼都沒有呢,自己的爸爸媽媽是不是也低人一等,這對於孩子來說絕對是精神汙染。
  • 心理學: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往往是因為小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生活中許多人受著自卑的困擾,不能夠勇敢地去做自己,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過得沒有底氣。說實話,我就是一個從小就非常自卑的人。平時在公眾場合說話常不自在,在意別人的眼光,這一切都跟我的童年經歷息息相關。因為家裡窮,總是被家裡的親戚嫌棄,從來都是對我們家冷眼相待。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看懂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但是整個童年帶給我更深的是深深地自卑感。不管你信不信,一個人的童年如果過得不快樂,即使成年之後也很難產生自信心。心理學: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往往是因為有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別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