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通道化 資管轉型在路上

2021-01-05 同花順財經

  隨著監管套利空間的收窄,在合理發展通道業務的基礎上尋求新的業務突破點,將成為眾多資管機構的新課題

  近期,證監會、銀監會相繼就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和信託等資管機構在通道業務、資產池業務的發展方面發文給予規範。一場漸進式改變過度依賴被動型業務現狀的資管轉型也在整個行業間悄然醞釀。

  資管躍進下的通道魅影

  所謂通道業務,指的是能夠讓銀行規避監管,轉換表內外資產的途徑、平臺業務。在現有制度下,信託、券商、基金子公司等都可以為銀行所用。

  對銀行而言,通道業務可以幫助其繞開存貸比、資本充足率的限制,為目標客戶提供融資,造成實際貸款規模遠遠大於財報上反映的數字,不利於監管。同時,通道業務可以幫助信貸資金順利進入受限制的行業,如房地產開發、政府融資平臺等,這也是監管層不願意看到的。

  根據證監會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發展一年有餘的67家基金子公司管理資產規模達到1.38萬億元;而根據證券業協會數據,截至去年年底,券商資管管理資產規模5.19萬億元,今年一季度已輕鬆突破6萬億大關。

  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基金子公司還是券商資管,規模突進的背後都閃現日趨膨脹的通道業務魅影。

  不完全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市場上產品數量超過5000隻約90家券商開展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其中從商業銀行等機構客戶處獲得的受託資金規模佔比70%~80%。

  海通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餘際庭此前出席活動曾表示,券商資管規模中,主動管理規模約10%,90%是通道業務;一中型券商資管人士甚至直言,協助銀行非標資產出表成為券商通道業務的首要職能。

  某家中型券商資管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去年該機構通道業務規模達到1000億,然而消息人士稱,實際數字遠大於此。「近期該機構的管理層出現變更,聽說就與幾單通道業務所曝風險有關。」上述人士表示。

  同樣,基金子公司的資管規模中大部分亦屬於通道業務。受訪多家基金子公司負責人都表示,目前行業平均水平約在八成左右。

  信託方面,隨著年初中誠信託誠至金開系列項目陷入兌付危機,被業內稱為「銀信合作」的通道業務被頂在風口浪尖。華寶證券曾經做過統計,信託公司2013年三季度末總資產10.13萬億,預計通道業務約6-7萬億。

  「漸進式」規範 明確責任

  隨著規模膨脹,金融交叉產品風險累積,對於通道業務的監管也提上日程。

  今年2月份,證券業協會發布通知,要求券商資管將銀證合作中的合作銀行門檻提高至資產規模不低於500億元,同時也要求「不得通過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開展通道業務」。

  4月26日,證監會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從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風險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26號文),要求基金子公司不得通過「一對多」專戶開展通道業務。

  除了通道業務,「資金池」業務也是此波監管的重點對象。

  26號文要求基金子公司對公司專戶產品實際單獨管理、建帳和核算;專戶產品募集的資金應按照合同約定的投資範圍、投資策略和投資標準進行投資、不得開展資金池業務;

  需要指出的是,監管層並未將通道業務「堵死」。梳理相關規定,監管層只明確了基金子公司「一對多」專戶和券商資管「集合資管計劃」不能夠開展通道業務的類型,而對於信託則沒有相關要求。三類資管領域,均要求明確責任主體,也就是增加通道業務的透明度。

  「對於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來說,大約六成是以『一對一』形式出現,這部分並未被禁。」滬上一基金子公司負責人表示:「這一方面是考慮不能對行業規模大頭一刀切過度限制其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一對一』相對於『一對多』責任主體、法律關係更明確,風險相對清晰可控。」

  對於信託公司,監管層並未要求「一刀切」、「齊步走」,而是要求各家信託公司「因地制宜、因司制宜」,自主制定清理整頓方案,並要求遵循規律,不設統一時間表,確保清理整頓工作不引發新的風險。

  「監管層的核心是整治影子銀行體系,之前的107號文就是希望從信託公司本身資金池擠出部分融資類信託資產,監管層步步為營,預計後續還將有更多政策推出。」信託人士告訴記者。

  主動轉型

  「去通道化」預計將成為2014年資管業的共同主題。

  一位基金產品研究人士表示,目前基金子公司開拓新產品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開發股權類產品,如併購基金、產業基金等,二是布局投資於二級市場的產品,特別是對衝類產品。

  而信託業已經邁出實質性的步伐,隨著家族信託、土地流轉信託、消費信託、醫養產業等創新信託產品相繼推出,信託公司已經開始努力提高自主管理能力,逐步通道業務的依賴。

  新華基金專戶業務總監趙宇彤透露:「比如說上市公司流通股權的質押,是銀行非常歡迎的一項業務,原來基本上是銀行和信託公司壟斷。其實真正知道上市公司缺錢想抵押資產的,相反是一些券商和基金公司,因為我們對上市公司是最了解的。」

  同樣,也有券商開始尋求資管業務的新盈利模式。廣州證券表示,其定向資產管理平臺早已將業務拓展至融資業務,不再局限於通道業務。統計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廣州證券定向資產管理平臺的發行規模新增123億元,增幅達到307%。

  分析人士表示,隨著監管套利空間的收窄,在合理發展通道業務的基礎上尋求新的業務突破點,將成為眾多資管機構的新課題。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相關焦點

  • 去通道、去槓桿 券商資管發力主動管理
    在資管行業嚴監管、去通道、降槓桿的背景下,這是證監會2017年向券商系資產管理公司批出的唯一一張公募牌照。  此外,華林證券的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也於12月獲得受理,並在12月20日補全了申請材料。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道業務的持續壓縮,「去通道、去槓桿」背景下,倒逼資管業務向主動管理轉型,券商資管必須考慮新出路。
  • 資管新規「去通道化」思路明顯 期貨資管轉型迫在眉睫
    這份被形象稱為「資管大一統」的《徵求意見稿》主要內容共30條,核心包括去嵌套、降槓桿、減通道、破剛兌等。作為大資管行業的「新兵」,期貨公司資管業務也在其影響輻射範圍之內。2月23日,有消息稱,「期貨公司將回歸期貨主業,不再開展資管業務」,在期貨資管業界激起千層浪。第一財經記者多方採訪獲悉,目前中國基金業協會並未收到相關通知,期貨資管產品備案仍在正常進行。
  • 什麼是資管業務的多層嵌套?為什麼要「去通道」?
    針對4月27日出臺並實施的大資管新政——《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我從「大資管新政會給百姓生活帶來哪些影響」的角度在上篇時評中解讀了中央為什麼要打破理財等資管產品的剛性兌付。那麼,今天這篇時評就為大家解讀一下什麼是資管業務的多層嵌套?中央為什麼要求堅決「去通道」?
  • 大資管轉型跟蹤:通道業務持續壓縮 機構還有這些動作
    談起資管轉型,業內討論更多的是銀行理財淨值化改造和理財子公司建設,這無疑是整個資管行業的一大重量級變化。不過,2018年出臺的資管新規是針對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所有資產管理機構和業務,除了銀行理財以外,信託資管、券商資管、基金資管等都面臨著繁重的轉型任務。
  • 李立峰:資管去通道如何影響股市債市房市
    2015年以後監管在不同的場合提出了資管機構包括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公司應該重視主動管理業務,降低通道業務規模,但由於整個市場需求和券商有較大的排名壓力,通道業務的規模還是不斷增加的。2016年6月證監會發布了《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通過對券商的風險覆蓋率、資本槓桿率、流動性覆蓋率等指標明確按風險類型進行監管,資管業務、另類投資、投行等都面臨著特定的風險資本要求,影響證券公司的風險準備規模。
  • 業內人士:資管機構數位化轉型需求迫切
    12月10日上午的金融科技分論壇中,京東數科資管科技部副總經理王建興以「資管機構數位化轉型中核心科技能力構建」 為主題發表演講。王建興分析了資管行業近年規模變化和當前面臨的挑戰,針對資管機構科技痛點提出數位化轉型思考,通過金融科技的手段來引領業務轉型。
  • 「資管新規」下信託業面臨的挑戰與轉型
    而信託行業在業務開展中長期扮演著「影子銀行」的角色,資管新規的出臺無疑對該行業產生巨大的衝擊。與此同時,在強監管環境下,信託行業也需積極配合資管新規相關規定,立足自身發展優勢,推進業務轉型。可以發現,信託公司在主動管理業務領域增長速度較為明顯,而與傳統銀信合作的通道業務逐漸收窄,信託業轉型深化成效逐漸凸顯出來(見圖1)。數據來源:中國信託業協會。圖1 2010~2019年Q3信託行業資管規模和增長率經營業績穩步提升,信託主業收入佔比保持穩定。
  • 保險資管逐步收縮通道業務 專注主動資管
    通道業務收縮已是大勢所趨,包括保險資管在內的各類資管機構正在加快業務調整。  昨日,一家資產規模超1000億的保險資管公司高管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該公司已於一個月前停止了通道類業務,全面專注核心資管業務。
  • 中信證券資管月均規模破萬億,中金、廣發資管、國信等7公司規模...
    掃描或點擊關注中金在線客服   財聯社(北京,記者 陳靖)訊 進入2020年,各大券商在資管業務轉型上持續加碼
  • 券商資管排位賽:東證資管收入連續三年第一,國君躍升4位排名第二...
    華泰證券近三年資管收入排名則保持在第二和第三之間。2017年和2018年,華泰證券資管收入分別為14.83億元和13.37億元,僅次於同期的東方證券資管收入,連續兩年位列第二。2019年,華泰證券資管收入為15.52億元,排在第三位。
  •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 信託公司轉型壓力仍存
    原標題: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 信託公司轉型壓力仍存   7月末,央行、銀保監會等發布有關《優化資管新規過渡期安排引導資管業務平穩轉型》
  • 第18家券商資管獲準開業,天風資管將承接天風證券全部資管業務,與...
    分析人士表示,依託天風證券研究所強大的投研能力,在資管產品評審方面,研究所可提供專業支撐,依託金融工程與金融產品的研究成果輸出,推出被動指數型資管產品、策略型資管產品。此外,海通證券、招商證券分別為海通資管、招商資管提供了不超過40億、35億元的淨資本擔保承諾。
  • 建信信託王業強:不要因資管新規延期而延緩轉型
    無論是資管新規還是資金信託新規,都要求信託機構主動壓降非標債券投資,加大標準化資產類投資,由此,信託行業正面臨著業務轉型。建信信託副總裁、首席投資官王業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是金融機構歡迎的事情,是監管部門在充分了解市場基礎上的引導方向之舉。
  • 「去通道化」迫使信託業轉型
    「去通道化」迫使信託業轉型 2013年12月18日 10:5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2013年,「大資管」時代的到來,使得以銀信合作為代表的信託公司通道業務備受衝擊。在經歷五年高速發展後,信託業是否走到「十字路口」,迎來行業轉型?  「去通道化」  今年10月,銀監會批准部分商業銀行開展理財資管業務試點,銀行可以實現項目和理財資金的一一對接。這在使得銀行理財產品「去通道化」更進一步的同時,對信託業來說無疑又是一次衝擊。
  • 陽光資管總經理彭吉海:保險資管是天然的價值投資者 呼籲對長期...
    陽光資管總經理彭吉海談到他對資管新規落地轉型方面的理解。他主要談了新規落地後對資管行業的影響: 第一,資管新規的出臺有效控制了影子銀行風險,整個資管行業統一標準將是大勢所趨,自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來,資管新規給資產管理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在資管新規框架下,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得到了有效治理,同業資金業務的規模和比例大幅減縮,產品期限錯配現象明顯改善。
  • 基煜基金總裁王翔:資管行業進入2.0時代
    活動上,上海基煜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總裁王翔表示,隨著資管新規的平穩過渡,淨值化轉型的提速,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總量規模即將迎來爆發增長期,資管行業已進入2.0時代。面對快速發展的時代,資管行業除了要做好專業能力強化、業務轉型升級、技術升級的準備外,還要利用好外部專業服務機構,打造資管生態圈。以下為演講全文整理。
  • 資管新規兩周年,尚福林系統闡述資管行業:重點處理好五大關係(附...
    按資管新規要求,妥善處理好存量產品的壓降與轉型接續,做好母銀行與理財子公司間存量理財產品的劃轉。同時,在這一特殊時期也更加需要保持轉型定力,按照既有目標穩妥推進。「2019年以來資管行業對外開放提速,第一家外方控股理財公司於去年底在上海批准設立。」尚福林表示,最後,處理好國內行業培育與國外市場競爭的關係。
  • 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1年困難存在哪裡?轉型進度如何?
    2018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下發,持續推動資管業務平穩轉型、規範整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資管亂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銀行風險顯著收斂,資管業務逐步回歸本源,呈現穩健發展的態勢。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於2020年底結束。
  • 顧建綱: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進一步保障銀行理財平穩轉型
    為此,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四個方面的觀點:第一,銀行理財轉型發展向新規大考提供了滿意答卷。2018年以資管新規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落地,開始了正本清源、防範風險、轉型發展為核心的我國資管行業2.0時代。我們曾經講資管新規的落地比喻為我國資管行業一場大考的開始。
  • 非標業務裁員 券商資管通道業務料將謝幕
    中國證券報記者昨日獲悉,某中小型券商資管的通道業務部門開始裁員,另有券商資管部門非標從業人員告訴記者,近日該公司非標部門人員也有所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