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監管套利空間的收窄,在合理發展通道業務的基礎上尋求新的業務突破點,將成為眾多資管機構的新課題
近期,證監會、銀監會相繼就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和信託等資管機構在通道業務、資產池業務的發展方面發文給予規範。一場漸進式改變過度依賴被動型業務現狀的資管轉型也在整個行業間悄然醞釀。
資管躍進下的通道魅影
所謂通道業務,指的是能夠讓銀行規避監管,轉換表內外資產的途徑、平臺業務。在現有制度下,信託、券商、基金子公司等都可以為銀行所用。
對銀行而言,通道業務可以幫助其繞開存貸比、資本充足率的限制,為目標客戶提供融資,造成實際貸款規模遠遠大於財報上反映的數字,不利於監管。同時,通道業務可以幫助信貸資金順利進入受限制的行業,如房地產開發、政府融資平臺等,這也是監管層不願意看到的。
根據證監會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發展一年有餘的67家基金子公司管理資產規模達到1.38萬億元;而根據證券業協會數據,截至去年年底,券商資管管理資產規模5.19萬億元,今年一季度已輕鬆突破6萬億大關。
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基金子公司還是券商資管,規模突進的背後都閃現日趨膨脹的通道業務魅影。
不完全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市場上產品數量超過5000隻約90家券商開展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其中從商業銀行等機構客戶處獲得的受託資金規模佔比70%~80%。
海通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餘際庭此前出席活動曾表示,券商資管規模中,主動管理規模約10%,90%是通道業務;一中型券商資管人士甚至直言,協助銀行非標資產出表成為券商通道業務的首要職能。
某家中型券商資管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去年該機構通道業務規模達到1000億,然而消息人士稱,實際數字遠大於此。「近期該機構的管理層出現變更,聽說就與幾單通道業務所曝風險有關。」上述人士表示。
同樣,基金子公司的資管規模中大部分亦屬於通道業務。受訪多家基金子公司負責人都表示,目前行業平均水平約在八成左右。
信託方面,隨著年初中誠信託誠至金開系列項目陷入兌付危機,被業內稱為「銀信合作」的通道業務被頂在風口浪尖。華寶證券曾經做過統計,信託公司2013年三季度末總資產10.13萬億,預計通道業務約6-7萬億。
「漸進式」規範 明確責任
隨著規模膨脹,金融交叉產品風險累積,對於通道業務的監管也提上日程。
今年2月份,證券業協會發布通知,要求券商資管將銀證合作中的合作銀行門檻提高至資產規模不低於500億元,同時也要求「不得通過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開展通道業務」。
4月26日,證監會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從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風險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26號文),要求基金子公司不得通過「一對多」專戶開展通道業務。
除了通道業務,「資金池」業務也是此波監管的重點對象。
26號文要求基金子公司對公司專戶產品實際單獨管理、建帳和核算;專戶產品募集的資金應按照合同約定的投資範圍、投資策略和投資標準進行投資、不得開展資金池業務;
需要指出的是,監管層並未將通道業務「堵死」。梳理相關規定,監管層只明確了基金子公司「一對多」專戶和券商資管「集合資管計劃」不能夠開展通道業務的類型,而對於信託則沒有相關要求。三類資管領域,均要求明確責任主體,也就是增加通道業務的透明度。
「對於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來說,大約六成是以『一對一』形式出現,這部分並未被禁。」滬上一基金子公司負責人表示:「這一方面是考慮不能對行業規模大頭一刀切過度限制其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一對一』相對於『一對多』責任主體、法律關係更明確,風險相對清晰可控。」
對於信託公司,監管層並未要求「一刀切」、「齊步走」,而是要求各家信託公司「因地制宜、因司制宜」,自主制定清理整頓方案,並要求遵循規律,不設統一時間表,確保清理整頓工作不引發新的風險。
「監管層的核心是整治影子銀行體系,之前的107號文就是希望從信託公司本身資金池擠出部分融資類信託資產,監管層步步為營,預計後續還將有更多政策推出。」信託人士告訴記者。
主動轉型
「去通道化」預計將成為2014年資管業的共同主題。
一位基金產品研究人士表示,目前基金子公司開拓新產品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開發股權類產品,如併購基金、產業基金等,二是布局投資於二級市場的產品,特別是對衝類產品。
而信託業已經邁出實質性的步伐,隨著家族信託、土地流轉信託、消費信託、醫養產業等創新信託產品相繼推出,信託公司已經開始努力提高自主管理能力,逐步通道業務的依賴。
新華基金專戶業務總監趙宇彤透露:「比如說上市公司流通股權的質押,是銀行非常歡迎的一項業務,原來基本上是銀行和信託公司壟斷。其實真正知道上市公司缺錢想抵押資產的,相反是一些券商和基金公司,因為我們對上市公司是最了解的。」
同樣,也有券商開始尋求資管業務的新盈利模式。廣州證券表示,其定向資產管理平臺早已將業務拓展至融資業務,不再局限於通道業務。統計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廣州證券定向資產管理平臺的發行規模新增123億元,增幅達到307%。
分析人士表示,隨著監管套利空間的收窄,在合理發展通道業務的基礎上尋求新的業務突破點,將成為眾多資管機構的新課題。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