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銀行家雜誌
作者: 尹冰清 張金菊
2018年4月,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幾個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從政策上強化了對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規範性要求,明確了統一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而信託行業在業務開展中長期扮演著「影子銀行」的角色,資管新規的出臺無疑對該行業產生巨大的衝擊。與此同時,在強監管環境下,信託行業也需積極配合資管新規相關規定,立足自身發展優勢,推進業務轉型。
信託行業發展現狀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信託業就開始緩步發展,而中國第一家信託公司——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1979年成立,這也正式掀起了我國信託行業的發展浪潮。隨著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不斷發展,中國信託行業也多次出現大範圍整頓現象。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十餘年來,憑藉著我國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以及實體經濟的特有優勢,信託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截至2017年底,中國信託行業業務規模高達26萬億元,而其行業規模僅次於銀行業發展規模,信託業憑藉其第二大金融子市場在資產管理行業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因此,2018年出臺的資管新規無疑會衝擊著我國信託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會給予其發展機遇,推進信託行業發展新時代的到來。
信託資產規模穩步回落,結構調整變化明顯。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我國68家信託公司一共實現資產管理規模高達22萬億元,相較於2018年末減少了0.7萬億元。圖1顯示了2010年至2019年Q3期間信託業資產規模及增長率走勢。可以看到,2010年至2017年,信託業規模持續增長,由3.04萬億元增長至26.25萬億元,但在2018年,信託業資產規模首次出現了下降,並且下降幅度達到13.52%。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受到了金融強監管的影響,而另一方面是因為一部分信託公司主動縮減了事務管理類業務規模所導致。從資金來源來看,單一資金信託規模為9.84萬億元,佔資金信託總規模(18.53萬億元)的39.50%,較2018年末下降了3.83個百分點。而集合資金信託資產規模保持其穩健的增長態勢,其佔比超過單一資金信託規模。可以發現,信託公司在主動管理業務領域增長速度較為明顯,而與傳統銀信合作的通道業務逐漸收窄,信託業轉型深化成效逐漸凸顯出來(見圖1)。
數據來源:中國信託業協會。
圖1 2010~2019年Q3信託行業資管規模和增長率
經營業績穩步提升,信託主業收入佔比保持穩定。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信託行業實現了經營收入高達795.64億元。其中,信託業務收入達到551.35億元,佔比達69.30個百分點,仍然是信託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為堅守信託本源,信託公司仍舊需要堅守發展信託行業的初心。而且,信託行業平均年化綜合實際收益率為5.58%,相較於2018年增加了10.42個百分點,而環比增加了24.2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信託行業在不斷提升信託公司自身盈利水平的同時,還在為選擇信託資管產品的投資者創造以及實現更多的價值。從具體的資產配置類型來看,信託行業投向實體經濟的資產種類在不斷擴大,包括房地產、基礎產業和工商企業,這表明信託行業的發展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連,而服務實體經濟一直以來是信託行業以及信託公司的定位基準和核心功能。
風險項目持續暴露,風控處置能力亟待加強。根據中國信託協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數量為1305個,相較於2018年的872個增加了433個風險項目,而其規模高達6411.36億元。在強監管大背景下,信託資產風險率持續走高,一方面可能是由於信託行業高度重視所導致,不斷加強合規化管理和風險防控;另一方面,則是從集合類信託和財產權信託風險規模的佔比不斷下降而造成這種現象。根據數據顯示,信託行業風險項目規模和數量均出現上升的趨勢,但信託業總體風險仍在可控範圍之內。
資管新規
對信託行業的衝擊
信託行業發展的宗旨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相較於其他資產管理行業,信託業可以充分運用其自身優勢,即合規化地使用債券、股權、收益權等,實現資金與資產的高效結合,並發揮投融資功能。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主要在於通過對資產管理業務的無序發展擴大進行管控,將其產生的無序資金逐漸引入金融監管的領域之中,避免金融監管出現空白。資管新規實施近兩年來,信託行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打破信託行業以往的剛性兌付模式,逐漸清理傳統通道業務以及對資金池業務的運作進行標準化、規範化管理。
「剛性兌付」已被打破。資管新規對信託行業提出了最為重要的要求,即打破傳統的剛性兌付業務模式。這項要求從長遠視角來看,有利於穩定金融秩序,推動信託行業回歸本源,降低道德風險等。但是從短期來看,投資者對信託業務的長期持有看作是具有低風險性的固定資產投資,然而資管新規的規定使得信託行業的投資者信心受到強烈打擊。對於現有風險管理能力不強、定價能力不強的信託公司而言,正面臨新一輪的調整,在市場激烈競爭環境以及嚴格監管要求下,信託公司需要加快合規審查工作以及提升風險處置能力。此外,資管新規還限制了非標業務,要求以往以非標債權投資為主的信託公司逐漸轉向標準化業務,對業務資金端帶來巨大的變化。資管新規嚴格規定了非標資產在規模和時間期限上的要求,還禁止銀行理財資金投資於信託產品,這極大影響了信託行業的融資渠道。此外,資管新規還提升了合規投資者的門檻,鑑於剛性兌付的限制,要求投資者自負盈虧,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投資者對信託產品的投資熱情,而這更加衝擊著信託行業的資金來源。
傳統通道業務正在逐步清理。信託公司在業務開展中主要為商業銀行的理財充當通道的角色進而提供雙贏互利的機會,由此可以看到,以往信託行業規模中通道業務的佔比較高。然而,隨著資管新規的出現,其明確要求對以規避監管的通道業務實施限制,重新對所有資產管理產品按照其融資方式以及投資屬性進行分類,還禁止投資銀行信貸資產,這無疑禁止了監管套利的源頭進入。資管新規的出現帶給大多以通道業務為主的信託公司重重的衝擊。根據中國信託行業協會的統計,2017年末,我國信託資產規模高達26.25萬億元,而通道業務規模高達15.65萬億元,其佔比為59.62個百分點,表明通道業務對信託行業有著重要作用。隨著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臺,截至2018年末,我國信託業規模為22.70萬億元,同比減少了3.35萬億元,而通道業務的佔比為58.36個百分點。隨著信託業總規模的下降,其盈利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資管新規出臺已近兩年,各個信託公司也正著手清理其通道業務,但是由於其通道業務的基數較大,對於大多數信託公司而言其業務可能會面臨萎縮的風險,以及未來發展的壓力將會更大。
資金池業務運作模式急需規範。資管新規的出現對信託行業的業務模式造成了極大的限制,同時也對信託行業的合規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一,資管新規要求信託公司實施淨值化管理,提高對資產管理產品估計的準確性,做好信息跟蹤和監管工作。但這對於信託公司而言,估計的難度無疑加大了,鑑於開展的非標準資產管理項目主要是以融資類、固定收益產品為主,對標準化估計工作存在較大的挑戰和難度。其二,資管新規對通道業務也進行了嚴格的監管與限制,對此,信託公司將對其傳統的業務模型進行轉化,積極開展主動性的管理業務,而在深入探索過程中,需要信託公司強化對業務的合規化管理。此外,還需要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提升信託行業的風險點識別能力和風險抵禦能力。其三,以往信託公司推出新理財產品時,為了緩解資金流動性和期限不匹配等問題,通常使用資金池業務,然而資管新規提出了對資金池的整改要求,即要求金融機構對每個資管產品的資金需要設計單獨的帳戶進行建帳與核算管理,這對信託公司在設計產品、篩選項目、防範風險以及拓展資金端客戶來源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這給已有規模較大、期限較長的資金池業務整改帶來壓力和難度,並且有可能加劇流動性風險。
強監管環境下
信託業的「再出發」
隨著金融監管環境的變化以及宏觀經濟發展的緊張形勢,信託行業的發展已經進入結構性調整的重要階段,這對於信託公司而言,需要其科學地制定長短期目標,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從短期發展目標來看,信託行業應具有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意識,積極落實合規管理,加強風險防控工作;從長期發展目標來看,深化資管新規的戰略部署,立足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提升對資金資源的優化配置能力,打造專業化財富管理團隊,推進信託產品的創新發展,進一步推進信託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地位,其要服務於實體經濟,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是信託行業的本源。應充分發揮信託業在資金配置中對實體經濟的特有優勢,進一步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與信託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信託公司可以憑藉其制度優勢、行業資源經驗以及自身股東資源,靈活使用股權、債券等多樣化金融工具,深度推進產融結合發展,通過提供專業化金融整合服務,促進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此外,還能夠緩解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困境,信託公司可以嘗試開展產業基金、併購資金等多樣化方式,這既能推動結構性去槓桿工作,還能夠拓展信託服務。特別是對於國有控股的信託公司,更加堅定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使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股權投資、投貸聯動等多元化服務,通過創新手段不斷將產業鏈進行細分,引導資金資源更多地流向實體經濟,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提升資產配置能力。「資管新規」對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實施了統一的監管標準,指明了我國資管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對此,信託行業通過解讀「資管新規」的監管政策明確行業定位。目前,我國信託業的規模僅低於銀行業,現已成為第二大金融子行業,其穩健發展對於我國經濟金融穩健運行具有重要的作用。並且,資管新規還要求金融結構實施淨值化管理,以縮窄固定收益和保本等理財產品的發展空間。隨著通道業務的退出,信託公司的經營模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由傳統的代人融資轉向資產管理,既要對已有客戶和潛在客戶進行專業分析,又要根據公司自身風險防控能力和定位細分市場,開展專業的資產管理產品和制定相關管理政策來維護資金端的業務需求。為了應對「資管新規」帶來的監管環境的變化,信託公司需要將發展目標定位更長遠,擯棄追逐短期利益的傳統觀念,積極發揮資產管理的優勢,提升資源配置能力,主動對接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項需求和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渠道,積極響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一份力量。
推動服務信託和公益信託業務。現階段,監管政策的實施主要消除了金融業監管真空領域,同時也對金融業混合經營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銀行業的發展模式也出現較大變化,我國約有30多家銀行均設立了理財子公司,這些理財子公司具有先天的資金端優勢,極大地制約了信託行業的業務發展,對此,信託公司只能通過不斷推出創新型信託產品來吸引優質客戶進而穩固其在理財機構中的優勢。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信託行業可以主打以受託服務為核心的服務信託,結合金融服務與養老權益推出信託養老產品;還可以與優質的養老服務供應商合作以實現高端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等多樣化養老方式。此外,信託行業除了開展資金信託外,還能創新其信託供給,通過高效結合金融服務與財富管理,實現多領域服務的結合,如從員工信託、資產證券化信託、家庭信託、家族信託等方面積極開展業務,通過金融科技等高技術工具以更好地滿足客戶多元化要求。此外,信託公司還能夠在公益信託方面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對接扶貧慈善信託將其推廣至更廣泛的領域,包括教育、醫療、養老、殘障特殊人群等,通過與慈善組織等公益機構的積極合作,深化公益信託的社會效果。
打造專業財富管理團隊。信託行業能夠通過整合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以及實體領域的資金資源進行高效配置,可以憑藉其行業優勢對客戶提供多元化的財富管理方案。但是,這也加劇了對信託專業人才的需求,即打造一支複合型財務管理團隊,能夠熟悉與掌握金融、法律、財務等專業知識,通過制定專業化的財務管理方案實現客戶的增值訴求。近年來,在經濟基本面下行壓力下,信託行業風險資產逐漸暴露出來,交易對手的信用違約風險率逐漸加大。因此,在相關部門嚴格監管之下,信託公司也需要強化自身的合理合規化建設,妥善處置項目風險點,提升風險防範能力和識別能力,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以及提升信託投資者的教育。同時,信託公司還要充分運用信託制所特有的破產隔離屬性,以及與銀行、律師事務所之間長久合作模式,轉變財務管理團隊對資產產品的管理方式,即從單純的產品供應商轉向全方位的專業財務管理團隊。
作者單位: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國家開發銀行國際金融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