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涵9月26日,2020中國資產管理武夷峰會召開,本次峰會以「新資管·新徵程·綠色發展」為主題,共論資管行業在新形勢下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在下午場「金融開放下的資產管理」圓桌論壇中,銀行、證券、信託、基金、保險五個資管行業最主要的「掌門人」探討交鋒中國資管行業的前路及突破口。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金融機構資管產品餘額近82.9萬億元。規模約為金融機構總資產的四分之一,逐步形成了銀行、保險、信託、證券、基金等多種資管業務分工協作的競爭格局。資管行業在經歷轉型陣痛的同時,也在積極謀求轉型升級,不斷尋求突破口。
理財子公司:資管新規延期後的「十足信心」
雖然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但不改變轉型方向。
交銀理財總裁金旗透露:「前段時間監管約談想要摸底落實資管新規及在2021年前能夠完成歷史性任務是否存在問題。我的態度是非常正面的,首先有信心,第二是轉型要越早越主動,第三是轉型就是要靠發展。」
以交銀理財的規模,金旗坦言因為轉型比較早,今年整個業務發展規模已經漲了30%,年底估計會漲40%,明年可能還是會以這樣的速度來發展。
截至到今年二季度末,銀行保險資管產品餘額45.6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1.6%,佔資管市場總規模的55%。其中銀行理財餘額24.5萬億元,資金信託計劃餘額17.7萬億元,保險資管產品3.4萬億元。
面對銀行龐大的理財資金,業界難免質疑銀行理財子會瓜分其他市場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狼來了」的呼聲是否真實?
金旗分析:「並非如此,雖然在2018年市場分割局面沒有變化,但在今年以後明顯產生分化,轉型慢的丟掉部分市場。以轉型發展快的機構為例,70%投資是通過合作夥伴完成,自身只有20-30%。」
成立一年後的交銀理財產品規模在2020年計劃達到1.1萬億元。金旗分析,各類資管機構都在尋找比較優勢,銀行系資管首先發揮品牌和形象優勢,打好優良基礎,在增量市場上通過主題投資、主動管理、量化對衝等與公募、券商尋求合作。
證券資管、信託:競爭力與轉型陣痛
關於金融資管投資領域所面臨的挑戰,興證資管總裁王承煒則認為,第一個挑戰是如何塑造投資方法論,構建長期核心競爭力;第二個挑戰提升管理能力,目前整個資管規模和現有的管理能力的匹配度不一;第三是人才挑戰,現在加入競爭的海外金融機構已通過在國內設置的資管機構開始逐漸吸引頂級的投資管理人才。
隨著2021年存量理財產品到期,所有金融機構面臨著大統一的監管體系,又該如何滿足理財產品釋放出來的需求?
「主動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深化程度決定了在未來資產管理領域中能分到多少蛋糕。」王承煒認為,當前市場環境下,資管機構頭部化趨勢明顯,無論是將量化做到極致,還是成為平臺型機構,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定位。「深圳資管非常清晰地定位為中國絕對收益的提供商,具有非常大的空間。」
他認為,首先要有豐富的投資工具,實現絕對收益要運用多資產、多策略的金融工具。券商的優勢在於除了股票、債券以外衍生品的應用,可以實現跨資產、跨策略;其次,要注意風險回撤的控制,在每個絕對收益背後打算承擔多大的風險;最後,是對於客群細分匹配針對性產品的能力。
眾所周知,無論是資管新規還是資金信託新規,都要求信託機構主動壓降非標債券投資,加大標準化資產類投資,信託行業正面臨著艱難的業務轉型。
自2001年《信託法》頒布,信託業在一法兩規框架下迎來發展機遇,至2017年已達到26萬億規模。隨後在資管新股約束下,信託業每個季度數字都在往下走。
信託行業進入轉型加速期,光大興隴信託副總裁劉向東坦言做了五個方面的努力,第一是在壓降融資類比例後,加大主動管理力度;第二是圍繞資本市場,大力發展標準化產品,例如推出科創板信託產品;第三加快向證券化、基金化轉型,通過與各大金融機構合作拓展信貸資產證券化,探索將非標存量資產轉向標準路徑,將原先傳統的一對一產品向基金化方向轉變;第四是加大消費金融力度,聯合養老、教育、醫療等資源推出消費產品;最後是發展慈善、家族等服務類信託。
保險資管、基金:合作、明確定位
3月25日,《保險資管產品管理暫行辦法》公布,定位私募、中長期金融產品的供給者、對接實體的直接融資工具、秉持價值投資,初步描繪了保險資管機構的架構。保險資管作為原來公募基金最大的一個權益資金方,未來的走勢和定位會是怎麼樣的?
太平洋資產管理副總經理嚴贇華表示,未來整個行業最大的活水源頭來自於銀行理財,這也是把中國很多間接融資引向直接融資非常好的引流渠道,給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帶來更多投資資金,包括私募在內的資管機構,合作永遠是主題。
「實際上,在整個金融行業中投資端和負債端結合最緊密的就是保險。保險有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久期匹配原則,第二個是原則投資和負債收益的匹配原則,第三個是現金流的匹配原則。」
嚴贇華分析,從保險資管投資結構來看,現在太保資管總共管理資產超過1萬億,整個保險行業運用保險管理資金是18.5萬億,其中大部分投資以固收為主,佔40%左右;銀行存款超過10%,達到13%;在其他相關領域的投資也以偏債券性、固收性的資產為主。這些結構造就保險資金長期追求在大量資產配置下建立起來的絕對收益能力。
從保險資管的發展角度來說,18.5萬億這個數字真的微乎其微。從國家整個養老資金安排來看,結構還是失衡的,第一支柱到去年年底剛剛突破6萬億,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2.4萬億,第三支柱就是以推出的養老資管為主,可以忽略不計。若說要解決老百姓的這些問題,這種結構必須要發生變化。未來養老金資管市場真正發展需要靠資管機構的合力,通過合理布局,建立養老的第三支柱,或許整個資管市場才能穩步發展。
最後,建信基金副總裁趙樂峰坦言:「每個機構都想做資管,但一點要明確定位,回到核心價值,做大而專的機構才會成功。」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z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