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之際,世界對亞洲人的種族歧視又來了?

2020-12-17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外特派特約記者 張夢旭 王未來 青木 姚蒙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丁雨晴】編者的話:「在中國暴發的疫情看上去很可怕……但帶來傷害的並非只是疾病。」令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媒體發出這樣感嘆的,是連日來世界各地不斷出現的針對華人乃至亞裔群體的種族歧視事例。在國外一些地方,華人甚至亞洲人出行時仿佛被套上一個看不見的「傳染圈」,有人唯恐避之不及。擔憂、自保跟歧視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在一些外媒報導中,新型冠狀病毒被「種族化」。這種「嫌華」和排外的情緒令很多人想起華人與亞裔群體在2003年「非典」期間遭到的歧視性對待,甚至歐洲「黃禍論」和美國《排華法案》等距今上百年的「歧視前科」。有觀點認為,此次出現的種族主義現象並不代表主流社會趨勢,西方國家官方機構也反覆敦促人們不要有偏見。但也有人指出,這類事件的發生代表針對華人的種族主義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德國《法蘭克福匯報》3日呼籲,現在並非是「中國與世界的抗爭」,而是人類與冠狀病毒的抗爭。

戴不戴口罩?華人陷入兩難

2月2日是星期天。中午,倫敦唐人街掛滿喜慶的紅燈籠,然而街道上的中餐廳異常冷清,與平日裡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形成鮮明對比。「我們正面臨艱難的時刻。」經營中餐館的馬先生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英國上周五首次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後,他們就不斷接到顧客取消預約的消息,4家分店的預訂數量驟降50%。這家平日裡大排長龍的飯館如今空空蕩蕩。位於美國費城、加拿大卡爾加裡等城市的唐人街,相似的一幕也正在上演。

在中國暴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際,有的國外民眾選擇遠離讓他們現下感到「不舒服」的中餐館。相對應的,有經營飯館、咖啡館的業者選擇遠離華人顧客。連日來,《環球時報》駐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特約記者聽到不少來自當地華人的抱怨,比如想要進入餐廳時被婉拒,握手時遭到拒絕,坐公共運輸工具時鄰座的人會立刻換座或者豎起衣領,等等。一名在澳大利亞餐館打工的中國留學生告訴記者,現在常有顧客問他最近有沒有回過國。有人使用現金付帳時,從遠處將錢扔到櫃檯上,然後立刻躲開。

「很多時候,難以分辨合理的擔憂與明顯歧視之間的界限。但實際上,某些保護措施等同於對種族或民族的臉譜化認識。」美國《紐約時報》如是稱。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少數國外民眾藉機對華人進行嘲弄,赤裸裸地發起種族主義攻擊。在澳大利亞,當地華人在戴口罩問題上陷入尷尬境地:戴的話怕被嘲笑、捉弄;不戴又擔心被傳染。正在墨爾本留學的黃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前來參加自己畢業典禮的父母近日戴口罩出門時碰到一名本地青年,後者故意對他們打了個噴嚏,兩名白人女生因此在旁嬉笑。雪梨一家咖啡廳日前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眾怒,其前臺招牌上寫道:新型冠狀病毒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它是「中國製造」。

美國《時代》周刊3日的文章描述了10歲美籍華人男孩康納與他朋友最近的遭遇:當兩人玩耍時,另外幾名男孩圍了上來,想要與他們玩一個遊戲:測試他們是否有冠狀病毒。康納的母親說,那些男孩樂此不疲地「表演著恐慌和愚昧的樣子」,而她的兒子「既沮喪又憤怒,但並未發作」。

柏林中國問題學者萊希貝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一些西方媒體及媒體人要對這些種族歧視現象的出現負責任。法國《皮卡爾信使報》、澳大利亞《先驅太陽報》、德國《明鏡》周刊此前以「黃色警報」「中國病毒」等為題大做文章引發輿論強烈反彈。西德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波爾內曼最近在推特上發布一張題為「冠狀病毒桶中的三個中國人」的漫畫被指責是「種族主義」。漫畫裡中國人戴著清朝的帽子,留著長而細的鬍鬚。「當中國正與時間賽跑對抗疫情時,部分媒體卻喪失人性,仍然帶著意識形態來攻擊中國。」萊希貝格批評道。

被針對的不只是中國人。美國《福布斯》雜誌的美籍韓裔記者薩拉·金描述道,一名男子近日在街頭衝著她說:「看那邊的日本妞,不想染上冠狀病毒就遠離她。」在法國,一名越南女子對《世界報》講述道,一名汽車司機對她大喊:「留著你的病毒吧,骯髒的中國人……法國不歡迎你。」這名司機同時飛快地開過一個水坑,濺了她一身水。

中國學者:「黃禍論」仍有遺存

「一種新病毒激起古老的仇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撰稿人楊致和1月30日發文稱,如今,網際網路充斥著將中國人視為「替罪羊」的聲音。說到底,引發這種種族主義現象的是一些藏在深處且司空見慣的東西。仇外情緒早在新型冠狀病毒之前就出現了,歷史表明,它的暴發將可能更難以遏制,更致命。

「『黃色威脅』又回來了。」德國《世界報》3日回顧道,從19世紀末開始,「黃色威脅」是歐洲人對中國人的侮辱寫照。所謂的遠東威脅構成了歐洲殖民主義、德國威廉二世時代擴張主義欲望的思想溫床。當時,德皇威廉二世稱東亞人為「黃禍」。

同樣在19世紀下半葉,恐華聲浪高漲的美國通過《排華法案》,完全禁止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並規定在美華人無法成為美國公民。直到今天,該法案仍是美國歷史上唯一明確基於種族而限制一個群體入內的法案,並持續長達逾60年。1943年,美國做出調整,但每年僅為華人提供105個移民配額,直至1965年推翻按國籍進行移民配額的做法。

德國中國問題學者萊希貝格認為,如今,西方主流社會在種族歧視問題上講究「政治正確」,不需要擔心最近針對華人的種族主義現象會進一步蔓延。不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現代文明的『外衣』下,種族看似不能為西方政治正確的話語體系所容許,但直到現在,種族歧視和『黃禍論』在很多人的內心仍有遺存。一旦有合適的『氣候和土壤』,就會爆發出來。」

在看上去越來越開放、包容的西方社會中,針對華人等亞裔群體的種族歧視現象並沒有根除。在澳大利亞,有人曾在大學開學日張貼「禁止中國人入內」的海報;在德國,不少人認為相較於亞洲人自己外貌更加出眾,曾任歐盟數字經濟專員的德國人厄廷格在2016年的一次演講中,用「眯縫眼」等字眼形容他接待過的一個中國代表團;另外,儘管中國品牌越來越受到認可,但在不少德國人眼中,「中國製造」仍然是低質量的代名詞。

在CNN看來,對西方社會來說,針對食品衛生議題對中國發起攻擊也成為一種傳統。對於那些蔑視或嫉妒中國人的西方人而言,此類攻擊能讓中國人看上去是個「異類」,他們能藉此聲稱中國人難以被其他「文明」國家接受。早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不少美國報紙曾做出「美國華人吃老鼠,蝸居於衛生條件差、人口過度密集的環境」等歧視性描述。到了2017年,德國服裝電商Spreadshirt在T恤上印製「救一隻狗,吃一個中國人」「救一條鯊魚,吃一個中國人」等語句引發中方強烈不滿,但德國《圖片報》卻為德企這種做法叫好。

美國女作家澤巴·汗2月1日撰文說,將快樂建立在一個群體的痛苦之上,並取笑其飲食習慣是老式的東方主義行為。通過東方主義這一「知識」架構,西方社會將自己定位為優越的一方。「然而,當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得流感時,我們為何不取笑白人吃的古怪東西?比如落基山脈牡蠣(其實是牛睪丸)和牛羊雜碎?」「如果這一病毒來自英國……我想我們不會這麼對待盎格魯-撒克遜人。」加拿大醫生鮑曼對媒體說,全世界的人都吃野味,這並非中國或者亞洲人專屬。

英國自由撰稿人薩姆·潘對BBC說,在當今世界,亞洲人遭受的種族歧視常常被忽視,沒有多少人為這一議題發聲。現在,國際媒體都在集中討論針對華人乃至亞裔的種族主義現象,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2020年,人們為何仍未吸取教訓?

2004年,加拿大學者佳利安娜·梁發表題為「黃禍論再臨」的報告,對加拿大華裔與東南亞裔群體在「非典」時期受到的影響進行分析。「『非典』危機對這些社區成員的精神、心理、情緒都造成了傷害,」梁寫道,「種族主義帶來的後果是複雜的,它會對人的自尊、自我認同以及自信產生影響。」近日,她在推特上發文說,自己在新型冠狀病毒暴發後又看到類似規律。

美國《時代》周刊稱,隨著社交媒體日益普及,在發生公共緊急事件期間,不實信息、種族偏見和散布恐慌等行為也會加劇。在2009年暴發H1N1流感期間,墨西哥人和許多拉美人曾被當作替罪羊,在2014年暴發伊波拉病毒時,非洲裔群體遭到類似對待。「我曾以為我們已從過去吸取經驗。」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行醫的阿萊姆說,但到了2020年,同樣的狀況仍然發生了。

「每一場新危機都沿襲類似的劇本,科學家、流行病學家、醫護人員和政要們都竭力確定新威脅的特徵並遏制它。但每一場流行病也不一樣,它們可以成為反映社會現狀的一面鏡子。」美國《大西洋月刊》說,近年來,世界上的反移民言論和孤立政策逐漸蔓延開來,這些都在中國爆發的這次危機中得到印證,比如美國針對中國採取的旅行警告以及相關的隔離檢疫措施。

崔洪建也表示,近年來西方整體處在民粹的政治話語環境中是引發這輪種族主義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民粹最大的特點就是強化身份,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由此導致偏見被放大。」崔洪建說,儘管西方主流政治階層在這方面仍然是較為清醒冷靜的,但民粹的崛起有時會讓政治決策不得不對民意或極端輿論讓步。

崔洪建同時認為,此輪種族歧視現象集中重現與西方國家近年來對中國的認知變化有關。他表示,與以前相比,中國和世界的交流與聯繫更緊密了,這導致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崛起的恐懼與擔憂日益增加。西方輿論會利用一些機會,以帶有種族色彩的方式論述和中國保持距離。

不過,也有像BBC這樣的媒體在相關報導中強調,最近發生在英國的種族主義事件是「偶然現象」。國際社會主流輿論同時不斷傳遞正能量的聲音。世衛組織、美國疾控中心(CDC)和其他國家的官方機構反覆敦促人們反對種族歧視、有關成見和假設。2月1日,義大利佛羅倫斯市長納德拉在推特發起「擁抱一個中國人」的活動,該國民眾隨後紛紛響應,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擁抱合影。

「摒棄對華人的冠狀病毒種族歧視。」「德國之聲」網站2月1日刊文說,任何看起來像東亞人且流鼻涕的人,如今都被懷疑攜帶病毒,這種看法不但沒有意識到中國居民是這次病毒暴發的最大受害者,也沒有意識到北京正通過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全力遏制病毒傳播。新型冠狀病毒並非只有中國人才會感染,在入侵人體前,它不會看其膚色和國籍。文章呼籲,「此時,人類需要的是團結」。

相關焦點

  • 又見種族歧視!美國菲律賓裔女遭白人女子辱罵:滾回亞洲!
    在一些歐美國家,種族歧視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社會毒瘤。尤其新冠肺炎爆發之後,針對亞洲人的種族歧視激增,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最近在美國發酵的紐約中央公園白人女子假報警、明尼蘇達黑人男子被跪壓致死等一系列事件,讓人無法對隨處可見的種族歧視做到視而不見。
  • 林書豪長文呼籲「起身對抗種族歧視」 嘆疫情是「光明黑暗」對決
    新冠肺炎疫情還在世界各國蔓延,目前效力於CBA北京首鋼隊的前NBA球星林書豪,為配合CBA複賽,3月20便回到中國,但CBA目前還未複賽。在3月份時,林書豪曾對川普使用「中國病毒」稱呼大感不滿,直批這是種族歧視,反質疑「使用冠狀病毒或COVID-19很難嗎?」。
  • 亞洲人別來了?雪梨購物中心現種族歧視海報引關注
    亞洲人別來了?  中國僑網5月13日電 據澳洲新聞網報導,雪梨一家繁忙的購物中心內日前出現種族歧視海報,內容呼籲停止移民,並指責亞洲人「讓澳大利亞人失業」和「霸佔公共運輸座位」。
  • 種族歧視:一個主義,多重面具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反種族主義在美國更加任重道遠。 三大表現形式種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它相信不同種族或膚色可以解釋人與人之間特徵及能力上的差異,相信一定的種族優於其他種族;它還是一種憑藉種族或膚色判斷而引發帶有偏見或歧視傾向的言行。
  • 知名美國華裔脫口秀演員黃西:僅討論亞裔在疫情中遭受的歧視遠遠不夠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北京6月4日電 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工作的日子,美國華裔脫口秀演員黃西專注於寫一本介紹幽默技巧的書。
  • 美國華人對種族歧視勇敢說「不」
    經過上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雖然明面上的種族歧視言行不多了,但實際上少數族裔在就業、求職等方面依舊面臨著各種「隱形歧視」。失業、貧窮、曾感染新冠病毒……弗洛伊德生前的種種遭遇可以說是美國弱勢群體的真實寫照。在美國華商總會顧問蔡文耀看來,種族歧視現象在美國由來已久,弗洛伊德之死如同一個引子,引爆了疫情下的多重社會矛盾。
  • 新冠疫情下,海外家長新課題:如何向孩子解釋種族歧視?
    一篇發表在《澳大利亞醫學雜誌》上的論文闡述稱,這一次新冠疫情的爆發導致的種族歧視對他們的傷害,會在他們的心理、社交、情感和身體健康上有更深遠的負面影響。 在東亞背景的學生中,超過65%表示遭受過種族歧視,60%來自南亞背景以及56%來自東南亞背景的學生也都表示曾遭種族歧視。他們中的許多人出生在澳大利亞,父母都是澳大利亞人。
  • 疫情衝擊下的矽谷華人:失業、身份困擾、種族歧視-新冠疫情,矽谷...
    華人頭上的第三塊烏云:種族歧視疫情在美國的失控加上美國白宮和媒體的渲染,使得美國國內對中國和華人、亞裔產生了巨大的負面情緒。3月16號又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美國總統川普居然公然在推特上將國際規定使用的新冠肺炎(COVID-19)標準名稱冠以「中國病毒」之名。
  • 美國華裔脫口秀演員黃西:僅討論亞裔在疫情中遭受的歧視遠遠不夠
    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工作的日子,美國華裔脫口秀演員黃西專注於寫一本介紹幽默技巧的書。儘管閉門在家創作,他在推特等社交媒體上始終很活躍,發布的動態許多都關乎一個主題:呼籲大家關注美國亞裔群體正在遭受的種族歧視。
  • 美國種族歧視竟是「常態」
    美國種族批判理論學者德裡克·貝爾的這一判斷,從來不缺乏現實註腳。今年5月,美國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後,以「黑人的命也是命」為代表的反種族主義運動迅速席捲全美,美國學者稱之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引起廣泛國際關注,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針針見血。
  • 美國:無法消除的種族歧視
    凱爾特人隊球員杰倫·布朗質問: 「我有個問題,美國是不是認為所有黑人或有色人種就是未開化的野蠻人?就是天生的不合群?我們是自己所處環境的產物嗎?」「我們難道不是人?布雷克難道不是人?」快船隊主帥裡弗斯則稱:「令我匪夷所思的是,我們一直熱愛這個國家,但這個國家並不愛我們。這太悲哀了。」強烈的抗議,洶湧的民意,再次將種族歧視,這道美國社會無法癒合的傷口暴露在世人面前。
  • 陳冠希籲勿不要歧視中國人:你們應閉嘴及停止種族歧視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早前川普公開以「Chinese Virus」形容此病情,近日世界各地不少地方均出現歧視華裔人士的情況。現居於美國的陳冠希就此問題於Instagram上發文直斥:「COVID-19 是全球問題,所以你們應閉嘴及停止種族歧視。」
  • 美國新冠肺炎超627萬例,加州山火蔓延,反種族歧視抗議浪潮持續發酵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顯示,截至美東時間9月6日下午17時28分,全美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到6270950例,死亡病例達188810例。從5日16:33至6日17:28,美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6551例,新增死亡病例355例。
  • 美國種族歧視抗議
    抗議者留下的黑人命也是命美國種族歧視抗議活動已經十幾天了。首先對死去的喬治·弗洛伊德深表哀悼希望逝者安息;對他家人表示誠摯的問候。美國發生抗議這段日子裡,美國人民好像已經忘記了疫情很多抗議者都沒戴口罩。
  • 中日韓都輪不上,亞洲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大國居然是它……
    印度:扭曲的「自尊」加重種族歧視近來生活和工作在印度的非洲人多了些不安和不滿。今年2月,一名非洲留學生在班加羅爾駕車肇事逃逸,結果一對無辜的坦尚尼亞大學生情侶慘遭暴徒攻擊,施暴者的邏輯是「一個非洲人的惡行必須由所有非洲人來付出代價」。
  • 聯合國人權高專和多國代表譴責針對非洲人後裔的種族歧視和警察...
    聯合國人權高專和多國代表譴責針對非洲人後裔的種族歧視和警察暴力問題 2020-10-02 18:50:53  巴切萊特對近日一些國家再度發生針對非洲人後裔的警察暴力事件表示嚴重關切,強調有關國家應將責任人繩之以法。巴切萊特表示,當前非洲人後裔仍面臨系統性種族主義和警察暴力侵害,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們面臨被邊緣化的艱難處境,呼籲有關國家正視造成種族主義的根源,包括殖民主義和跨大西洋奴隸交易,將打擊種族主義作為優先任務。
  • 「不找亞洲人,只找白人」澳洲同志交友軟體種族歧視普遍
    繼今年初掀起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之後,澳洲同志交友軟體Grindr宣布將移除軟體中的種族信息篩選功能。然而,一些澳大利亞有色人種同性戀者則表示,種族主義遠遠不只存在於軟體中的種族信息篩選功能。Gene Lim是一名蒙納士大學的在讀博士生,他所研究的專業領域則是所謂的「性種族歧視」對亞裔男性的影響。
  • 「亞洲人都是醜陋b*tch」!華人小姐姐遭辱罵 種族歧視全球蔓延?
    加拿大三級政府,包括聯邦衛生部長、安省衛生廳長以及多倫多市長今天在唐人街中餐館內召開記者會,譴責因新冠病毒爆發後發生的種族歧視事件。而剛過去的周末,唐人街附近發生一宗針對亞洲人的歧視事件,一名白人女子破口大罵一群亞洲女子,不但辱罵醜陋的B*tch,還稱所有亞洲人都長得一模一樣。
  • 美國種族歧視竟是「常態」(國際論壇)
    美國種族批判理論學者德裡克·貝爾的這一判斷,從來不缺乏現實註腳。今年5月,美國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後,以「黑人的命也是命」為代表的反種族主義運動迅速席捲全美,美國學者稱之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引起廣泛國際關注,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針針見血。
  • 人民日報刊文:美國種族歧視竟是「常態」
    美國種族批判理論學者德裡克·貝爾的這一判斷,從來不缺乏現實註腳。今年5月,美國非洲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後,以「黑人的命也是命」為代表的反種族主義運動迅速席捲全美,美國學者稱之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引起廣泛國際關注,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針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