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安徽省人民政府網站在線訪談,我是主持人南芳。安徽省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地形地貌和氣象條件複雜多樣,自然災害風險隱患點多面廣,近年來,全省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今天,我們邀請了省應急管理廳黨委書記、廳長張海閣,與大家進行交流,為大家答疑解惑!張廳長,歡迎您!
[張海閣]各位網友、主持人,大家好!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今年梅雨期全省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從黨中央國務院到每一個群眾,都十分關注。首先請張廳長介紹一下今年我省自然災害情況。
[張海閣]今年以來,全省自然災害災情險情多發,影響範圍較廣,共發生各類自然災害10起,其中洪澇6起、風雹3起、雪災1起,涉及16個市96個縣(市、區)。據初步統計評估,全年累計受災人口1064.1萬人次,因災死亡失蹤15人,緊急轉移安置132.9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1226.5千公頃;倒塌房屋5945間,嚴重損壞房屋2.75萬間,一般損壞房屋15.28萬間;直接經濟損失602.5億元。特別是今年入梅以來持續強降雨造成的洪澇災害損失最為嚴重。今年全省災害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降雨較常年同期偏多,出現歷史罕見汛情。今年以來全省平均降水量1495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成。淮河以南大部及淮北北部局部累計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2~8成。雨水情主要呈以下特點:一是降雨時空集中,雨量大,極端性強。梅雨期長度為60天,梅雨量856毫米,最大點降雨量為嶽西鷂落坪2179毫米,梅雨強度為歷史第一位。二是來內外水碰頭、「三超」河湖多、退水緩慢。受上遊來水和區間強降雨共同影響,全省超警戒、超保證、超歷史「三超」河湖眾多,長江、淮河幹流全線超警戒水位分別為33天、14天,巢湖中廟超警戒54天、超保證20天、超歷史16天;一度有51條支流、湖泊超警,28條支流超保,滁河、菜子湖等14條河湖發生超歷史洪水。三是洪水多發、險情多。我省主要江河洪水過程共5次,包括長江幹流1次,淮河幹流1次,巢湖1次,豐樂河水系2次。各地累計發生險情2325處,漫溢漫破圩口532處。
(二)災害發生種類頻次少,洪澇災害損失巨大。全年發生災害10起,其中洪澇6起、風雹3起、雪災1起,災害發生的種類和頻次為近年來最少。但洪澇災害受災範圍廣,造成損失重。主要災害指標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呈「三升、一降」特點:受災1064.1萬人次,較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22%;轉移安置132.9萬人次,較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2.6倍,為近年同期最多;直接經濟損失602.5億元,較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2.3倍,為近年同期最多;倒塌房屋5945間,較近5年同期均值下降57.1%。
(三)風雹時空地域性明顯,造成損失總體偏輕。今年全省發生風雹災害3起,從發生時間上看,以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之際為主,5月、6月、9月各發生一起;從發生地點來看,仍然以皖北地區為主,宿州、淮北、滁州各發生一次,符合歷史規律。據統計,全省受災人口6.6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042公頃,倒塌損壞房屋827間,直接經濟損失3913.9萬元,造成損失偏輕。
(四)颱風未直接進入省境,外圍雲系影響較弱。今年沒有颱風正面進入我省,8月份有3個颱風外圍雲系波及我省,部分地區出現弱降水,並伴有雷雨大風等天氣。其中11–12日受副高外圍及減弱的6號颱風「米拉克」低壓影響,淮北西北部及合肥以南大部出現中到大雨;26日,受8號颱風「巴威」外圍雲系影響,沿江江北東部大雨;31日,受9號颱風「美莎克」外圍雲系影響,江淮之間東部、大別山區南部和沿江江南部分地區出現中雨,局部大到暴雨。三次颱風過程影響較弱。根據災害情況及災害發展趨勢,我省先後啟動了省級IV級、Ⅲ級、Ⅱ級救災應急響應各一次。總體來看,2020年屬災害嚴重年份。
[主持人]那我省是如何應對這次嚴重洪澇災害的呢?
[張海閣]汛情災情發生後,全省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貫穿工作始終,以戰時思維、戰時標準、戰時狀態、戰時紀律抓實抓細各項工作,堅決打贏防汛救災攻堅戰,取得了「四個沒有」的階段性重大勝利。
一是突出高站位,著力扛起防汛救災主體責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防汛救災工作,把做好防汛救災工作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重大政治任務,精心謀劃,強力推進。每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黨中央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後,省委省政府都及時組織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黨組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省減災救災委全體會議進行傳達學習,迅速抓好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先後20次37天到災情最嚴重、搶險最困難、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督導防汛救災工作。明確由省級負責同志帶隊包保16個省轄市,6月30日起先後5輪赴一線檢查指導;安排一位分管副省長常態坐鎮指揮部,加強統一調度。
二是突出保安全,紮實做好應對準備。及時準確滾動預報雨情、水情,全省各級氣象部門共發布暴雨預警信號2000多次。第一時間轉移高風險區域受威脅群眾,做到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科學調度大型水庫、閘壩、泵站等骨幹工程,紮實做好幹堤、城市大堤、莊臺等重點部位安全防範。強化幹流和重要支流堤防、重要湖庫堤壩、城市防洪堤、萬畝萬人圩口、城市內澇易發區等巡查監測。加強軍地協作和信息共享,科學調配應急救援力量。
三是突出快反應,切實加強應急處突工作。省防指、省減災救災委先後逐級啟動防汛Ⅰ級、救災Ⅱ級響應,這也是我省歷史第一次,對長江、淮河、巢湖流域相關地區宣布進入緊急防汛期。各地參加抗洪搶險人數達31.41萬人,解放軍、武警出動指戰員3.7萬人,公安機關出動警力14.67萬人次。省防指先後25批次緊急調撥防汛物資袋類960萬條、編織布511萬平方米、衝鋒舟226艘等。科學合理調度運用各類水利工程,統籌上下遊、左右岸,長江、淮河流域共啟用11個蓄洪區,80處圩口主動進洪,有效減輕了防澇風險和防守壓力。搶通公路1181條,架設臨時供電線路3256公裡,搶修恢復通信基站6267個,有力維護災區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四是突出補短板,快速啟動災後重建工作。在持續抓好防汛救災工作的同時,省委、省政府及時部署「四啟動一建設」,全力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從8月12日起,有關省級負責同志帶領防汛救災督導檢查組,分赴各市就災後恢復重建「四啟動一建設」工作開展督導檢查。省減災救災委迅速下發《關於推進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儘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通知》,對8項重建任務進行協調推進。各部門根據職責分工,認真梳理重建目標任務,合理確定重建計劃,迅速啟動水毀設施修復、災後農業生產恢復、受災農民和農業經營大戶政策支持、防止因災致貧返貧鞏固脫貧成果、謀劃推動城鄉重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各項工作推進順利。
[主持人]今年安徽遭受這麼大的災害,對部分群眾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那麼應急部門在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張海閣]災情發生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全省各級各部門全力做好救災工作,特別是在群眾基本生活救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實施精準救助。省減災救災辦、省應急廳及時下發通知,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貫穿工作全過程,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各地累計組織轉移危險區域群眾132.9萬人,鼓勵他們投親靠友,確有需要的採取借住公房、搭建帳篷等方式設立集中安置點,據統計,全省單日最高設立集中安置點473個,單日最多集中安置群眾41459人。省減災救災辦再次強化部署安排,要求各地明確責任主體,配齊基本設施,嚴格安置管理,加強生活保障。應急、公安、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消防等部門和基層政府積極配合,堅決維護集中安置點秩序,保障入住人員安全,確保受災群眾轉得出、住得好、穩得住。各地同時密切跟蹤分散安置群眾,給予適當生活補助。
二是堅持應救盡救,加大資金投入。各級積極籌措資金。省應急管理廳會同省財政廳累計下撥中央和省級自然災害救災資金9.4億元,用於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各地累計投入救助資金3.9億元,確保受災群眾有住所、有飯吃、有乾淨水喝、有病能醫治、有治安管理,確保災區社會安定、群眾情緒穩定。為進一步規範救災資金使用,紮實保障受災人員基本生活,省應急廳下發《關於加強自然災害救災(受災群眾救助)資金和物資管理使用的通知》,督促各地按照「專款專用、無償使用」的原則,快速、有序、精準地把救災資金用在受災群眾身上,確保應救盡救。
三是堅持迅捷高效,強化物資保障。組織全省各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對現有物資進行清點、整理,做到「底數清、種類明」,確保各地物資儲備庫在接到省級調運指令後,能夠快速響應。針對自然災害發生後要快速供應且不易儲存的物資,各地應急管理部門在汛期到來之前,均與本地區實力強、信譽好的大型商超、企業籤訂協議儲備合同,確保發生緊急情況時承儲企業能按合同要求及時足額供應代儲物資,各地通過協議儲備,向災區累計發放米麵177萬斤、方便食品、礦泉水24.1萬箱等,妥善保障災區群眾基本生活。省應急管理廳及時下發3批次中央救災物資8.7萬件、省級各類救災物資22批次6.9萬件;各地下撥使用本級儲備的物資18萬件。
通過各級的共同努力,有力保障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確保了災區社會穩定、人心安定。8月1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阜陽市阜南縣蒙窪蓄洪區利民村西田坡莊臺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時高興地說:「我一直牽掛災區的群眾,看到鄉親們生產生活都有著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實。」
[主持人]在今年梅雨期的洪災中,全省不少群眾的房屋倒塌、損壞。我們都聽說,應急部門全力推動水毀群眾住房重建(修繕)工作,那麼能否介紹一下政府對群眾重建住房有什麼扶持政策,倒房群眾應該如何申請呢?
[張海閣]房子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大事,對於受災群眾來說,更是他們的頭等大事。組織實施因災倒塌損壞居民住房的恢復重建,是政府部門的重要職責。
《安徽省自然災害救助辦法》規定:因自然災害發生居民住房損毀的,受災地區人民政府應當在自然災害危險消除後,制定居民住房恢復重建規劃和優惠政策,組織重建或者修繕因災損毀的居民住房。受災地區人民政府應急管理部門負責自然災害損毀居民住房的調查、評估和居民住房恢復重建的組織實施工作。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為居民住房恢復重建提供選址、規劃、設計、施工等必要的技術支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為居民住房恢復重建提供用地保障。
恢復重建居民住房的補助對象按照下列程序確定:一是受災人員向所在的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提出申請,或者由村民小組、居民小組向所在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提名。二是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組織對申請、提名進行民主評議,確定擬補助的對象。三是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將擬補助的對象在其居住的自然村、社區公示。四是經公示無異議,或者經民主評議確定異議不成立的,由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將擬補助的對象名單、申請或者提名的材料、民主評議意見和其他有關材料提交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審核。五是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將審核意見和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提交的材料一併報縣級人民政府應急管理部門。六是縣級人民政府應急管理部門確定補助對象和補助資金的數額、補助物資的品種和數量。
[主持人]那我們省是如何推進水毀群眾住房重建(修繕)工作的。
[張海閣]今年的嚴重洪澇災害,造成了很多房屋倒塌、損壞,省減災救災委辦公室、省應急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救災指示批示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四啟動一建設」工作部署,根據職責分工,堅持「細緻、高效、託底」的工作要求,健全「明確任務、編制清單、掛圖作戰、盤點銷號」的工作機制,確保「11月30日前全部完成重建任務」的目標如期實現。經全面摸底,確定全省重建修繕任務為18416戶,截至11月30日,已全部竣工。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科學制定方案。省應急廳黨委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將重建修繕工作作為當前重要工作抓緊抓實,廳領導多次赴一線實地調研指導倒損房屋重建修繕工作。通過逐級上報審定,確定倒房重建修繕任務,下發《2020年水毀群眾住房恢復重建(修繕)總體方案》。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地重建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
二是強化兜底保障,確保受災群眾「六有」。對因住房倒損而不能返家的群眾,採取投親靠友、政府安置等方式妥善安排他們的基本生活,確保有飯吃、有開水喝、有衣穿、有安全住所、有熱水洗澡、有病得到及時醫治。同時重點關注特困供養戶、低保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等特殊群體的生活與思想狀況,實行救助政策傾斜,確保受災群眾情緒穩定和社會大局安定。各地同時密切跟蹤分散安置群眾,給予適當生活補助。
三是強化服務幫扶,健全重建修繕體系。壓實工作責任,形成任務一級抓一級,責任一級傳一級的工作體制,指導各地建立健全「縣組織、鄉為主、村服務」的重建修繕體系,並將重建戶中的特殊困難群體等進行分類登記,統一建立臺帳,做到一戶一策。同時,對部分自建確有困難且進度緩慢的重建戶,積極發揮鎮村組織協調作用,幫助落實重建隊伍,開展一對一幫扶,確保精準到戶、精準到房。
四是強化安全理念,確保重建房屋質量。要求各地按照有利於防災避災和發展生產、方便生活的要求,抓好科學選址。把水毀群眾住房重建與異地搬遷、保障性住房、美麗鄉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合理制定重建方案。同時加強對重建工作的全程監督檢查。對群眾自主分散建房的,協調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對統一規劃、分戶建設的集中重建工程實行巡迴督導,指導和幫助解決建房中存在的問題,確保建房質量。
五是強化資金保障,加大支持力度。省應急廳、省財政廳在前期下撥資金的基礎上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用於受災群眾倒塌和嚴重損壞民房重建工作。同時,督促各地加強政策統籌,加大對低保戶、貧困戶、特困供養等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實行政策支持、兜底保障。針對無法自行建房、找不到施工隊伍的群眾,應急管理部門會同鎮村發揮組織協調和服務作用,提供必要幫助。
六是強化督導檢查,推進施工進度。為適時掌握重建工作進展,省應急廳強化督導檢查,實行一周一報告、半月一調度、每月一通報制度,定期掌握各地工作進展。省減災救災辦派出6個工作組趕赴8個市督導推進水毀群眾住房重建修繕、農房保險理賠和冬春救助摸底工作,並會同省政府督查室對重點地區再次進行專題督查調研,對存在的問題,堅持問題導向,緊盯薄弱環節,細化目標任務,倒排工期,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推進重建修繕進度。
七是強化統籌協調,織密農房防護網。應急部門發揮牽頭協調作用,會同安徽銀保監局聯合下發通知,指導農房保險承保機構壓實工作責任,調配力量設備,及時查勘定損,簡化理賠程序,嚴格賠付標準,確保農房保險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截至目前,農房保險承保機構已理賠10605戶,賠付金額2938萬元,積極發揮保險機制助力災後重建作用。
八是強化評估驗收,做好後續生活保障工作。12月1日,省級派出5個工作組,按照抽查數量不少於重建任務數20%的比例進行評估驗收。從抽查的情況來看,全省重建工作總體良好,房屋主體全部竣工,基本達到入住條件。當前我們繼續跟蹤督導少部分退水遲的重建房屋室外道路等設施的完善,方便重建群眾居住,讓群眾住得安心、順心、舒心。同時密切關注重建群眾家庭生活情況,為他們特別是困難群眾購置棉衣、 棉被、大米、食用油和碗筷等生活必需品,不斷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主持人]全省這麼多受災群眾,現在天氣轉冷,這些群眾如何安全、溫暖過冬,牽動著很多人的心。請問應急部門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張海閣]在做好受災群眾應急救助、過渡期救助後,全省應急部門及時組織開展冬春救助工作,重點解決受災困難群眾冬令春荒期間面臨的口糧、衣被等方面困難。省應急廳於9月上旬,會同民政、財政、扶貧部門在全省範圍內提前安排部署冬春救助工作,指導各地充分認識做好今冬明春救助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嚴格落實工作責任,把冬春救助作為重點任務組織好、開展好、落實好。12月3日,召開全省受災群眾冬春救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進一步做好我省冬春救助工作進行了再動員、再安排、再強調。
一是組織調查摸底,明確救助重點。按照《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和相關工作規程,各地應急管理部門開展冬春救助需求調查評估,精準掌握需救助人員數量、需救助時段、資金和物資需求數量等。縣級應急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人員走村入戶,詳細調查受災困難家庭基本情況、受災情況、自救能力以及口糧、衣被、取暖等方面困難和需求,確保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省、市應急管理部門及時匯總、核查需救助數據,同時加強與農業農村、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的會商,分析研判冬春期間災害形勢,明確重點區域和人群,重點關注倒房重建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受災社會救助對象等特殊人群。
二是規範工作程序,完善救助標準。全省各地嚴格按照「戶報、村評、鄉審、縣定」的程序確定救助對象,堅持「分類救助、重點救助」和「分戶施策、精準施策」原則,對各類冬春救助對象實行分類排隊,今年的救助政策向倒房重建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災低保對象、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散居孤兒、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及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傾斜,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標準,做到救助方案一戶一策,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三是突出部門協同,加強制度銜接。省應急廳積極推進與民政、財政、扶貧等相關部門的協調聯動和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等制度的銜接,加強信息互通共享,充分發揮各部門職能優勢,共同做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財政部門確保冬春救助資金能夠及時足額下撥;民政部門負責長期兜底保障救助,冬春救助工作完成後,將受災群眾基本生活仍存在困難且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臨時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等社會救助範疇;扶貧部門加強因災致貧返貧情況摸排、核實及處理工作,準確掌握受災群眾需求,及時制定幫扶計劃,高效開展災後救助幫扶工作,防止因災致貧返貧。
根據各級應急部門調查統計和評估分析,今冬明春期間,全省因災生活困難需救助人口688.03萬人。目前應急部門和財政部門正積極組織會商,根據我省全年受災和需救助人員情況,統籌安排各級冬春救助資金用於救助受災困難群眾。
[主持人]張廳長,下一步我們應該做哪些工作,能夠儘量減少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張海閣]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也要現代化。下一步,將切實增強防汛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鞏固成果、擴大戰果,努力實現恢復重建和經濟發展雙贏。
一是加快推進水毀工程修復。抓緊恢復農業生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田間管理。暢通國省道,優先安排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倒排工期修復防洪、農村飲水安全、灌溉等水利設施。開展復堤排水工作評估,結合溼地建設和生態保護等工作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違法違規侵佔河湖灘地的清理恢復工作。
二是堅決防止因災致貧返貧。統籌災後恢復重建和脫貧攻堅工作,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落實「四增一減」措施,加強自然災害救助與民政救助、扶貧幫扶等政策銜接,重點做好受災人口和未脫貧戶、脫貧監測戶、邊緣易致貧戶、老少病殘孤「三戶一體」等重點群體的摸排和監測,精準制定針對性強的幫扶措施,確保受災群眾不因災致貧返貧,確保全面完成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任務。
三是全面提升抵禦災害綜合防範能力。進一步完善統籌協調、分工負責的自然災害管理體制,積極謀劃城市和農村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強化資源整合和工作協調,凝聚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合力。將防災減災救災納入各級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實施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及安全加固工程,系統謀劃巢湖治理,整體提高大江大河大湖防洪治理標準,提升基礎設施的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大力推進綜合減災示範單位創建,因地制宜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定期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民風險防範意識,提升公眾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育防災減災救災社會力量,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強化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風險防範、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四是組織開展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根據我省自然災害種類的分布、影響程度和特徵,開展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普查內容包括主要自然災害致災調查與評估,人口、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三次產業、資源和環境等承災體調查與評估,歷史災害調查與評估,綜合減災資源(能力)調查與評估,重點隱患調查與評估,主要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以及災害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通過開展普查,摸清全省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全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為各級有效開展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切實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權威的災害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
五是科學編制「十四五」項目規劃。進一步摸清全省水旱災害風險底數,抓住「十四五」規劃編制契機,全力謀劃推進一批以新建水庫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江心洲外灘圩遷建工程、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工程等為重點的基礎性、樞紐性、流域性防汛救災項目,爭取納入國家總盤子,全力實施新一輪「一規四補」,以及災後水利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不斷提升我省水旱災害防禦現代化水平。
[主持人]好的。今天的在線訪談到此結束,謝謝張廳長!
[張海閣]謝謝各位網友、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