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電單車業務高頻率的消費場景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機遇,對美團而言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其更高效的平均周轉率將帶來更好的單位經濟效益,顯示出短期內實現盈利的可能,我們會致力於成為這一行業的領軍者。
最近美團和王興算是站在輿論的最前沿了,先是美團的市值突破了1.5萬億,所有人都在感嘆著美團的崛起,終於撕掉了「外賣」的標籤;但是隨後一位美團外賣小哥對王興發出的「三問」,又在各大平臺持續刷屏,很多人說美團這是過河拆橋,做大之後就不管手下300萬美團騎手的死活了。
但是這些王興都沒回應,他最近在琢磨,怎麼快速成為國內電單車行業的老大。
前段時間,美團今年的第二季度財報也出來了,情況還算不錯,市值一舉突破1.5萬億港幣。而且從這份財報的結構上來看,王興在其他領域的布局也在進行,美團買菜、共享充電寶、酒店打車等等,但是其中有一項尤其惹人注目,那就是共享電單車業務。
從財報上的數據來看,美團不僅在第二季度替換了150萬輛舊單車,還投入了30萬輛電單車。王興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電單車這個行業有很大的前景,對美團本身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可以實現短期盈利,所以美團要在電單車行業成為領軍者。
王興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早在今年四月,美團就在富士達和新日這兩個製作合作方下了筆大訂單,數量直接達到百萬這個量級。而且財大氣粗的美團直接買斷了富士達Q8這個車型,還和新日做了美團獨家定製的共享電單車車型。100萬輛電單車,這一下單就是幾十億花出去了。
據了解,美團這次訂購的車型續航能力能達到50-60公裡,和現在市場上的哈囉和青桔相比,有不小的提升。而且現在美團正在全國範圍內招聘代理機構和人員,就等著摸清市場機制,直接開始佔領市場份額了。
其實美團決定這個時候正式加入戰局是個明智的決定。
前幾年共享單車還是主流,各個品牌的單車在街頭穿梭,但是經過一系列廝殺,連單車始祖ofo小黃車和摩拜都雙雙退出歷史舞臺。而且共享單車帶來了很多城市問題和安全問題,一時間人們對共享這種出行方式也有了排斥和不信任。
單車不行,那就試試電單車。其實摩拜和ofo為了拓寬共享模式,很早就嘗試做過電單車業務,但是當時很多地區都明確規定了,不支持發展電單車,最終這些業務也就不了了之。直到2019年4月,「新國標」出臺,共享電單車的春天來了。
「新國標」規定了現有市場上很多電瓶車都是電動摩託車領域,未來會被淘汰禁止上路。而共享電單車的指標正好在標準內,只要按照規定上牌,就能上路跑。原本的家用電動車有9成不能上路了,巨大的市場空缺等著填補。
而且現在市場上的哈囉和松果雖然搶先入局了電單車戰場,但是規則在不斷更新,許多已經投放市場的老車還需要改動,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投入。所以美團這個時候要乾電單車業務,可以說正是時候!
根據統計,國內每天大大小小的出行需求加起來有28億次,而這其中有10億次主要依靠兩輪出行,大部分都是電單車方式。如果把這個過程轉換成每次2塊的電單車費用,每天電單車可以產生2000億的交易額費用,這個市場算是相當大的了。
2000億的市場只是算上了單次交易費用,如果算上會員費和一系列產業鏈上的利潤費用,這個數字將成倍增長。
電單車每天最基礎的就是充電,換電、電池售賣就是個最基本的業務;其次用的時間久了,電單車總會有磨損,售後維修又是重中之重;再加上廣告變現這些業務,電單車業務的確算得上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吸引著各大資本方加入。
政策福利好+市場利潤高,眾多出行企業巨頭正在持續加碼。
哈囉算是對電單車發展早有預見的企業,早在兩年前,各個出行企業還在為共享單車較勁的時候,哈囉就已經悄悄上線電單車了,而且採用的是從三四線城市反攻一二線城市的策略,目前哈囉單車已經佔共享電單車行業市場份額第一了。
在美團採購百萬電單車的時候,滴滴旗下的青桔也融資十億美元,直接發展電單車。而且青桔找到了上海永久做單車和電單車的代理和運營,今年將完成200萬輛單車升級。
不過共享電單車的成本是實打實的,光是電池和運營成本就比單車上漲了一大截,小品牌想在這個領域裡存活,難度相當大,所以說到底,這還是各大資本的角逐。
巨頭的加入加速了行業洗牌,未來街頭上共享電單車的顏色估計又要多起來了。
在前期,共享電單車和共享單車一樣,被用戶騎行的次數越多越賺錢,而吸引用戶就得靠各家單車的騎行體驗了。使用是否方便,街頭是否容易找得到,可停靠區域多不多這些都是影響用戶選擇的關鍵因素。
電單車會不會像單車一樣迅速落幕,這還需要市場去監測。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年輕人出行更樂意找一輛電單車,單次15分鐘內費用2元,還是可以接受的,比起單車的費用也高不到哪兒去,但是人卻輕鬆很多。
至於美團能不能做到電單車界的老大,王興可能還要多觀望下滴滴和哈囉,畢竟這塊大蛋糕也不是說讓就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