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正式減半之前,最近有3個指標,或信號,值得關注。1/3 比特幣的活躍地址在前兩天的5月7號,灰度的數據顯示,比特幣的活躍地址數首次超過100萬。上一次有類似的成績,還是在去年的6月份,當時比特幣的價格站到了1.3萬美元。
當然,要注意一點,每個活躍地址背後,所持有的比特幣數量是看不出來的。但從過往的指標看,比特幣活躍地址數跟價格之間有可見的正相關。更準確講,跟大家的預期強相關。這說明,在減半的這段期間,大家對比特幣的興趣和期待,明顯增加。2/3 比特幣減半在谷歌的搜索趨勢另一個指標佐證了這一點,在谷歌,「比特幣減半」關鍵詞的搜索量達到了歷史新高,比上一次減半足足多了3.6倍。
這跟我之前在百度搜索裡的發現相似,我們對比特幣減半的認識,從12年的第一次開始,不斷在攀高。在有限的次數裡,減半作為牛市的一個重要節點,越來越作為一種共識。比特幣是一種共識,而減半是另一種崛起的共識。這兩者是兩個概念,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再看一張圖。
比特幣減半的搜索量飆升,但「比特幣」的關鍵詞搜索量卻表現平平,毫無亮點,不及17年峰值的五分之一。這更加印證了,在這個節骨眼裡,大家更聚焦在比特幣減半上。「減半」的關注靠的更多是預期;而比特幣的搜索量,靠的是實打實的價格暴漲。舉個更好理解的例子,論如何讓比特幣出現在微博熱搜上?一個字,價格——漲。3/3 機構大舉入場第一個是灰度,附灰度第一季度報告。
第二個是Cash App,歸在 Square 旗下,Square是一家美國行動支付公司。有媒體報導,灰度和Cash App買了第一季度比特幣產量的50%,怎麼理解這個數據呢?
我們都知道,在比特幣未完成這次減半之前,每個區塊獎勵還是12.5個比特幣,平均每10分鐘一個區塊(1小時6個區塊)。比特幣一天的產量=12.5*6*24=1800枚;一個季度的產量=1800*30*3=162000枚。相當於這兩家機構一共買了近8萬枚比特幣。但灰度的統計方式是淨流入;而Cash App是存在重複計算的。即,賣出賺差價之後繼續買入,這些不斷&34;的數據也一併被算進來。所以,這個數據沒有什麼代表性。第三個是對衝基金巨頭保羅.瓊斯入場。
很多人看到機構入場很開心,但我想提供多一個角度。機構的目的是盈利,不是做慈善,是來分一杯羹的。他們利潤的來源,是小散和韭菜。換言之,他們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是對手。當然可以再細思,你我之間也是對手。但有個區別,大家同為散戶,很難作為收割者。在這市場掙的每一分錢,找不到一對一的對應關係。機構扮演莊的角色,它們的目標很十分明確,威懾力也更強。別太嘚瑟,我們多一個勁敵罷了。最後,再談一下對減半的看法吧。減半是比特幣產量的減半,所以最受影響的是礦工,而不是我們。減半當天獎勵減少,部分無利可圖的礦工可能會把部分算力,暫時轉移到BSV或BCH上。一些礦機如S9,就到了下崗的時候。短期內一定是礦業重新洗牌,收益減半,同等付出下,效率低下的礦工只能被市場淘汰。很多礦工也有很高的槓桿率,一旦現金流支撐不下去,他們可能會賣幣提前退出。2012年減半後,立即出現了10%的拋售,哈希率下跌了大約50天。所以,無論是會被淘汰的,還是能活下來的那一批礦工,對他們最大的利好,是減半後的比特幣暴漲。這種信號已經傳導到了我們投資者身上,形成一種預期。
烏合之眾書裡講到了群體這個概念,當大家都在期待同一件事情,目標和方向一致。都在一條狹窄的通道上,朝同一個目標奔跑,一定會發生擁擠和踩踏。結果很簡單,一大片人犧牲在別人的腳下,一片狼藉,最後真正吃到肉的是少數。在這個市場想要掙到錢,靠跟絕大多數人有不同的思考和cao作,才可能真正掙到錢。保持清醒,每一次都提前布局,牛市是兌現,而不是追高的時候。我並不認為單靠一個減半能夠推動很大的資金,所以減半前後可能是一個明顯的預期落地分界點。俗話講,叫利好出儘是短暫的利空。另一方面。今年還有很多利好即將發生,eth2.0同樣作為一個大的故事,機制轉為pos,鎖倉效果提升,會反饋在幣價上。跨鏈項目波卡還會有一次公募,先上線poA主網,再公募,再將主網轉為pos,最後開啟轉帳。代幣真正開始流轉,有流轉就意味著有資金流入。包括Filecoin去中心化存儲的概念,以及ckb等一些公鏈的蓄勢待發。甚至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來引爆整個市場,帶動一輪新的牛市。上一輪1co之前,誰都不知道牛市要來。猜得到的,隨隨便便能蹲到的,都不叫牛市。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錯過了,你說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