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於Web2.0的巨大潛力,維基百科(Wikipedia)以開放的網際網路為平臺,真正實現了由群體智慧構成的協同智能和集成智能。
廣義的協同可以指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也可以指不同系統、不同資源、不同終端下的合作與共享。協同是元素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協同效應( Synergy Effects),可以實現整體大於各部分相加之和的全局化效果。
基於系統論的角度,任何一個系統都是要素與整體相互制約、相互聯繫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系統的各個子系統的協同作用,使整個系統產生有序結構。正是這一思想激發了德國物理學家哈肯( Haken.H.)創立了協同學。協同學以由大量子系統構成的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尋找系統的共性,不僅研究自組織現象,還研究系統由平衡態從無序向有序轉化的機制,具有普適意義。協同學既適用於無機世界,也適用於有機世界,如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但作為最複雜的人類個體而言,人類之間的協同要難以精確描述得多。
維基百科通過遍布全世界的伺服器以及不斷更新的軟體程序,將全世界的知識分子集合起來,以一種用群體智能共同建構一項巨大的知識工程,維基百科體現了一極富智慧的、創造性運用技術的方式,有效地利用分布式網絡和Web2.0的特性,通過共享協議和內容授權等組織規則和群體性守則,使來自世界各地的個體相互協助,友好協商、分工協作,成為一種「通觀的群體協同智能」。
這種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好好地當利用網際網路的開放性,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平臺系統後,維基百科開始在線上和線下同時擴張,「比如線上的大量連接和鏡像站點、基於行動裝置的應用程式、搜素引服務等;線下發行出版物和光碟等」。
與此同時,維基百科模式本身已具有很強的可拓展性,無論從推廣方式、商業模式還是產業鏈構成,都具有很強預見性和超前思維。
根據維基百科的啟發,韓國設計師金澤助曾指出,「文字不再是單純的文字本身,印象不限於印象自身,語言、文字、印象、音樂,統統為了智能的思考而相互交匯,將不再允許內容和形式之間的區別。
在某種意義上說,以前的設計,始終被認為是傳達包裝內容的物質形態和印象重於傳達內容的媒介。與此相反,在電子空間,由於信息內容即非物質性的知識本身已形成結構,需要具有更多智能的設計人才。」維基百科正是利用這種設計者的思維,以非物質的媒介融合了內容與形式的界限,藉助網際網路軟體程序搭建虛擬產品平臺,利用可讀可寫網際網路的特性,挖掘群體智慧,形成協同智能,並將這些智慧組織、集成在一起,進一步構建集成智能。
通過協同智能將非物質化的成果反饋給設計者,由設計者再次進行開發,持續不斷地豐富這些非物質財富,將它們逐漸物質化,成書出版。同時,做好非物質端的新媒體推送和優化搜索等工作。維基模式是資訊時代,以至於今天,依然是一款藉助開放的網際網路資源,利用平臺化思維的最佳佐證。
木森商業模式
「見樹木也要見森林」
全面解析商業模式
專注才夠專業